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清朝時期,湖南益陽筆架山附近有對年輕夫婦,男、女皆有文才,是村里眾口交贊的男、女秀才。只因懷才不遇,又因家境貧寒,夫婦二人因此艱難度日;有時甚至到了揭不開鍋蓋的窘境。
端午節的前一日,飽讀詩書、通情達理的妻子,對家庭的窘境感喟叢生,感慨萬千,當即吟七絕詩一首:
自慚薄命遇窮夫,
明日端陽樣樣無;
佳節只宜虛度過,
寥將白水煮蒼莆。
丈夫聽到妻子吟詩,不由心頭一震,既感覺慚對妻子,又覺得自己應該想辦法改善生活,不能再讓妻子郁悶下去。
于是在當夜,丈夫一人悄悄出門,在筆架山附近鄉村偷回來了一頭牛,準備端午節當日賣了換些豬肉、粽子等好吃的食物回來,好好犒勞一下妻子,讓妻子過一個真正像樣的端午節。
誰都沒想到,第二天,當丈夫把牛牽到集市上去交易時,竟被失主逮了個正著;錢沒換到,人卻被扭送到了縣衙,還要面臨牢獄之災。
妻子聞訊,隨即趕往縣衙大堂,擂鼓鳴冤;公堂上,她聲淚俱下,動情地說她夫君是在學天上的牽牛星“牽?!?,根本沒有偷牛的意思;如果丈夫有責任,那也是因為自己吟詩造成的,責任應由自己一人承擔,不能降罪于她的夫君。
縣令飽讀詩書,又是個愛才惜才的清官,聽到妻子誦詩招至丈夫違法的事,古往今來,聞之未聞,因此非常感興趣,又頓惻隱之心;覺得面前這位女子蘭質蕙心,才華橫溢,不像“刁民”,并有意放過她丈夫。故還想當面試試這個妻子的才氣到底怎樣?
縣令指著案頭三樣物品:磨墨的水、硯臺和一副象棋,讓他妻子即興作詩三首。重點要求每首詩中都必須有一個“?!弊郑龅搅耍欧湃恕?/p>
妻子聽完縣令的話,覺得能憑自己的才氣搭救丈夫,讓夫君免去牢獄之災,心中甚是高興。隨即吟誦了第一件物品(水)的詩:
滔滔河水向東流,
難洗夫君滿面羞;
深恨妾身非織女,
良人何必仿牽牛!
頓了頓,他妻子隨即又吟詠了第二件物品(硯臺)的詩:
本是民間一石頭,
匠人雕刻伴公侯;
輕輕一動烏云起,
文光電閃射斗牛。
又稍停片刻,她又吟誦了第三件物品(象棋)的詩:
兩國相爭誓不休,
兵卒過河水無流;
車馬炮象般般有,
唯獨缺少一頭牛。
縣令聽后,情不自禁地重重地拍了一下案板,把周圍的衙役們嚇了一跳,以為縣老爺失望得要發火了……沒想到只聽縣老爺連聲說:絕、絕、絕,真乃婦中才人!詩詞可媲美李(白)杜(甫)。當即吩咐衙役放了她丈夫,并吩咐讓她丈夫即日進衙門當差。
吟詩能救人,一時成為美談,推動了當時男、女認真讀書的熱潮;還有就是該婦女不僅有過人的才華,她還有一顆舍己救人的勇敢之心,為救愛人顯示出己不避險的大義精神,實屬少見,難能可貴;這就是至今為什么還為人所口口相傳、津津樂道的重要原因;二是縣官體恤民情,深知“民為官本”的道理,懂得愛惜每一個子民,雖說法不容情,但他懂得法理結合,見微知著,并心有懷柔,法外開恩,啟迪民智,教化民眾,并讓轄區的百姓深深明白和懂得“知識改變命運”、“才氣帶來好運氣”這樣淺顯的道理,同時“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又教育廣大百姓要明白做人做事必須遵紀守法、循規蹈矩,決不能觸碰底線。縣官這樣做,并非有意荒廢法度,縱人廢法,而是寬宥恕人、以文化人、以義勸人、以法治人,有教無類,從而實現在任一方、造福一方的夙愿,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縣官同樣是了不起的!肯定會受到老百姓喜歡和擁戴的。
這個故事放在過去的時代能行得通,放在當今法治時代,違法必究,法不容情,肯定又是另一種語境和結局了。
☆ 本文作者簡介:楊德振,中共黨員、復轉軍人、工商碩士、中國散文作家、廣東作家,現為酒店高管;業余時間筆耕不輟,在全國各類報刊發表雜文、詩歌、散文隨筆數百篇;已出版八部散文著作,兩部企業管理專著。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