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在抖音上刷到《蝸居》的短視頻切片。
宋思明(張嘉譯飾)在飯桌上初見海藻(李念飾):“小郭今年多大了?”
海藻一臉羞澀:“二十五。”
緊接著,宋思明又進一步問海藻:“成家了嗎?”
這一來一回的互動,觀眾一看就知道,40多歲的市長秘書宋思明看上了20多歲的普通職員海藻。
看完這個短視頻,我就聯想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多男生寧愿娶20多歲平庸的小姑娘,也不愿娶30多歲優秀的大齡剩女。
很多男生直呼“hold不住!”
能力上壓不住,這是很多男生不愿娶30多歲優秀大齡剩女的原因之一。
30多歲,還很優秀的大齡剩女,職場能力一般很突出,甚至很多已經晉升到了公司管理層,在公司管理著幾十號人的團隊。
對于這樣的優秀女性,一般男生還真壓不住。
美國心理學家Alice Eagly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期間,對性別角色和社會行為進行了系統性研究,提出了“社會角色理論”。
從“社會角色理論”的角度來說,男性通常被定位成“保護者”,女性則被定位成“被保護者”。
作為“保護者”的男性在“被保護者”的女性面前,往往具有一定的主導權。
但是,30多歲優秀的大齡剩女們,很獨立,壓根就不需要男性保護,男性也就沒有什么主導權可言。
如此一來,男性固有的“保護者”定位,就會受到沖擊,也因此在內心產生挫敗感。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男生不愿意娶30多歲優秀大齡剩女的原因。
男生普遍偏愛更年輕的女性
男生普遍比女生更重視伴侶的年輕和外表吸引力。
這一觀點,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戴維·巴斯,通過涵蓋37種文化,選擇了超1萬名男女比例均衡的參與者,所做的“跨文化研究”得出的結論。
年輕意味著生育能力更強。
一般來說女性的生育能力在青春期至30歲左右達到高峰,隨后逐年下降,尤其是35歲后生育風險顯著增加。
男生之所以會如此重視伴侶的年輕和外表吸引力,本質上是對“高生育價值”的適應性選擇。
30多歲優秀大齡剩女的尷尬處境
男生普遍不愿意選擇30多歲優秀大齡剩女,這還不至于讓30多歲優秀大齡剩女的處境尷尬。
反而是30多歲優秀大齡剩女自己的“擇偶標準”使自己面臨很尷尬的處境。
30多歲的優秀大齡剩女,自身條件不錯,她們對伴侶的經濟條件、教育背景以及價值觀等要求較高。
但符合這些條件的男性又更傾向于選擇20幾歲較為平庸的女性,也就是我們前面說到的年輕女性更具“生育價值”。
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因此,30多歲優秀大齡剩女,就更難找到與自身條件對等的伴侶了。
當然了,現在很多30多歲優秀的大齡剩女們,在職業上取得了很高成就,并不會把婚姻當作是“必需品”。
曾經我在后臺就收到一位36歲女性粉絲的私信,她談起自己的婚戀觀時,立場很堅定:
“遇到合適的,也可以考慮結婚;如果沒有遇到合適的,不結婚也沒關系。”
由此可見,即使30多歲的優秀大齡剩女,在擇偶上面臨很尷尬的處境;
她們的職業成就,仍能讓她們在婚戀上,堅持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將就”、“隨便”。
婚姻是感情的延續,無論是男生更愿意娶20多歲平庸的小姑娘;
還是30多歲優秀大齡剩女堅持選擇與自己條件相匹配的男性,都需要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
有感情的婚姻,兩個人共同生活尚且免不了發生矛盾,更何況是沒有感情的婚姻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