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二戰時期,美國曾對日本投下過兩顆原子彈,自此之后正式開啟了核武器時代,雖然如今是和平年代,但是核戰爭的陰影從沒有消散。
尤其是隨著國際局勢的日益復雜,核威脅再一次引發了大家的熱議,一旦核戰爭爆發,對于我國14億民眾來說,只有20分鐘保命。
然而,為啥只有20分鐘保命時間?普通人又該如何自救?
核武器
對于核武器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就算是沒有感受過原子彈爆炸的威力,肯定也了解過相關的資料,尤其是日本被原子彈轟炸過,光建筑都被摧毀了70%,從傷亡上看簡直就是人類的噩夢。
最重要的是,在原子彈爆炸過,地面會持續出現輻射,就像這么多年過去,日本挨炸地區依舊可能存在輻射的危險。
如今隨著各國的軍事提升,核武器已經達到了幾百萬噸TNT當量了,例如“沙皇炸彈”的爆炸當量高達5000萬噸TNT,火球直徑達30.5公里,沖擊波影響范圍超過1600公里。
若此類武器被使用,爆炸中心10公里內將無人生還,64公里外的幸存者仍可能被灼傷,就連有的專家都認為,如果那一天發生戰爭,不管是航母還是戰機、潛艇,都不如扔一枚核彈有用。
如果真的發生戰爭,大家也不要驚慌,早在之前很多國家都做好了防范準備,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雷達系統。
有核彈發射出來,雷達會提前做出預警,每個地方的時間不同,如果導彈從美國西海岸發射至中國東部,飛行時間約為30分鐘,而預警系統可在發射后10分鐘內識別威脅。
一旦攔截成功了,那大家都可以松一口氣,可若攔截失敗,就會剩下20分鐘即為民眾自救窗口。
如果真的遇到了這種情況,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立即逃離”最危險的區域,其實,這完全不對,因為根據資料顯示在戶外的死亡率是室內人員的7倍,沖擊波速度在最初3秒可達超音速,此時移動反而會增加被拋射物擊中的概率。
這就證明跑是沒有什么用的,這時我們應該冷靜下來,因為核戰爆發時,民眾需第一時間接收預警信息,中國已建立覆蓋全國的防空警報系統,并通過手機短信、廣播電視等渠道同步推送緊急通知。
也可以仔細聽本地警報聲,并備有收音機等東西,為了防止通信中斷,這樣就能獲取實時動態,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冷靜下來,不要慌張。
因為恐慌是核戰中最致命的“隱形殺手”,一般有的人會因過度緊張而喪失行動能力,所以,在聽到警報后,需迅速平復情緒,規劃逃生路線。
仔細想一下哪有地下掩體,因為核爆的殺傷力集中于沖擊波、熱輻射與放射性塵埃,普通建筑難以抵擋,而地下掩體能有效削弱這三重威脅。
如果離防空洞近的話,大家一定要第一時間去,因為專為戰時設計的防空洞是最優選擇,多數防空洞深入地下10米以上,混凝土墻體可抵御500米外的百萬噸級核爆沖擊波。
在中國各大城市保留了大量冷戰時期建造的防空洞,部分經改造后可容納數萬人,并配備通風系統和物資儲備,有的還兼具抗爆與防輻射功能。
除了防空洞大家還可以進入到地鐵站,現代地鐵站按人防工程標準建造,墻體厚度可達1米以上,能抵御沖擊波和高溫。
比如在一些高樓住的,下一趟樓可能就沒有時間了,那就選擇躲在地下車庫,普通車庫防護能力較弱,但若為“人防工程”配備密閉閥門、濾毒設備,則安全性顯著提升。
并且地下車庫可以減少點地面的輻射,若身處郊區或無地下設施,可選擇背對爆炸方向的堅固建筑,如混凝土結構地下室,并遠離窗戶。
進入掩體僅是第一步,核爆后,放射性塵埃需1-2周才會沉降至安全水平,期間外出可能遭受輻射傷害,所以大家一定要備好物資。
畢竟人類離不開吃喝拉撒,如果身邊沒有足夠的食物,就算躲過去沖擊,也會出現意外,家里可以提前備好基礎生存包,時刻往里邊存放水,高熱量食物、手電筒、電池、急救藥品。
還要放一些防護裝備,比如:厚外套、口罩、膠帶,以減少放射性塵埃接觸,若未提前準備,身邊有什么就拿什么。
需警惕的是,即使躲過爆炸,核輻射的長期影響仍不可忽視,廣島幸存者中,許多人因輻射病在數年后去世。
在核威懾陰影依然存在的今天,知道自救技巧是公民防護的第一道防線,有數據計算表面,掌握正確防護知識可使生存概率提升12倍。
這種知識儲備不是制造恐慌,而是現代公民風險意識的必要組成,記住:在核應急響應中,每一卡路里儲備、每一厘米掩體厚度、每一秒預警時間,都在重構生存概率。
最后,20分鐘的自救窗口,是人類在核威懾時代掙扎求存的縮影,盡管掩體與物資能提升生存概率,但唯有徹底消除核威脅,方能終結這場“與死神的賽跑”。
信息來源:
原文記載于人民資訊2021年06月02日關于:核戰要是真的來臨,14億國人都應該知道的保命常識,生死20分鐘
原文記載于中國小康網2021年12月23日關于:普通人若被卷入核戰,想在短時間保護自己,需記住這3個躲避地方
原文記載于人民資訊2021年08月29日關于:生死只在20分!一旦我國爆發核戰,普通人記住常識,或能幸免于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