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中國車企比亞迪2024年銷量超越了美國的百年車企通用和福特、日本的本田和日產,成功躋身全球第 5 大車廠,達到了427萬輛,同比增長41%。同時在純電動車領域,比亞迪與特斯拉的差距也縮小至2.9萬輛。
走到今天的汽車地位,比亞迪只用了不過二十年的時間,在百年汽車工業面前,這樣的高速發展不可不畏驚人。比亞迪究竟掌握著什么樣的成功密碼?日前記者專訪了比亞迪亞太汽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劉學亮,試圖探析這家中國民營企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記者:您曾在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上表示,當國人走出國門,會在海外看到一個非常享樂和自豪的比亞迪,我們應該怎么理解這句話?
劉學亮:中國人出海的歷史很長,早期主要是迫于生存的壓力,靠勤奮掙錢。之后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制造業蓬勃發展,變為了靠出口家電、服裝產品為主,掙的是帶著血汗的加工費。但現今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出海是帶著真正能為全人類做貢獻的核心技術走出去,意義非常不同。我們常說機會永遠是給有準備的人,這次我們能把握住機遇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幾代中國人的努力積累,特別是對技術的鉆研,讓我們能趕上這次汽車變革的好時機。比亞迪作為現今為止唯一一個擁有最核心電池技術的汽車品牌,不光自己走了出去,同時也帶動了很多其他中國汽車品牌一起走了出去,真正意義上通過中國技術、中國的產品、加上中國的品牌重新贏得了世界對中國的不同的看法,這就是我說的屬于中國人在外的坦然和從容。
記者:您一直都深耕于比亞迪出海業務,可否詳細談談您在拓展海外市場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
劉學亮:在營銷層面當然是因地制宜,要尊重不同市場的不同屬性和習慣,但在核心層面我們的聚焦點都是一樣,那就是堅持“技術為王,創新為本”,堅持社會責任,用我們的技術創新給地球家園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技術產品。只要是懷抱著這種社會責任,那么無論我們走到哪里,我們做的事情一定都會得到當地消費者的認同。
像今天我們在海外賣車,大家都很關注比亞迪賣了多少臺、搶占了多少份額,但對比亞迪來說這些數據并不是最關鍵的,因為我們更看重的是數字背后我們為這個市場帶來了什么?比如比亞迪在香港已經賣出12000臺新能源汽車,出入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這個成績可以說非常不錯,但在我們看來,比這個數字更有價值的是背后的12000名車主,是他們選擇了比亞迪的技術,同時他們用比亞迪的產品影響了香港社會的綠色發展,這才是比亞迪最開心的事情。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技術同權,希望能不分貧富差距、讓每個國家的人都能有權利得到和享受世界上最好的產品和技術。現在比亞迪不光在澳洲賣得很好,在世界上最欠發達國家之一的尼泊爾賣得更好,市占率達到第一名。
我們希望讓所有人都能通過比亞迪汽車認識到比亞迪帶來的已經完全不是局限于某個產品,而是會推動整個產業發展帶來生活模式的改變。
沒時間關注“內卷”輿論
記者:確實,比亞迪一直憑藉著超強的性能和極端的性價比俘獲了大家的喜愛。但與此同時,也有輿論抨擊比亞迪前段時間要求供應商降價的行為,認為這是不良的內卷競爭,您怎么看?
劉學亮:合理的競爭恰恰是一個產業全新發展的最好動力,因為只有競爭才會促使更新的技術誕生,才能有更好的產品問世,才能讓更多的消費者有不一樣的生活體驗,比亞迪作為民營企業就更是如此。強大并不是喊出來,而是踏踏實實做出來的。
比亞迪30年走到今天就是依靠競爭讓很多技術得到了發展,因此產品才具備了更好的競爭力,而這些最后其實都回饋給了廣大的消費者,可以說消費者就是競爭最大的受益者,競爭越激烈,消費者的受益就越大,經濟就會越加蓬勃發展,國家就會越好,所以我們鼓勵、宣導良好的競爭。
記者:那您認為內卷和競爭之間界限在哪里?
劉學亮:我們沒有時間想那么多。雖然今天比亞迪的品牌知名度已經不錯,但我們還遠沒有到達終點,新能源汽車這個產業本身也還是依舊在發展的最前期,沒有完全落地,全球生態構成才剛剛開始,大家慢慢認可了電動化,但這只是在中國市場,在我們的配套和政府支持都做得很好的前提下,海外整體對電動車的接受程度依舊很低,續航、充電、電池問題都存在。
整個汽車工業已經發展了百年的時間,現在歐美日韓保留的幾家巨頭都是從上百家汽車公司競爭出來的,最后才成就了整個燃油車產業,電動車也自然逃離不開這個基本規律。電動化后面就是智能化,而智能化的背后就依賴于多種前沿技術的競爭和迭代,包括5G、半導體和太陽能等等一系列產業,可以說接下來電動車的發展勢態會超出汽車產業本身,成為影響整個社會生態的領頭產業。
電動車的整體生態才剛剛開始,處于形成的初期,希望大家多用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大家一起努力,參與到這場由電動車引領的變革。
未來的變數依舊很大,對我們挑戰依舊很大,未來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
包容和實干成就企業 也成就深圳
記者:其實比亞迪在成長過程當中獲得了非常多來自國家和政府層面的一些幫助,您認為這些國家層面的支持幫扶對民營企業的發展有何影響?
劉學亮:對于一個全新產業而言,國家政策的指引和幫助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早在十幾年就把新能源汽車納入了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之一,這就是頂層設計,作為比亞迪來講,我們非常幸運能夠在中國這么一個非常龐大、特別是對新興事物非常友好的市場成長,非常得益于國家的扶持。
記者:說到對新技術和新事物的包容,深圳一直都為人所稱道,比亞迪也是創立于深圳的本土民營企業,您認為深圳民營經濟興旺發達的原因是什么?
劉學亮:深圳是一個非常開放包容的城市,比亞迪能夠有今天,離不開深圳對技術類的年輕民企的包容。今天深圳的創新非常活躍,更重要的是這種創新不僅僅停留在想法和科研層面,而是真正的付諸于實際,誕生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世界級科技公司,而它們又回過頭來成就深圳的快速發展。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作者:▏本刊首席記者 納婕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