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燃油車和電車交戰激烈,前7個月電車攻勢凌厲,后5個月燃油車卻取得驚天逆轉,今年近兩個月,燃油車和電車之間風波不斷,業界人士關心的是電車能否再度發起攻勢,而燃油車的驚天逆轉是曇花一現,還是徹底壓制電車?
一、說到這個,就得從電車的根本說起
當初新造車興起的時候,他們說電車為他們提供了機會,讓燃油車的燃油發動機、波箱等核心技術形成的壁壘不再存在,而新造車則變革了汽車行業,就如當年汽車替代馬車一樣,這是一個全新的技術變革。
然而數年過去,新造車們強調的硬件、軟件等并未能形成他們的護城河,相反事實證明了他們極度依賴供應商提供的技術,而他們自身取得的技術相當有限。
電車的核心部件之一是動力電池,而國內汽車企業的動力電池除了電車一哥之外,其他汽車企業的動力電池均是由動力電池供應商提供,而動力電池企業的技術當然不會屬于任何一家主機廠。
至于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同樣大多來自于供應商,如此電車的幾大核心其實都是由供應商提供,這些新造車并未能因此形成硬件技術護城河。
至于軟件,互聯網服務的操作系統大多由互聯網企業提供;智駕技術方面,這些新造車的智駕技術很難說它們已領先于那些專業的智駕技術企業,甚至有智駕企業認為它的技術才是國內第一的,而它的智駕技術同樣不會單獨提供給一家企業。
相反,電車企業如今最大的問題是能否盈利,從2016年大部分新造車成立以來,他們至今已發展9年時間了,9年時間對于任何一個行業來說,時間已經足夠長了,但是大部分新造車仍然處于虧損當中,沒有自我造血能力,他們如何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
二、燃油車企業看清了電車的重大隱患
諸多新造車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導致這些新造車從去年至今已有多家企業陷入困境,近期又一家新造車傳出解散研發團隊、工廠停擺的消息,凸顯出這些新造車由于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已到了生死邊緣。
恰在此時,傳統汽車企業紛紛發起猛烈的價格戰,國產燃油車企將燃油車價格再次降低到5萬以下,而此前的售價曾達到7.99萬;外資車則是價格腰斬的比比皆是,如雅閣、天籟、凱美瑞等熱銷車型如今都只要10萬出頭。
燃油車價格如此之低,仍然有利潤,原因就在于傳統的發動機、波箱的技術已非常成熟,據稱一款燃油發動機的成本已做到4000元上下,如此情況下,即使定價4.99萬,利潤空間還是有的。
相比之下,電車僅是電池成本就已不小,業界人士指出即使是成本較低的磷酸鐵鋰也要300元1度,一般來說600公里續航大約就要100度容量的電池,如此僅是電池成本就已達到3萬,更別說新能源汽車中有近半數為混動車型,還需要增加一臺發動機,成本就更高了。
正是基于這樣的理由,燃油車明白價格戰對他們更為有利,只要進行激烈的價格戰,這些仍處于虧損當中的新造車就會被淘汰,他們終將成為最后的贏家。
尤其是對外資車來說,他們大多數汽車銷量在海外市場,豐田這家車企就因為它的獨特節油混動技術在歐美市場獲得認可而逆勢漲價,提升了利潤,更加有力支持它在中國市場的價格戰。
如此推測,燃油車的做法就是堅持價格戰,只要將價格降得足夠低,就能贏得市場的勝利,而價格戰則會不斷給新造車放血,正所謂趁他病要他命三千,贏家必然是他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