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中國廣東省潮州市。
他的童年在中國度過,但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動蕩時期。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李嘉誠的家鄉潮州也未能幸免。
1940年,為躲避戰亂,12歲的李嘉誠跟隨家人逃難到香港,當時的香港是英國殖民地。
他的父親李云經到香港不久后因病去世,留下年幼的李嘉誠承擔起家庭重擔。
李嘉誠父親
從那時起,他開始打工謀生,先是在茶樓當學徒,后來進入塑料廠工作,逐漸積累經驗和資本。
李嘉誠在香港生活的時間遠遠超過了中國大陸。
他在大陸的記憶僅限于童年時期,大約12年左右,而且是在戰亂和貧困中度過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他已經在香港扎根,而那時香港還只是一個殖民地,沒有回歸祖國。可以推測,在成長過程中,他對“祖國”這一概念的認同感可能淡薄,他的經歷更多與香港這個周邊社會,以及后來的全球化商業環境緊密相連。
1950年,李嘉誠在香港創立了長江塑料廠,開始了他的商業帝國。
他抓住了香港經濟發展的機遇,從塑料制品到房地產,再到能源、港口、電信等賺錢的產業,逐步成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商人之一。
他的成功之路不僅基于商業嗅覺和市場邏輯,還和香港提供的經商環境以及祖國的幫助密不可分。
從李嘉誠的成功之路來看,他確實眼光獨到,多筆生意都是低點進入,高點賣出,賺得盆滿缽滿,也造就了無比龐大的商業帝國。他曾公開表示,商業是他的首要考慮,強調“賺錢”和“穩定”是他決策的核心。
因此,從李嘉誠的經歷來看,他在大陸的時間確實有限,童年后的生活軌跡幾乎完全脫離了中國內地。
他的決策和行為更多以利益最大化為導向,這種務實態度與早年逃離家鄉、國家概念缺失的背景有關。
李嘉誠早些年的一些操作就被人認為不愛國,近些天出售港口的事,更讓人對他沒有好感。認為他不是中國人,因為他沒有一顆愛國心。
他的商業帝國以香港為起點,輻射全球,體現了一個精明商人的頭腦,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愛國企業家”的形象。
李嘉誠先生,起家于香港,憑借敏銳的商業眼光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但當今中國正值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國力崛起,全球力迅速增強。作為華人商界的代表人物,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固守過去的思維。
中國的發展是大勢所趨,無論是科技進步還是經濟轉型,都需要有大局觀的企業家參與其中。如果李嘉誠不能跟上這一行動,只專注于短期回報或海外布局,最終可能會被時代拋在后面。
時代不會眷顧只顧自己的人,而是會眷顧那些與國家同頻共進、推動國家進步的人。
他的聰明才智就是中國人勤勞聰明的典范,希望他能重新運用自己的定位,不要在這波浩蕩的潮流中掉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