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正有超過 100 萬人蟄居家中,其中,40~60 歲的蟄居人口超過了 60 萬。
日本政府將那些在家宅著超過 6 個月,除了家人以外不參與現實社交的人定義為“蟄居族”。隨著日益壯大的蟄居人群而來的,是重重次生社會問題,“8050 問題”正是其中之一:80 歲左右的年邁父母,與 50 歲左右、無業或處于蟄居狀態的中年子女同住,導致家境貧困或社會網絡日益薄弱,孤立無援。
受困于傳統的家庭觀念,親子關系沒有終點,只能終生“育兒”。隨著人口高齡化進程加快,現實中的日本老人往往因衰老身體自理能力不斷衰退,越來越無法照應蟄居家中的子女。老年人咨詢中心 80%的案例是要應對無業的子女……對此,社會學者川北稔認為,當每個家庭成員滿足各自現階段的需求,不再執著于身為“父母”或“孩子”的角色,就是走上“復原”之路。
「題圖來自:日劇《0.5的男人》」
2019 年 5 月 28 日清晨,一群小學生在神奈川縣川崎市多摩區登戶車站附近等待校車。突然,一名 50 多歲的男子雙手持刀沖了過去……在這起案件中,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女孩和一名送孩子上學的 父親遇害,傷者人數達 18 名。
四天后的 6 月 1 日,一名住在東京都練馬區的 父親(70 多歲)用廚刀刺向了兒子(40 多歲)的胸部等多處部位,起因是兒子嫌“運動會的聲音太吵”而開始暴躁,兒子被送到醫院后確認死亡。據說父親向有關搜查人員透露,兒子曾有家庭暴力行為,并有蟄居傾向。他擔心兒子會做出與川崎案件罪犯同樣的事,所以殺了他。
川崎案件加害人與練馬案件被害人的生活模式 都接近蟄居狀態,此事曝光后,在社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但是,我想在此聲明,蟄居狀態并不會直接導致類似案件的發生。另外,像發生在川崎那樣的隨機殺人案,在殺人案件中也是極為罕見的。我們無法簡單給此類案件歸因。嫌疑人的暴力傾向是如何升級的,他們的個性特征又與案件有何關聯,真相還有待查明。
浮于水面的中老年蟄居族實況
據說,案件發生后,前往蟄居族援助團體和行政機構咨詢窗口做咨詢的父母人數顯著增加。
“雖然我不覺得自己的孩子會做出像川崎案件中那樣的事,但相關報道接連不斷,我還是借此機會來窗口問問。”與 40 多歲未婚無業的兒子同住的高齡父母如此講述。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他們無法想象自己像練馬案件中的父母那樣對待子女。然而,也有人悲痛地說道:“我們也找不到其他人一起商量兒子的事,就這樣幾十年過去了。”關于蟄居的兒女,他們不知在何處咨詢,也無法與人言說,在社會中變得孤立無援——許多身處同種境遇的父母,或許在練馬案件中的父親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老齡化、不婚化
與“8050 家庭”
實際上,在給蟄居青年及其家人做咨詢的援助現場,中老年蟄居子女家庭的不安和煩惱已廣為人知。實況調查顯示,2013 年前后,40 歲以上的蟄居案例就已經開始增多。
在川崎案件中,與加害人同住的老人,以接受介護為契機開始前往行政窗口咨詢蟄居的相關問題。“8050 問題”是指,80 多歲的高齡父母與 50 多歲無業、蟄居的子女同住,他們在經濟上陷入窮困,日益孤立于社會之外,這樣的家庭在不斷增加。本書將“8050 問題”視為“高齡父母”和“壯年期子女”同住而產生的社會問題。具體來說,本書聚焦在擁有 40 歲以上子女且難以成為援助對象的家庭。
日本的老齡化將持續到 2040 年左右,不婚化也沒有在同一時期好轉的跡象。孤立家庭的增加,是我們應該正視的現實。
如何拯救極限家庭
援助年輕人和蟄居族,主要將父親的經濟能力和母親的教育能力作為前提,流程大約是:重新建立家庭關系,讓蟄居者本人先能慢慢接受家人的援助,最終本人接受援助,走向自立。
上述這些階段性的援助是非常自然的構想。
以這樣的流程參與社會并取得進展的情況也很多,但是,如果只將這些方法作為選項,有時也會錯失其他可能的援助方式。特別是在蟄居長期化、老齡化的情況下,需要嘗試既有方法之外的方案。
我們正面臨著僅由父母和子女組成家庭的時代極限。怎樣才能擺脫由父母重新養育子女的援助觀念呢?父母反省家庭內的溝通問題,轉告子女接受援助的顧序,就相當于再次執行 “育兒”的程序。對方尚未成年時,從家庭到學校推動子女向自立的方向發展是自然的。但對于已經成年的、有工作經驗的,老齡化的子女來說,很難走這條路線。本人期待的,也許不是找受家人的“重新養育”,而是實現作為 “大人”的需求,存在被社會孤立風險的不僅僅是當事人,援助目標可以擴展至預防全家陷入孤立狀態,而且將找回(復原)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拯救每一個極限家庭的同時,是時候重新思考社會迎來極限的家庭畫像了。
本文摘自《8050問題:如何拯救極限家庭》
因編輯需要有所刪節
《8050 問題:如何拯救極限家庭》
著者:(日)川北稔 著 馬靜 譯
出品人:楊曉燕
責任編輯:吳賽賽 楊雯瀟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5.03
作者介紹
川北稔,1974 年出生,神奈川縣人。愛知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博士課程修畢。從社會學角度調查研究兒童拒絕上學、青年與中老年蟄居等社會孤立相關課題。合著作品《社會學角度探度“蟄居”——媒體、當事人、援助活動》,個人著作《“貧困兒童”系列 4:長大成人,建立社會》。
“不一樣的社會觀察”第五季
征稿啟動
2021,2022,2023,2024。四年走來,“不一樣的社會觀察”懇談會同眾多作者與讀者一起,從都市走到邊疆,從賽博空間觸及傳統村落。我們談論東北青年的“社會搖”,義烏村民和網商的角力,育兒嫂與雇主的討價還價……也談論有尊嚴的死亡,儀式中的社火,時間層累成空間的街區……
總有胸懷著熱情與真誠的人,以自己的記錄和省思向周遭的一切發問。這正是“不一樣的社會觀察”懇談會長期秉持的初心:身為社會的寫作者,我們如何發掘潛藏在生活褶皺中的驚心動魄,又如何解釋牽絆我們思緒的現實難題?
觀察和寫作向來不止于雕琢苦難,也不止于異域風情。生命的任何活動、生活的任何面貌都值得書寫。你所描繪的,可以是方興未艾的新鮮事物,也可以是重要但仍未被充分討論的議題。無論是怎樣的文字,都傳遞著這個時代的聲音。
我們期待你能以平視、謙遜、包容的筆觸,為我們講述一切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故事。
“不一樣的社會觀察”系列圖書有:
知名紀錄片導演范儉的首部非虛構隨筆集《人間明暗》,將影像轉譯成文字,講述鏡頭之外的凡人故事。
謝愛磊用了十年時間追蹤約 2000 名重點高校學生,以《小鎮做題家》探索農村學生的出路。
沈洋和蔣萊在《新生育時代》中,通過對四十多個家庭的訪談,直面都市的婚育現狀。
在即將出版的作品中,朱矛矛以極其樸實、切膚的語言,在《樹兒》中述說雙相情感障礙母親養育孤獨癥女兒的心路歷程。
“不一樣的社會觀察”
征稿時間
2025 年 3 月 11 日—4 月 11 日
征集范圍
學科:社會學、人類學及相關學科形式:學術論文、學位論文、研究專著、雜文隨筆、深度調研報告等題材;立足中國社會,話題性突出,體現社會關懷的作品
注:圖書寫作計劃,可提交寫作大綱和 1 萬字左右的樣稿
(別具一格的博士論文或圖書全稿也非常歡迎)。
投稿方式
采用個人自薦方式,投稿者將個人履歷和研究成果以 Word 或者 PDF 文件方式發送至指定郵箱:observation2025@163.com
來稿請注明你的寫作類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