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黑臉印上泰國化肥袋,白居易在平安京掀起追星狂潮,一個唐朝非主流詩僧竟成美國嬉皮士教父……這不是平行宇宙,而是中華名人的地球征服實錄。
從曼谷超市的包青天牙膏,到德國客廳必備的《道德經》;從迪士尼公主花木蘭的全球熱映,到好萊塢影帝隨身攜帶的寒山詩集。
這些穿越千年的文化刺客,正用司法正義、詩意哲思與快意人生,在異國他鄉掀起一場場東方美學風暴。
當中國頂流IP遇上世界腦洞,會碰撞出怎樣顛覆認知的奇幻漂流?
泰國人癡迷包青天?
在泰國,包青天的形象已經實現了從日用品到潮玩的全方位滲透。
在大小超市里,你能找到包青天牙膏、洗衣粉,香米包裝上也印著標志性的“月牙黑臉”……
甚至在泰國肥料廣告中,包公還升堂審判“劣質肥料”。
包青天之所以能火遍泰國,原因之一就是超高國民度。
1993年《包青天》被引入泰國,創下萬人空巷的收視神話,為國民認知打下地基。
包青天的清廉形象也能與產品質量綁定。
泰國政局動蕩背景下,清廉的包青天也成了“司法界愛豆”。
包青天成為民間對司法公正的理想化寄托,甚至被抗議者印上示威標語。
現實的缺席,催生了理想化寄托。
包公的“黑臉”還能與泰國佛教中“夜叉護法”形象暗合,月牙標記也被解讀為“破除業障”的宗教隱喻。
經典IP的終極形態,是既能代言商品誠信,又能化身精神圖騰,還能跨次元當護法。
白居易,超越李杜的日本頂流?
在日本文學界,白居易的粉絲量碾壓李白杜甫。
嵯峨天皇曾下令設立“《白氏文集》專藏閣”,宮廷女官清少納言在《枕草子》中寫道:“《長恨歌》最是情深”。
《源氏物語》多處化用《長恨歌》意境。
文人以“除卻白家余不能”自喻,甚至夢中與白居易相遇。
日本改編版《長恨歌》能樂劇至今上演超千場。
日本人喜歡白居易,首要原因是審美契合。
白居易的閑適詩與日本人的物哀美學深度共鳴。
平安時代貴族的避世心態,也能與白居易被貶后的感傷詩形成情感共振。
因此,日本人將白居易塑造成“風流才子”“隱者”“文殊化身”,融入本土文化血脈。
寒山,被美國“垮掉一代”封神?
寒山,一位并不知名的唐代詩僧,與拾得有“忍他讓他”的對話,被并稱為“和合二仙”——在大多數國人心目中,這或許就是對寒山的全部認知。
在中國文學史上,寒山始終是個“非主流”存在。這位隱居天臺山的唐代詩僧,衣衫襤褸、言行瘋癲,卻留下三百余首白話禪詩。
但美國網友,尤其是二十世紀“垮掉的一代”,卻視寒山為精神圖騰。
寒山在美國的爆紅,源于其詩作中“隱世狂人”形象與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契合。
1950年代,美國詩人加里·斯奈德翻譯寒山詩,意外點燃了“垮掉派”的狂熱。
寒山不拘格律的詩風、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契合了戰后青年對主流價值的反叛情緒。
他們著迷于寒山“破衣木屐、枕石而眠”的生存美學,將其奉為“東方的嬉皮士始祖”。
杰克·凱魯亞克在小說《達摩流浪者》中直接寫道:“獻給寒山”,主角原型斯奈德更被稱為“美國的寒山”——留長發、穿工裝靴,帶著寒山詩集游蕩山野。
舊金山街頭曾涌現數萬名頭扎布條、朗誦“吾心似秋月”的寒山模仿者。
好萊塢電影《冷山》中主角隨身攜帶寒山詩集。
寒山的詩也能與美國自然文學形成共鳴。
當美國作家在高科技物化中迷失時,寒山“與白云松柏為伴”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劑解藥。
他詩中“閑書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系舟”的超然,與約翰·繆爾“荒野是精神家園”的宣言不謀而合。
狄仁杰,
歐美人心中的“東方福爾摩斯”?
不止中國人喜歡狄仁杰,在歐美,狄仁杰也是家喻戶曉的中國神探,“東方的福爾摩斯”。
這一文化奇觀的誕生,離不開荷蘭外交官高羅佩。
20世紀50年代,高羅佩在重慶偶然讀到清代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被斷案如神的狄仁杰折服。
他不僅翻譯了原著,更以英文續寫《銅鐘案》。
恰好二戰后歐洲推理小說流行,狄仁杰的斷案智慧填補了本土創作空白。
《銅鐘案》出版后大獲成功,讀者爭相傳看,高羅佩見狀,一鼓作氣在20世紀50—60年代又陸續創作了《迷宮案》《黃金案》《鐵釘案》《四漆屏》《湖中案》等十幾部中短篇小說。
這些作品最終構成了高羅佩的“狄仁杰系列大全”——《狄公斷案大觀》, 這就是后來的《大唐狄公案》。書中包含23個故事,全書約130萬字。
《大唐狄公案》的成功也催生了連鎖效應:各國都相繼拍攝了以狄仁杰為主角的影視,這又促使狄仁杰進一步破圈。
西方也遍地是“蘇粉”?
蘇軾,這位土生土長的東方偶像,在遙遠的西方也收獲了大批粉絲。
法國《世界報》曾為迎接千禧年選取了12位跨越公元1000年的世界人物作為“千年英雄”,蘇東坡赫然在列。
人們熱衷于誦讀他的辭賦,臨摹他的書法,談論他的生平軼事。
早在19世紀初,德國傳教士郭實臘就將蘇軾引入英語世界,在《中國叢報》上對蘇軾的全面介紹,引起了西方對蘇軾的關注。
隨后,英國漢學家翟理斯通過多部著作,系統地向西方譯介蘇軾作品。
林語堂用英文撰寫的《蘇東坡傳》,以生動筆觸讓西方讀者認識到一個鮮活、充滿魅力的蘇軾,掀起一陣“東坡熱”。
在美國,蘇軾詩詞文的翻譯數量從零星到上千。
蘇軾在西方受歡迎,源于他作品中深刻的哲理與真摯的情感。
《赤壁賦》里對宇宙人生的思考,超脫時空界限,能引發西方讀者對存在意義的思索。
那些思念親友、熱愛生活的詩詞,直白純粹,打破文化隔閡,讓西方人體味到共通的情感。
他仕途坎坷卻樂觀處世的人生態度,也契合西方文化中對個人精神力量的崇尚,激勵著人們在困境中保持豁達。
老子,
外國人最感興趣的中國哲學家?
在中國,《論語》比《道德經》影響大,但在世界范圍內,老子的書比孔子的更受歡迎。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傳世經典。
美國《紐約時報》曾將《道德經》列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老子是西方人最感興趣的中國哲學家。
德國電視臺調查表明,老子是德國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每四個德國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經》。
《The Inner Light》這首歌,就是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搖滾樂隊披頭士用《道德經》第四十七章的內容改編而成的。
道家的思想元素也早已經融入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了。
現在沉迷“修仙”的外國人,都快把武當山包圍了。
西方人想過更好的生活,擺脫傳統宗教教條束縛,克服身心二元論,追求身心完整,還期望從更廣闊視角看待思想潮流 ,而老子思想正契合這些需求。
而道家的道有模糊性和多義性,《道德經》具備全息性,能從多方面給人啟迪,不同人能有不同感悟。
老子思想也能契合社會需求。
在西方文明高度發展,負面問題頻現的時候,老子的自然無為、去偽存真、知足不爭和貴柔守雌等理念,為人們提供了解決問題、舒緩壓力的思路,自然受到認同。
老外比國人更愛花木蘭?
花木蘭在外國的人氣,比在中國更高。
2020年真人電影《花木蘭》在國內褒貶不一,卻廣受國外網友和諸多電影人的贊賞。
其實,早在1998年,花木蘭的動畫形象首次與全球觀眾見面時,就贏得了大家的喜愛。
在IMDB上,它的評分達到7.6分,爛番茄新鮮度更是有85%,而且,它還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和金球獎提名,全球票房3.04億美元。
花木蘭之所以能全球走紅,原因之一就是跨越時空的“忠勇”敘事。
正如導演妮基·卡羅所說:"對家庭的忠誠是人類的共同語言"。當木蘭跪別父母跨上戰馬,西方觀眾看到的不僅是孝道,更是《荷馬史詩》中奧德修斯返鄉的執著。
在閱讀難度上,《木蘭詩》也比較簡單,西方人好理解,因此在外國的知名度比《紅樓夢》還高。
當然,顛覆性的女性力量也是花木蘭受歡迎的關鍵。
迪士尼對花木蘭的形象塑造相當成功,這個亞裔面孔的帥氣女孩,在一眾蓬蓬裙公主里十分特立獨行。
在公主等待王子拯救的童話叢林里,木蘭手持長劍劈開刻板印象,與《饑餓游戲》的凱妮絲、《神奇女俠》戴安娜等有異曲同工之妙。再加上外國人對中國功夫還有迷之崇拜,愛上木蘭也就不足為怪了。
真正的文明魅力,在于其超越地域與時代的普世價值。
包青天的公正、寒山的自由、白居易的詩意、狄仁杰的智慧……它們在異域土壤中生根發芽,化作新的文化符號,最終反哺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
作者:來士普
責編:律也人
hi~inker
歡迎你加入我們的社群
無論你來自哪個城市,哪個行業,我們一定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愛旅行!
旅行真的可以既要又要誒~要高品質也要高性價比,要好的服務也要正規資質,要同行者契合也要旅游過程符合心意~
那就快來印客美學的旅行專屬社群~
這里為大家嚴選了旅行公司、旅行產品、高性價比的行程,還有超多避坑指南和省心攻略~
直接掃碼進群,等待驚喜吧
- 歡迎關注少禾成長視頻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