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日爾辛苦耕耘22年,投資金額多達上百億美元,眼看尼日爾石油要開始賺錢了,日子就要好起來了,尼日爾卻忽然擺了我們一道。
他們直接驅逐了三位中國石油的高管,查封了中企在當地的賬戶,并且還吊銷了中資酒店的營業執照。
尼日爾想要強取豪奪,但殊不知這是給自己挖了個坑,恩將仇報是什么結果?尼日爾政府現在就嘗到了苦果。
是中企造就了現在的尼日爾石油
尼日爾惡劣的行動出現之后,人們的第一想法就是,不可思議。
要知道,尼日爾身處非洲內陸,基礎設施建設極差,環境惡劣,疾病肆虐,地表溫度常年都在50攝氏度左右徘徊。
他們沒有能力發展經濟,但天然的資源卻吸引著其他國家前往。
其中,西方企業就曾多次打主意,然而,面對著尼日爾的惡劣環境,西方企業幾乎都以匆匆撤離為結尾。
因為他們明白,盡管當地很可能會有豐富的資源,但前期投入實在太多了,這是不符合他們利益的。
兜兜轉轉,只有一個中國愿意在尼日爾搞開發。2003年,中石油確定與尼日爾合作,在那里開發油田,宣布建設輸油管道,建設煉油廠等等。
22年下來,中石油在當地的總投資高達136億美元,這前期的辛苦也沒白費,尼日爾從石油進口國快速轉變為石油出口國,尼日爾政府也通過中企的建設賺了相當一部分的收入。
并且,在中企的多年耕耘下,當地的基礎設施也有了相當大的改善,可以說,中企為當地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尼日爾突然翻臉了,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
尼日爾在變相“勒索”
對于驅逐三名中國高管的行為,尼日爾給出的解釋是,中國企業給尼日爾工人的薪資不公平,并且不優先考慮當地商品。
尼日爾表示,中國人在尼日爾的薪資能有八千多美元,而尼日爾員工的薪資才1200美元。
表面上看,雙方差距的確非常大,但只要仔細想想,就知道其中的差別在哪里。
中國企業派駐尼日爾的,幾乎全都是高知人才,他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技術,有能力,這樣的人別說是在尼日爾,不管他們在全球任何一個國家中,其薪資都是非常可觀的。
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尼日爾的環境要更加惡劣,那對于前往尼日爾的人員,我們勢必要給出相應補償的,所以他們的薪資并沒有什么問題。
相比之下,尼日爾員工受教育程度不足,沒有能力擔任更高的職位,所以薪資比中企人員低,也是理所當然。
值得注意的是,就是這1200美元的薪資,對當地來說也已經是高薪了。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尼日爾人均收入只有約420美元,根據當地整體薪資水平和其職位,這1200美元的薪資已經是相當高了。
而尼日爾對于中資酒店的行徑更是讓人生氣,尼日爾表示,這是因為該酒店涉及“歧視性經營”,所以他們才會吊銷其營業執照。
尼日爾的這一說法來源于,該酒店的設立主要是接待中石油等公司的員工。也就相當于,這家中資酒店,實際上就是為了中企而設立的。
但尼日爾政府強行扯上“歧視”就很不道德了,畢竟該酒店做的就是生意,尼日爾人當然也可以來,可他們能不能消費,會不會消費又是另一件事。
因此,尼日爾政府給出的理由完全是站不住腳的,他們的心思,更像是一種變相的“敲詐勒索”。
中石油這件事,其實與尼日爾軍政府的債務有關,他們的行為更像是被債務逼急了的結果。
沒有任何改善的財務困境
2023年,尼日爾發生軍事政變,新上任的尼日爾政府立即終止了與美國和法國的軍事合作,并且開啟了對資源的掌控。
他們審查過去的各種合同,以尼日爾的石油儲量為底氣,要求提高原油分成比例到30%。
這還不夠,他們還要求煉油廠拿出1.3億美元,稱這是追繳的稅。
2011年11月建成投產的尼日爾煉油廠
但就算是這么做,尼日爾政府的財務狀況還是每況愈下,迫不得已,在2024年3月,尼日爾只能將目光再次盯上國內最活躍的產業——石油。
他們以原油為抵押,向中石油簽了4億美元的貸款,期限是一年。
解決了一時的資金難題,但尼日爾政府顯然還沒有造血能力,所以一年過去了,尼日爾政府的財務該怎樣還是怎樣,他們沒有辦法償還中石油的貸款。
眼看最后期限已到,尼日爾政府便露出了其最鋒利的獠牙,以各種理由打壓中國企業,強逼中企離開尼日爾。
其實,如果尼日爾釋放出善意,與中企協商一些,他們或許能延期還款,但尼日爾軍政府顯然沒有這么多的耐心,解決債務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債務徹底消失。
他們沒有能力償還,就只能從債主這邊下手了。當然,在下手之前,尼日爾政府還要找一個充分的理由,來獲取民間支持,給自己以底氣。
打得一手好算盤沒錯,可惜他們太過短視,不僅沒有給自己落下好名聲,還讓自己陷入了更深的泥潭。
自食其果
中國企業在尼日爾多年,雖然培養了許多尼日爾員工,但他們仍無法支撐起整個石油生產線。
一個依賴石油出口創收的國家缺少石油?雖然有些離譜,但這確實是真的。
從三月初開始,尼日爾就面臨著石油短缺的難題。尼日爾全國每天需要至少50輛油罐車的石油量,但現在,當地煉油廠每天只能供給25輛油罐車。
尼日爾車輛排隊加油
只有一半的供應,使得尼日爾境內許多出租車逐漸停擺,黑市上雖然有賣,但價格已經讓平民百姓無力承擔。
而尼日爾政府為了解決該難題,又回到了此前沒有中企的狀態——從鄰國進口石油。
這種短視且不顧后果的行為,毫無疑問會加深尼日爾政府的經濟困境,加劇國內動蕩。
而這次事件也給我們提了一個醒,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有時候雙贏的合作并不意味著長期穩定。
所以我們應該采取多項綜合手段,提前做好準備,確保中企在復雜的環境中也能維持自身利益。
中國新聞網:尼日爾:黑金生產國面臨前所未有的燃油短缺
新浪財經:無恥訛詐!尼日爾悍然驅逐中石油等中企高管
鳳凰網財經:外媒:尼日爾要求三位中國石油高管離境 關閉中資酒店
新京報:被當做耗材一樣榨干的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