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營”是民間信仰中,一個十分尋常但卻又必備的一項文化元素。人們認為神界的組織體系,和人類世界相同,玉皇大帝也統率著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等天兵地將,而向天界領命,下凡到各個村莊駐守的神祇,也同樣擁有調動兵馬的權力。這些由各個村莊廟宇主祀神明指揮的神兵,一般都被編排成東、西、南、北、中五個營,各營分別再由一名元帥率領,或集結于廟中,或分頭駐守于外,稱為“五方兵馬”或“五營兵馬”。
各營配置
一、兵馬
在“五營”的概念中,分為東、南、西、北、中五營,每營由特定元帥統領,以五行方位和顏色象征鎮守邊界、驅邪護境。其核心職能包括抵御邪祟、守衛村莊或廟宇、協助法師執行法事等。通常五營兵馬不設金身塑像,只以令旗(即五營旗)或竹符為象征性的代表,而在令旗或竹符上書寫主帥姓名、部隊名稱、兵丁人數等,而配合五營的五行特色,令旗也有特定的顏色,其內容各地的差異不大,其分別為:
- 東營:東方,青旗,九夷軍,九千九萬兵
- 南營:南方,紅旗,八蠻軍,八千八萬兵
- 西營:西方,白旗,六戎軍,六千六萬兵
- 北營:北方,黑旗,五狄軍,五千五萬兵
- 中營:中央,黃旗,三秦軍,三千三萬兵
這種用顏色與方位相互配對的概念,來自傳統的五行觀念,即:木配東方屬青為春;火配南方屬紅為夏;金配西方屬白為秋;水配北方屬黑為冬;土配中央屬黃,以此構成循環關系的結構空間,象征宇宙運轉的秩序系統。其中又受到“中心一四方”觀念與民間禮制的影響,相互結合而形成如此穩固、嚴謹的五營信仰概念。
二、統帥
對于五營的番號、兵馬、顏色基本沒有爭議,但是對于五營的統帥則有較多說法。中營元帥通常是哪吒,故又稱為中壇元帥,其他四營則有所分別,閭山派通常是張、蕭、劉、連四位法主。
常見組合有:
- 中營哪吒、東營羅昆、南營文良、西營羅燦、北營招賢
- 中營哪吒、東營張公、南營蕭公、西營劉公、北營連公
- 中營哪吒、東營辛元帥、南營池元帥、西營蔣元帥、北營洪元帥
- 中營哪吒、東營康元帥、南營張元帥、西營趙元帥、北營馬元帥
- 中營哪吒、東營溫元帥、南營康元帥、西營馬元帥、北營趙元帥
內外五營
在五營信仰中,又有內五營和外五營之分。五營兵將如果集結于廟內則為“內五營”;如果將五營兵將派出,駐守在村莊的外圍,則名為“外五營”。如果以神格而論則是曾受帝王救封的正神,如關帝、媽祖、保生大帝等可設外五營;一般非命厲神如萬善爺、大眾爺等則只設內五營或皆不設。如果以廟宇論,村廟(公家大廟)可設內外營,私廟(壇)僅設內營,元廟級的大廟則完全不設。
內五營可謂是主祀神明的近衛軍,負責廟壇本部的安全防務,通常以“神位”“大令”“五營旗”或“五營頭(首)”為象征物,多置于外殿供桌左方,或安設在內殿、側殿。外五營是以村廟為中心,分布于村頭五方,其營寨位置,多選擇五方要道的出入口、交叉口、轉彎處或制高點安設,互為特角,中營通常安設于村廟前后或村落中央,也有安設于廟內,或根本不安設,而以內五營代替者。也有的外五營以廟宇為中心,安設在廟宇五方。外五營有設神仙、畫像、牌位者。
溯源
五營護衛社境的信仰最早可追溯至漢初,最晚至六朝時期。古有以二十五家為一社之說,又有十家五家共為田社之說,是社為鄉里組織之最小單位。而對于“社”則源于原始先民對土地的崇拜,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社日祭祀土地的風俗。至周代,“社”與“稷”演化為一方保護神,更成為國家政權的代名詞,營建都城時最先修建的便是宗廟社稷。
漢代后,社日得到重視,自漢高祖劉邦起,便分設官太社、官太稷每年分別祭祀,后又將社、稷合為一壇的稱“社稷壇”,是君王進行社日祭祀的場所。在春秋二社日,皇帝親祭社稷或派專門的官員負責,民間也自行組織社祭活動。最晚至六朝時期,就有由社巫執行神令,派出靈界的兵將駐扎防守,保護村落的風俗。在六朝的古道經中就已有五營兵的招請,這應該就是古社祭文化的遺跡。
同時,五營的番號采用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中秦”,反映的是漢人本位主義的一統觀念。從先秦到兩漢,確定了關中、三秦的關系,“中秦軍”反映的是三秦為關中、長安為定都所在的中央象征。如此一個三秦軍衛守長安、洛陽,就被象征化為神話中宇宙的中心點,以帝都的政權中心的國家神話的中央象征。因此關中即為三秦軍將的城守、屯駐,因此“三秦軍”也特別突出了其為中央禁衛軍的屬性,其余四營則類似邊防,防衛于外。民眾將這種神話思想運用到自己生活的村落中,于是五營便被賦予了保護村落(或廟宇、法壇)的任務。
祭祀
五營信仰主要以五營旗或令牌為象征物,表示“五營兵馬在此”,這些象征物,各地各廟皆視為“神體”奉祀,展昏上香、敬茶,每月固定時間舉行“賞兵”(犒賞),犒賞五營兵馬,平時則安放“馬草水”敬祀。在閭山體系中,甚至還有“俸祿系統”保障兵馬補給。而閭山法師也需通過奏職獲得天庭認可才能獲得兵馬調遣權,需以“兵馬函”為憑信,在領兵一段時間后,可定期晉升兵種等級。
五營的安設稱“安營”或“放軍”、“放兵”、“開營”,一般都在莊廟落成或安座大典之后舉行,目的在“開營放兵”,敕令五營兵馬鎮守村莊域五方,協助社境神防衛村莊。安營則又分“原始安營”(首次設置)和“歲時安營”(定期更新),其后定期“賞兵”(犒軍)并擇期“收放兵”。“賞兵”(犒軍)即定期以酒肉、紙錢供養兵馬,多在農歷初一、十五或主神誕辰日舉行。收兵乃農歷七月或歲末收回五營象征物,暫停防衛以讓孤魂野鬼受供,當然也有地方不收兵的。放兵則相反,乃放出兵馬繼續守衛。此外還有調營,即法師通過令旗、號角等法器調遣兵馬執行驅邪任務。
結尾
值得一提的是民間還有一種五猖兵馬。在梅山法教中,五猖兵馬的功能與五營體系部分重疊,但其更側重陰兵調遣,分正五猖(神兵)與邪五猖(害人手段)。二者的不同在于,五營兵馬屬正統護法神軍,職能明確且需正規儀式供養,五猖兵馬多屬儺堂陰兵,兇悍且易失控,常見于梅山、閭山教,且五營兵馬常與“三十六官將”等神將協同作戰,中營哪吒更被視為調度中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