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薄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強調:“完善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站點,建設‘一老一小’服務綜合體?!卑殡S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醫療衛生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以及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的顯著提高,老年人對于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精神關愛、社會參與等更高品質生活的期望不斷增加,創新服務模式的需求愈發迫切。同時,我國生育水平持續走低,少子化趨勢加劇,托幼機構紛紛面臨招生困難的窘境,從“一園難求”變成“一孩難求”,上海、金華、深圳、太原、濟南等多地出現“幼轉老”與“老幼共托”現象,為托幼機構轉型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在此背景下,代際共融作為一系列以增進社會中任何兩代人之間合作、互動與交換為目的的高度結構化的社會服務或介入活動,對于構建更加和諧、可持續的養老體系和統籌解決“一老一小”問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代際共融實踐困境檢視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解決“一老一小”問題,密集出臺一系列規劃政策,尤其是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的意見》的發布,意味著我國“一老一小”工作正式進入統籌解決、一體推進的新階段。實踐中,代際共融典型案例不斷涌現。例如,杭州市濱江區民政局推出“多代同樓”陪伴性養老項目;北京市西城區利用養老服務機構等場地空間建設老幼融合民生服務綜合體;連云港市海州區葵花社區攜手轄區內鐘聲親親寶貝園試點“老幼共托”模式;無錫運河藝術公園打造全齡友好空間;等等。然而,代際共融實踐的開展仍面臨一些困境。
首先,代際共融的服務思路不夠清晰。隨著中央對養老托幼工作的政策推進,各地紛紛出臺了相關政策,制定了“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力求通過優化設施布局、擴大服務供給、強化居家社區服務、拓展市場參與等方式,實現代際共融服務目標。然而,在實踐過程中,盡管各方已經開始進行積極探索和改革,但仍存在“碎片化”問題。例如,養老托幼在空間場地、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統籌利用上仍多沿襲傳統“分而治之”的方式,“一老一小”整合服務理念沒有完全確立;在空間利用上沒有深入把握“一老一小”服務共通之處,社區內的老人活動中心和兒童活動中心在空間上并沒有實現功能上的互通,場地資源整合利用率低;很多代際共融項目僅限于個別城市或地區的試點,缺乏大范圍的影響力和推廣力,代際共融形式也缺乏創新性和多樣性。
其次,多方協作的服務機制尚未建立。各地政府多以購買社會服務方式在社區(村)推動養老托育服務的規劃和實施,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傳統社會保障體系的壓力,提高了基層養老托育服務的覆蓋率和可及性。然而,現行模式仍主要依賴社會組織或企業提供服務,且由于缺乏跨代服務的整合能力,服務內容存在局限性。例如,專注于養老服務的機構通常無法提供適合兒童的托育服務,而托育機構則難以滿足老年人健康照護和社會關懷的需求。此外,政府部門在推動養老托育服務時,常面臨管理職能不清晰、職能部門之間缺乏協調、供需匹配不夠精準等問題,導致在行政效率與服務供給的多樣性方面仍存在局限,難以滿足日益復雜和多元化的社會需求。而家庭、社區、志愿者組織、中小學校、高校及公益基金會等多元主體的介入,能夠充分發揮各方優勢,為養老托育服務體系帶來更廣泛的資源和更靈活的運行機制。
最后,代際整合的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在目前的服務模式中,養老與托育仍然是分割的。許多從事養老服務的專業人員主要聚焦老年人群體的照護與心理支持,而從事托育服務的專業人員則更側重兒童的成長與教育。具備“一老一小”復合型知識與技能的專業服務人員相對稀缺,特別是在服務創新、代際溝通與合作促進等方面,現有的服務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還存在較大缺口。同時,國內的代際共融項目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許多項目尚未將代際共融納入核心目標,導致在實際操作中,跨代溝通、互動和相互支持的環節往往被忽視或處理不當。雖然部分地區和社區已經開展了試點項目,但整體服務模式缺乏系統性總結與提煉,導致服務效果有限。此外,數字化與老齡化發展之間的不平衡較為突出,老年人在數字生活中的不適應現象比較明顯,亟須通過代際支持的手段幫助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
代際共融實踐如何破局
代際共融不僅涉及政策創新、社會機制、資源整合,還涉及空間建設、文化認同、項目設計等多方面問題。要想打破當前代際共融的實踐瓶頸,還需要從理念創新、機制完善、能力建設、模式探索等多維度入手,推動代際共融體系的全面建設。
第一,明確代際共融的服務理念。一是制定清晰的政策框架。將代際理念納入政策制定層面,明確代際共融服務的基本原則、目標和方向,通過政策引導逐步提升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等對代際共融的認知。事實證明,將“一老一小”服務有機結合,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優化人力資源配置,還能夠通過創造交叉活動空間,使“一老”服務因為“一小”的存在而充滿活力,并使兒童通過從小耳濡目染照顧老人,形成關愛老人的良好道德觀念。二是加強公眾教育與宣傳。通過廣播、電視、社交媒體、線上平臺等多渠道傳播,在不同層面和不同群體中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與宣傳活動,讓更多家庭、學校、社區意識到代際之間互相幫助和支持的重要性。三是鼓勵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特點開展代際共融的試點工作,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代際共融標桿項目,打造代際共融服務新場景,總結提煉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并通過評估與反饋,不斷完善和優化相關方案,最終推動更多地區推廣應用。
第二,構筑多方協作的服務機制。一是構建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服務體系。通過政府、社區、婦聯、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合作,建立代際共融的多方協作機制,政府可以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交由企業或社會組織專門提供相應的社會服務。二是整合現有資源。依托現有的老齡服務、兒童福利、教育資源等,推進養老機構和幼兒園、學校在設施和服務上的共享,加強社區與老年大學、群團組織、高校、中小學、社會組織等合作,圍繞代際學習、文化傳承、健康與福祉等內容進行互動和交流,實現養老與托幼在居住空間、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有機結合,一舉兩得地解決老年人參與和兒童照顧問題。三是加強部門間協作。要促進民政、教育、衛健、文化、財政等部門間的信息共享與協作,根據各部門的職能特點和社會需求,聯合制定代際共融的實施細則,確保各項政策措施相互配合、互為支持,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進代際共融發展。
第三,提升代際整合的服務能力。一是培養專業人才。加強代際共融領域的專業人才培養,支持相關高校和職業教育機構開設代際服務相關課程,并通過與社區、老年大學、養老機構建立教學實訓基地、開展科學研究、深化項目合作等形式,加大對“一老一小”復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訓力度。二是借鑒歐盟開發的“歐洲代際學習網絡”“歐洲代際學習證書課程”經驗,依托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開發線上線下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加強對社會工作者與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培訓,提升他們在代際共融服務中的專業能力。三是建設代際共融服務平臺。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創建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代際共融服務模式,方便家庭、社區、教育機構、社會組織等相關方的有效對接,提升代際共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四是探索代際學習模式。將老年人的豐富經驗與兒童的學習需求結合起來,促進代際知識傳承與情感連接。例如,開展生命歷程研討與故事分享、非遺文化研學、烹飪和科技等生活技能交換等,促進不同年齡群體的互動。
第四,探索全齡友好的服務模式。一是鼓勵各地加快探索全齡化居住模式,打造多代包容的居住場景,不僅要支持開發代際親情住宅,還要鼓勵探索“養老社區”與“學齡社區”相結合的居住模式,提升居住區的宜居性和包容性。二是推進全齡友好社區規劃,鼓勵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與幼兒娛樂場所共址、資源共享、設施共建,建設適合老年人、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的社區服務設施。如新加坡于1995年就建立了融幼兒托育(2—6歲)、學生托管(7—12歲)以及托老照護(55歲及以上)于一體的“三合一家庭中心”,通過老少集中管理,不僅為兒童與老人提供了共同居住和生活場所,而且通過每天特定時間開展的下棋、競賽、烹飪、戶外鍛煉、交流、生日宴會、節日慶祝等代際交往活動,滿足了不同年齡群體的心理和社會需求,增強了相互間的社會支持。三是加強對時間銀行代際服務模式的探索,引導和支持社區服務機構、基層老年協會、企事業單位等開展代際互助活動。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城鄉互益性養老的實現路徑研究”(21BSH163)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教授,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特色基地(養老)主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