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間,新疆巴里坤被叛軍圍困,總兵何琯率四千守軍苦守十三年。他們吃樹皮、啃皮甲,寧死不降。光緒二年,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在戈壁灘遇見衣衫襤褸的何琯等人。左帥含淚問:"你們怎么活下來的?"何琯答:"天天盼著大帥來!"
何琯并不是一個多出名的歷史人物,甚至在很多史料上面都是查無此人的狀態,但他卻實實在在成為了巴里坤人民的頂梁柱,是左宗棠收復新疆路上的一大助力。
當年,在清政府面對各種內憂外患應接不暇的時候,新疆也沒有閑著,叛軍四起,外敵入侵,實在為清政府增添了不少煩惱。
出于現實的考慮,李鴻章主張主抓沿海問題,在他看來,海患對國家來說傷害更大,畢竟那些西方列強都在虎視眈眈。
但左宗棠卻并不認同,他指出新疆問題亟不可待,必須盡快處理,更何況,新疆一旦成為失地,那么將來我們在想收復可就難上加難了。
當然,左公的確目光深遠,他能夠看到新疆問題背后更深層次的民族層面的考量。
可是面對兩人的“左右開弓”,慈禧也開始選擇“擺爛”,讓兩人自圓其說,她并不著急做判斷,畢竟,兩人說的都有道理,兩人都是她器重的大臣。
但對當時的清廷來說,雞蛋只能放在一個籃子里,而左公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尋找外援,并向世人表明決心:“寇可往,我亦可往?!?/p>
抱著必死舉行的左公每日為新疆問題殫精竭慮,他已經迫不及待前往那片土地了。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一位叫做何琯的人正在咬牙堅持著,而他唯一的信念支撐,就是左公。
那時候,新疆許多城池已經讓叛軍攻略,巴里坤這個地方也即將失守,每一次的守城,換來的都是尸山血海,每一位守城將軍的隕落,都是對守軍及百姓內心的極大挑戰。
“大將軍戰死,現在還有誰愿意重振旗鼓,率領將士們守城?”聽此,大家面面相覷,眼神中盡是惶恐和不安。
沒有人愿意承擔這樣危險的任務,甚至已經有人生出了投降的心思,可唯有一個年輕人,他名不見經傳,卻眼神堅定的說:“我來!”
大家松了一口氣,因為終于有人愿意頂上了,何琯到任之后,守軍僅剩千余人,可叛軍呢?則是千軍萬馬的陣仗。
百姓的臉上充滿了擔憂,守軍身上也盡顯頹靡,沒有人認為這場戰爭會贏,除了何琯。
在他上任之后,很快便迎來了第一場硬仗,他雖然此前只是一個小武官,但如今執掌帥印將他的所有潛能都激發了出來。
在他嚴密的部署之下,將士們一改低落的士氣,巧妙的化解了敵軍的各個攻城策略。
首戰告捷之后,眾人都看到了希望,何琯沒有沉浸在短暫的喜悅當中,因為他知道,困難才剛剛開始。
于是,他率領將士們和百姓開始種地,修建工事,新疆的環境惡劣,成為孤城的他們幾乎很難從外面獲得糧草。
即便如此,他也從沒有想過投降,最難的時候,他們甚至刨樹根,啃樹皮,就連皮甲也不放過,一切能吃的不能吃的他們都嘗過。
沒有人能想象的到,那是一種怎樣的艱難和堅守,隨著敵軍一次又一次的大舉進攻,他們都堅持不下火線。
期間,何琯不斷給大家做精神鼓舞,這也是十幾年來,大家沒有意志消磨的關鍵。
慢慢的,這塊難啃的硬骨頭連叛軍都放棄了,而他們也終于等到了左公前來。
在左公大軍還差數公里的時候,探子回報,城中所有人立于城門口兩側,跪迎左公,他們就知道,十幾年的堅守早晚能等來朝廷的救援。
而左公在看到這幅景象的時候,也震驚的說不出話來,還沒開口,淚水就已經模糊了視線。
如果清廷多一點像何琯這樣的人,何愁救國無望,何以被外寇那樣欺負?
信息來源:百度百科:何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