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3月24日報道,臺當局近期對替代役“演訓召集”辦法做出重大調整,將召集對象范圍從退役8年內擴展至退役9年以上人員,并取消全年執勤召集總天數60日的限制。這一修訂被視為賴清德上任后,強化“全民防衛”體系的重要舉措,其核心在于通過延長召集年限、增加頻次與天數,將更多替代役人員納入民防系統。
臺當局的“全民國防體系”架構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志愿役為主的主戰部隊、義務役為主的守備部隊、后備役為主的后備力量,以及替代役為主的民防系統,替代役人員一般是一些因身體、職業等緣故不能進入軍隊服役的人員,他們在其他社會機關工作作為替代兵役。
自2022年蔡英文當局將其納入民防系統后,替代役人員在平時接受救災技能訓練,在“非常事變”或戰時則擔負勤務類任務。此次修正賦予“臺內政部門”更大權限,允許其根據“國際情勢緊張”“天然災害”等場景,靈活調整召集年限、次數及天數。數據顯示,目前臺灣地區替代役總人數約27萬,今年原計劃召訓7.2萬人,但因預算削減降至5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新規刪除全年召集天數上限后,理論上替代役人員可能面臨無限次數的召集。同時地方政府申請召集期限從20天縮短至10天,召集人數比例上限從10%提升至50%,進一步強化動員效率?!芭_內政部長”劉世芳解釋稱,此舉旨在整合民防與救災力量,但國民黨立委陳玉珍質疑這暗示臺灣地區正進入"備戰狀態",民眾黨張啟楷更指出無限制擴充兵力將沖擊民生經濟。
從實施背景看,臺當局近年持續調整兵役政策:2024年將替代役召訓人數暴增9倍至5.8萬人,2025年計劃將召訓期從3天延長至5天。軍事學者舒孝煌分析,替代役雖接受過基礎訓練,但多數缺乏實戰經驗,且防救災知識更新滯后,實際動員效果存疑。而逃兵役案例頻發,折射出臺當局“全民皆兵”政策的社會阻力。
此次政策調整引發多重爭議,綠營立委稱其強化"防衛縱深",但輿論擔憂這反映出臺當局對兩岸關系惡化的焦慮。正如學者揭仲指出,“臺軍”各類召集令已導致軍事院校運作吃緊,2025年漢光演習更將首次動員整建制后備旅,顯示其試圖通過"外源性動員"彌補兵力短缺。
臺灣島內兵員不足也是調整替代役政策的一大原因,2024年島內志愿役軍人僅15萬,為近7年來最低,作戰部隊的人員也不能滿編,主要是近年來“臺獨”分子越來越猖獗,兩岸關系越來越緊張,很多年輕人不愿意服兵役,即使當了兵,逃兵現象也越來越多。盡管為了吸引年輕人當兵,臺灣地區宣布調高軍人待遇,但選擇賠錢提前退伍的士官人數4年暴增了4倍,甚至臺當局考慮要女性服兵役的問題。有很多人以各種借口不去服兵役,而是做替代役,以為可以不參加軍事活動,現在民進黨把這條路也堵死了,不管是現役還是替代役,如果有戰爭更要上戰場。
“臺獨”分子以為調整兵役制度就能保命,真是白日做夢,要想避免戰爭,只有放棄“臺獨”,否則都是死路一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