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和尚一生不求賞,臨終卻只要一個人
朱棣問姚廣孝:“你想要什么賞賜?”
這位從亂世中輔佐他登上皇位的謀士,往日里從不索取封賞,甚至連高官厚祿都一一推拒。
可臨終前,他卻破天荒地開口了。
姚廣孝低頭叩首,聲音平靜卻堅定:“僧人博洽被關(guān)押已久,請陛下赦免他。”
朱棣愣住了。
這位曾經(jīng)為他出謀劃策、助他奪取天下的謀士,就算功勞蓋世,也從未向他索取半分好處。
可如今,他卻只求一個人的自由。
這博洽到底是誰,竟值得姚廣孝用一生唯一的請求去換?
靖難之役后,建文帝的去向成謎
時間往回推二十年。
明朝的皇位,原本屬于建文帝朱允炆。
可惜,他的叔叔朱棣并不打算讓他穩(wěn)坐龍椅。
靖難之役爆發(fā),叔侄二人刀兵相見。
朱棣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攻破南京皇宮。
可就在大軍入城的那一刻,建文帝卻憑空消失了。
宮中大火熊熊燃燒,朱棣搜遍了廢墟,卻找不到建文帝的尸體。
這事麻煩了。
一個篡位的皇帝,最怕的不是戰(zhàn)敗,而是被推翻。
朱棣的正統(tǒng)性,必須建立在建文帝“徹底消失”的基礎(chǔ)上。
于是,他做了兩件事。
一方面,他宣布建文帝在火中喪生,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另一方面,他暗中派人四處搜捕,務(wù)必要找到建文帝,死要見尸,活要見人。
但建文帝就像人間蒸發(fā)了一樣,杳無音訊。
全國大搜捕,博洽成了最大嫌疑人
宮廷里的妃嬪、太監(jiān)、近臣,一個個被審問,誰都逃不過。
但朱棣最懷疑的,是一個和尚。
這人叫博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算是建文帝身邊最親近的僧人之一。
坊間傳言,建文帝的出逃,就是博洽一手策劃的。
朱棣聽聞后,立刻下令逮捕。
從此,博洽被關(guān)進(jìn)了詔獄,整整二十年。
這二十年里,他被審問、被拷問,甚至被威脅利誘,可他始終咬緊牙關(guān),一字不吐。
朱棣心里清楚,建文帝一天不死,博洽就一天不能放。
姚廣孝的選擇:功成身退,眾叛親離
姚廣孝是個聰明人。
他知道,自己能活到現(xiàn)在,不是因為朱棣對他有多信任,而是因為他懂得什么時候該退出。
朱棣登基后,他主動辭去一切官職,回到寺廟,過起了清修的日子。
他清楚自己在靖難之役中的角色——他是朱棣的幕后軍師,他策劃了整個奪權(quán)過程,他是朱棣的影子,見不得光。
但他也知道,自己早已被世人唾罵。
有一次,他去看望姐姐,姐姐連門都沒讓他進(jìn),直接破口大罵。
他去見老朋友王賓,王賓遠(yuǎn)遠(yuǎn)地站著,冷冷地說:“和尚錯了。”
姚廣孝沒再多說什么,默默轉(zhuǎn)身離開。
他選擇了功成身退,可這代價,是親友盡失,眾叛親離。
臨終一請,換博洽自由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朱棣親自去慶壽寺探望。
兩人相識多年,身份早已交錯難分。
朱棣坐在他床前,嘆了口氣:“你還有什么愿望?”
姚廣孝低頭叩首,緩緩說道:“僧人博洽被關(guān)押已久,希望陛下赦免他。”
朱棣沉默了。
許久,他點頭應(yīng)允。
這位曾經(jīng)心狠手辣的皇帝,在這位老友的最后請求下,破了一次例。
人生最后的交易
姚廣孝用盡一生,只換了一個人的自由。
他是朱棣最信任的謀士,也是這個江山最深沉的影子。
他曾經(jīng)助朱棣奪取天下,也曾親眼見證朝堂上的血雨腥風(fēng)。
可到生命的盡頭,他卻只做了一件事——救一個和尚。
他從不索取,可這一次,他求了。
他用盡一生的功勞,只換來了博洽的自由。
建文帝的去向,依舊是個謎。
可這一次,姚廣孝不再需要答案了。
(免責(zé)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dǎo)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dǎo)。如涉及版權(quán)或者人物侵權(quán)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