父母的愛是最無私的。這句話我認同,有的父母愿意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包括生命,這讓人尊敬。但是,如果父母的愛是如此的無私,那為什么還存在因為不贍養父母所以一分錢的遺產都拿不到的子女?為什么存在有的孩子生下來就被父母扔掉了?難道是因為這些父母“壞”嗎?
為了解釋這些現象,我將生孩子的父母分為兩類:存在價值型和后天價值型。
存在價值型的父母,生孩子的動力來源于其根植在基因中的原始本能。傳遞基因這一基本生物特性讓人類社會得以存在至今并延續下去。這種類型的父母,外在表現為對子女“無所求”,即對于孩子出生后能夠給予他們的回報沒有預期,心中并不帶有某種目的生孩子。即使子女對待他們再不好,也會心甘情愿付出一切。因為對他們而言,生孩子的回報是“孩子的存在”這件事本身。越為孩子付出,其身體中對應的基因就會分泌更多的快樂激素,獎勵父母的行為。
簡而言之,對于這種類型的父母,其給予孩子的付出并不依賴孩子的付出來進行回報,而是由其內在基因直接給予對應的獎勵。
后天價值型父母,可以說是存在價值型父母的反面,或許是因為內在基因獎勵機制與后者相比并不足夠顯性有關。
所謂后天價值指的是生孩子帶有從孩子身上獲得直接回報的預期。比如說養兒防老,有孩子熱鬧可以避免孤獨,讓孩子取得成就自己獲得面子價值等等。其核心在于:孩子的生下來得對我本身有價值,否則我就不生。
這種后天價值型的極端就是不生孩子,丁克家庭。既然孩子生出來對我沒有價值,那我干脆不生。
現實中往往存在的是介于存在價值型和后天價值型之間的父母。一方面,從孩子存在本身可以獲得自己內在基因的獎勵;另一方面,也希望孩子能夠給予其自身一些直接的回報。
以上的內容會否定父母之愛么?我認為并不是,這只是為這一種看似不需要回報的愛提供了一種可供解釋的邏輯,這套邏輯我認為可以回答我開頭提出的諸多問題。
我個人的認識也在發展,或許會出現更多的問題讓這套邏輯出現漏洞。但是,就如同地心說、日心說一樣,我們在不斷努力靠近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