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攻防結合,這是古代軍事作戰(zhàn)的最高境界。進攻能力固然是軍隊戰(zhàn)斗力的直觀體現(xiàn),防御能力同樣也不能忽視。
進攻依靠士兵手中的武器得以體現(xiàn),而防御則主要體現(xiàn)在士兵穿著的鎧甲上。
鎧甲的質量越好,軍事防御能力自然也就越強。鎧甲在軍事作戰(zhàn)中,擁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社會中,不同的時代,人們會采用不同的材料來制作鎧甲。鎧甲的防御能力,也會隨著時代的要求而不斷精進。
歷代封建王朝,甚至還專門推出了嚴禁私下儲藏鎧甲的命令。
王朝禁甲,但是卻并不禁兵。從這一層面上來說,民間私藏的鎧甲似乎具有破壞封建統(tǒng)治的作用。古代鎧甲的防御能力究竟如何?封建王朝又為何會推出這樣的禁令?
鎧甲制作,不斷發(fā)展
早在封建大一統(tǒng)王朝建立之前,鎧甲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了軍事歷史當中。
最早,人們使用藤條來編織鎧甲。藤條雖然堅硬程度不足,但聊勝于無,還是能夠對人體起到一定程度上的防御作用。
尤其是在太陽穴、頸部、心臟等關鍵部位,藤條編織而成的鎧甲,能夠抵擋外物的入侵。
這一時期屬于冷兵器時代,各類金屬兵器尚未完全出現(xiàn),不同部落之間進行爭奪,使用的主要是一些新石器武器,攻擊能力并不能與金屬武器相提并論。
普通的藤條,已經(jīng)能夠對其起到防御作用。至少在這一時期,藤條鎧甲是完全能夠發(fā)揮價值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極為頻繁。各個諸侯國之間明爭暗斗,戰(zhàn)火一觸即發(fā)。各國都隨時做好了軍事作戰(zhàn)準備,戰(zhàn)士們身上的鎧甲,也都經(jīng)過了更新?lián)Q代。
過去傳統(tǒng)的藤條編織而成的鎧甲,不足以抵擋頻繁爆發(fā)的戰(zhàn)爭侵襲。而且藤條編織的結構,對人體的束縛力極強。戰(zhàn)場之上,一旦動作有所遲緩,士兵很有可能因此而喪命。
如此局限行動的鎧甲,自然會被人們所淘汰。皮甲應時而生,成為了戰(zhàn)場之上的主要鎧甲形式。
一整塊皮革籠罩在身體外部,同樣會束縛身體的靈敏性。雖然它不像藤條一樣堅硬,但總還是會對戰(zhàn)爭起到不利影響。
人們開始考慮對皮甲進行更新?lián)Q代,通過不同甲片的組合,減少鎧甲對于人體關節(jié)處的限制,增加鎧甲之下的身體靈活性,也增加做戰(zhàn)士的自主權。
封建大一統(tǒng)王朝建立以后,皮甲仍然是戰(zhàn)士們普遍使用的鎧甲類型。
直到漢朝,這一形式才發(fā)生了改變。
漢朝的冶煉技術突飛猛進,金屬的儲備總值不斷提升,更多的金屬可以應用于鎧甲的制造工作中。
金屬鎧甲,質地更為堅硬,防御能力也更為強大。它結構緊密,有時甚至能抵御來自遠方的攻擊,對人體的保護作用極高。
漢朝以后,金屬鎧甲逐漸普及。唐朝時,秦王李世民的專屬鎧甲,就是由優(yōu)質鋼鐵冶煉而成的。
李淵決定造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李世民的戰(zhàn)斗能力。他明白,造反要想成功,他手中必須掌握可以信任的軍事將領。
他的二兒子李世民,正好成為了這樣的人,或者說李淵的工具。
李世民驍勇善戰(zhàn),年紀輕輕就有著豐富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在戰(zhàn)場之上永遠一馬當先,從不躲在士兵的背后,茍且偷生。
有部下勸阻過李世民,希望他能夠顧念自己的身體,不要在戰(zhàn)場上如此拼命。他是軍隊的主心骨,是靈魂人物。如果他出了什么意外,整個軍隊都會潰散。
李世民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他也有自己必須要上的理由。
軍隊將領身先士卒,往往能夠調動士兵的積極性。看到他沖鋒在前,士兵們定會減少對于死亡的恐懼情緒,隨他一同出生入死。
民間有傳言稱,李世民建功立業(yè)的過程,也是九死一生的過程。他片刻不離身的鎧甲,曾經(jīng)救過他的命。
在攻城略地的過程中,他曾遇到過一位十分欣賞的隋朝將軍。此人若在他的麾下,必然大有可為,只可惜兩人處于敵對陣營,只能拼個你死我活。
這位將軍給李世民制造了極大的困難,作為攻城方,他們即使切斷了城中的補給路線,也久久拿不下城池。
李世民原計劃速戰(zhàn)速決,戰(zhàn)斗時間的拉長,讓他產(chǎn)生了極大的焦慮情緒。在不理智的狀態(tài)下,他做出了冒進的行為。
原本將軍交戰(zhàn),他作為指揮官,是不必沖鋒在前的。可這一次,他想要擒賊擒王,便突破了盾牌的掩護,沖到了隊伍的最前面。
城樓上的敵軍將領看準機會,對準李世民,果斷地射出一箭,正中心口。
他的部下嚇得魂不附體,連忙叫來盾牌兵掩護,迅速查看他的情況。萬幸的是,在鎧甲的保護之下,那支箭羽只沒入了鎧甲的一半,尚未傷及皮肉。
鎧甲于危機之中,救下李世民一命,從此也被他視為護身符,再不離身。
多年征戰(zhàn),李世民遇到過眾多危險情形。多虧鎧甲的保護,他九死一生,最終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一套鎧甲,改變了一個朝代的命運。一位未來的真龍?zhí)熳樱阪z甲的防御之下,避免了英年早逝的結局。
除了金屬鎧甲之外,古代還有一種紙甲。
它由特殊的紙質材料制作而成,并不如我們想象的一般脆弱。甚至它的防御能力,絲毫不比金屬鎧甲低。
若遇到下雨的情況,紙甲就算被雨水淋濕,也不會被箭矢和兵器洞穿,質量十分可靠。
然而遺憾的是,紙甲的制作過程,在歷史長河之中遺失。今時今日,紙甲對于現(xiàn)代研究者來說,成為了一個神秘的難題,需要大家繼續(xù)攻克。
嚴禁藏甲,減少威脅
鎧甲在軍事領域擁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統(tǒng)治階層的高度重視。
朝廷會派出專門的官員,負責制作、收集、發(fā)放和管理鎧甲。軍隊當中的每一位士兵在領取鎧甲之時,都必須報上個人信息。鎧甲與士兵本人,需要一一對應。
不在軍隊之中的人,沒有資格接觸鎧甲。這是相當重要的軍事作戰(zhàn)物資,朝廷絕不允許鎧甲在民間流通。
若是在古代社會流通鎧甲,其罪名類似于如今的軍火走私,相當嚴重。
而且,鎧甲的制作成本極高,制作周期也極長。如果沒有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普通人是絕對無法購買鎧甲的。如果有人愿意花費巨額的成本,購買鎧甲,那么此人便會染上謀反作亂的嫌疑。
唐朝時,有一位商人在民間豢養(yǎng)私人武裝組織。他之所以要這么做,并非為了造反,只是為了保護個人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
他是個疑心病極重的商人,早年間過過幾天苦日子,所以對錢財格外看重。發(fā)家致富以后,他始終擔心旁人覬覦他的錢財。如果不供養(yǎng)私人武裝隊伍,他絕不會安心。
為了保證這支隊伍的防御能力,他左思右想,打算借著自己的人脈和關系,找到一位制作鎧甲的工匠,拜托對方制作三副鎧甲。
以他的經(jīng)濟能力來看,三副鎧甲已然需要花費極大的代價。他無法做到為每人打造一副鎧甲,只能暫且先進行到這一步。
可不知怎么地,此事竟然走漏了風聲。他原本是秘密聯(lián)系工匠,秘密進行鎧甲打造工作。可現(xiàn)在,官府卻得知了他的行為。
商人一再與官員解釋,自己并無任何謀反之心,只是出于個人需求,又不想公然違背律令,這才打造了三副鎧甲。
在朝廷官員的眼中,他所說的一切都只是托詞,是為自己狡辯的借口。無論如何,官府從他的家中查抄了鎧甲,那就證明他有了謀反的嫌疑。
唐朝律令中規(guī)定,私藏鎧甲者,將受到嚴格的處罰,輕則抄沒家產(chǎn),重則流放邊遠之地。而私藏鎧甲三副以上者,則會被當眾絞殺,以儆效尤。
法律規(guī)定不容違抗,這位商人最終也只是弄巧成拙,捍衛(wèi)財產(chǎn)不成,反而丟了性命。
之所以會采取如此嚴格的禁甲政策,是因為鎧甲可以賦予一個普通人一定的戰(zhàn)斗力。
舉個例子,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身體素質極差,在與人對抗過程中,輕而易舉就會受傷,甚至丟掉性命。
可如果他的身上穿著堅硬的鎧甲,對手的攻擊對他來說,威脅能力會大大降低。他可以暫時保住性命,或許還能找到機會反殺對方。
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會在鎧甲的加持之下,擁有一定的戰(zhàn)斗能力。若是一個本就武力在身之人,有了鎧甲,又會做出怎樣的破壞呢?
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私藏鎧甲,等同于“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不管你的目的是什么,只要你做出了這個行為,就必定會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制裁。
乾隆皇帝頒布過政令:“今思炮與甲胄兩者原非民間宜有,仍照舊嚴禁。其三眼槍、弓箭刀等項,悉聽民間留存,不得禁止。”
禁甲不禁兵,由此可見,朝廷對鎧甲有多么重視。
防御能力,超出想象
在普通的冷兵器對抗中,鎧甲能夠抵抗刀槍劍戟的劈砍,也能保護士兵的身體不受傷害。
那么在熱兵器出現(xiàn)時,鎧甲又能做什么呢?
宋朝時,火藥已經(jīng)出現(xiàn)。史書記載了熱兵器戰(zhàn)爭場面:“火藥發(fā)作,聲如雷震,人與牛皮皆碎并無跡,甲鐵皆透。”
火藥爆炸后,聲音如同雷鳴,震耳欲聾。包裹在金屬鎧甲之中的戰(zhàn)士,轉眼間便被火藥爆炸的余威所吞噬。看似堅硬的鎧甲,對火藥的防御能力實在堪憂。
時代的發(fā)展,讓金屬鎧甲逐漸退出了舞臺。綿甲的出現(xiàn),解決了大家的燃眉之急。
比起金屬鎧甲,綿甲對火炮等熱兵器的防御能力堪稱一絕。它不會與火藥產(chǎn)生硬碰硬的效果,更不會將傷害反噬于士兵身上。以柔克剛,才是綿甲的能力。
而且,綿甲比金屬鎧甲更為輕便,靈活性更強,因此也逐漸取代了金屬鎧甲的地位。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鎧甲與軍事作戰(zhàn)武器一般,在不斷地發(fā)展和進化。作為防御工具,鎧甲引起了統(tǒng)治階級的高度重視。
自古以來,中央統(tǒng)治者都會在民間禁甲。私藏鎧甲者,直接等同于造反謀逆者,不容解釋。強硬的命令,是為了維護政治秩序。
參考資料:
《通典》
《中國通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