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草長鶯飛,正是制作青團的最佳時機。
青團作為江南地區的傳統時令小吃,不僅承載著祭祀先人的文化內涵,更以其碧綠如玉的色澤和獨特清香成為春日里不可多得的美味。
傳統青團多以艾草為原料,但實際上,鄉野間還有多種野菜同樣適合制作青團,甚至比艾草更具風味。
那大家都是用什么野菜做青團呢?今天給大家推薦6種可以做青團的野菜,看大家喜歡哪一種,其中第四種是最受歡迎的,你們愛吃嗎?
(1)艾草:青團的傳統之選
艾草無疑是制作青團最廣為人知的原料,這種菊科蒿屬植物在民間有著"三年之病,當求七年之艾"的說法,足見其藥用價值之高。
每年三、四月,尤其是清明節后,正是采摘艾草的最佳時期。艾草多生于田間地頭,喜陽光充足的環境,其葉片背面呈灰白色,散發著獨特的清香氣息。
用艾草制作的青團色澤青翠,散發著濃郁的草本香氣,是許多人記憶中的傳統味道。
制作時,需將新鮮艾草嫩葉洗凈,用石灰水熗制后大火熬煮,再經過漂洗、搗碎、過濾等工序提取艾草汁。
這一傳統工藝雖略顯復雜,卻能最大程度保留艾草的清香和營養成分。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家庭制作時,可在焯水時加入少許小蘇打,這樣不僅能去除澀味,還能讓青團保持翠綠色澤不發黑。
艾草青團入口帶有微微的苦味,隨后轉為甘甜,這種層次豐富的口感正是其魅力所在。
(2)苧麻葉:千年纖維作物的美味變身。
苧麻是我國種植歷史超過4000年的重要纖維作物,傳統上主要用于紡織,但其嫩葉同樣具有食用價值。
在客家地區,苧麻葉被巧妙利用制作成"苧葉粄",這種特色美食四季皆宜,尤以春夏兩季的最為鮮美。
用苧麻葉制作青團時,需特別注意處理其特有的酸澀味。傳統做法是將采摘的嫩葉洗凈后煮熟,加入少量食品級石灰水或小蘇打中和酸性物質。
經過這樣處理的苧麻葉汁液與糯米粉混合后,制成的青團雖顏色不如艾草青團鮮亮,卻散發著獨特的清香,口感柔軟,沒有艾草的強烈氣味,更適合初次嘗試野菜青團的人群。
值得一提的是,苧麻葉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和多種礦物質,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春季食用尤為適宜。
(3)泥胡菜:高鈣野菜的華麗轉身
泥胡菜,學名小薊,因其葉片邊緣有尖銳鋸齒,在民間也被稱為刺兒菜、七七牙或萋萋牙。
這種廣泛分布于田間地頭、路旁山林的野生植物,春季發出的嫩葉不僅是美味的野菜,更是天然的高鈣食品,鈣含量遠超一般蔬菜。
用泥胡菜制作青團前,建議先進行焯水處理以去除其原有的苦澀味。
焯水后的泥胡菜可榨取汁液與糯米粉混合,制成的青團色澤鮮艷欲滴,呈現出誘人的翠綠色。
入口時微苦,隨后回甘,這種先苦后甜的風味特點深受老一輩人的喜愛,認為比純甜的青團更有"野趣"和層次感。
泥胡菜青團的營養價值不容小覷。除了高鈣特性外,泥胡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春季食用,既能品嘗時令美味,又能獲得健康益處,可謂一舉兩得。
制作時若搭配豆沙餡,苦甜交融的風味更顯獨特;若選擇咸味餡料如冬筍肉末,則能形成鮮香與微苦的完美平衡。
(4)鼠曲草(清明菜):公認最美味的青團原料。
在眾多制作青團的野菜中,鼠曲草(清明菜)被許多美食愛好者評為口感最佳的選擇。
這種菊科植物學名鼠曲草,中藥稱白頭翁,因其葉子形似老鼠耳朵而得名,在民間還有鼠耳草、黃花果、白頭草、清明菜等近四十種別名。
福建地區的"鼠曲粿"、江浙一帶的"清明粿"都是以它為原料制作的時令小吃。
鼠曲草恰好在清明節前后開花,因此得名"清明菜"。用它制作的青團色澤與其他野菜不同,因加入了黃色小花而呈現黃綠色調。
雖然顏色不如艾草或漿麥草青團那般翠綠,但風味更勝一籌,帶有特有的甘香。
許多品嘗過多種青團的人表示,鼠曲草青團的口感甚至優于艾草青團。
鼠曲草不僅美味,還具有止咳化痰、祛風除濕的藥用價值。
制作時,采摘未開花的嫩莖葉為佳,洗凈焯水后剁碎取汁,與糯米粉和大米粉混合制成面團。
在福建地區,人們會將處理后的鼠曲草放入石臼舂爛,再與糯米粉揉制成團,包入餡料后墊蕉葉蒸熟或油煎。
這種傳統做法最大程度保留了鼠曲草的香氣和營養,制成的青團軟糯可口,香氣四溢。
(5)桑葉意想不到的青團原料
桑葉作為蠶寶寶的食物廣為人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也是制作青團的好材料。
清明前后的桑葉剛長出不久,非常鮮嫩,營養價值也高。將嫩桑葉采摘洗凈后,用榨汁機打成漿糊狀,倒入糯米粉中揉搓均勻,制成的青團不僅顏色漂亮,還帶有桑葉特有的清香,且毫無異味。
桑葉富含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清肝明目、潤肺止咳的功效,用它制作的青團可謂美味與健康兼備。
(6)漿麥草。
漿麥草則是一種對麥田有害的雜草,但其著色效果極佳,在江浙滬地區常被用來制作清明粑。
這種植物含有大量水分,直接擠壓就能獲取汁液,與糯米粉拌勻后制成的青團色澤鮮艷,又甜又香。
需要注意的是,漿麥草與野大麥草外形相似,容易混淆。辨別方法是漿麥草莖干較細,根部略呈紅色,且植株貼地生長;而野大麥草莖稈更粗且中空。
用漿麥草汁制作的青團蒸熟后若刷一層食用油,會顯得更加鮮亮誘人。
青團制作全攻略:從采摘到蒸制的完美流程
掌握了各種野菜的特性后,下面介紹通用青團制作方法,讓您輕松做出色香味俱全的春日美味。
材料準備:新鮮野菜(艾草、鼠曲草等)500克,糯米粉500克,粘米粉或澄粉100克(增加Q彈感),白砂糖50克,小蘇打或食用堿3克,豬油或植物油20克,餡料(豆沙、芝麻、咸蛋黃肉松等)適量。
制作步驟:
1、野菜處理:采摘嫩葉洗凈,鍋中水燒開后加入小蘇打,放入野菜焯燙1-2分鐘至變軟,撈出立即過冷水保持翠綠色。
2、制取菜泥:將焯好的野菜擠干水分,放入料理機加少量水打成泥狀(水越少顏色越濃),若無機器可手工剁碎。
3、和面:糯米粉與粘米粉混合,加入糖和豬油,倒入野菜泥揉成軟硬適中的面團(太硬蒸后易裂,太軟不成形)。
4、包餡:將面團分成小劑子,捏成碗狀包入餡料(甜餡約20克/個),收口搓圓,墊油紙防粘。
5、蒸制:水開后上鍋,大火蒸10-15分鐘,出鍋后立即刷一層油防止干裂。
6、保存:晾涼后用保鮮膜包裹,常溫可存2天,冷藏可存一周,冷凍可存一個月。
技巧提示:焯水時加小蘇打或堿是保持青團翠綠的關鍵;面團不宜過稀,否則需加過多粉影響口感;蒸制時間不宜過長,防止塌陷;若喜歡更Q彈口感,可用部分澄粉替代糯米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