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PLI計劃說白了,就是用補貼來吸引外資建廠,想學中國早些年“用市場換技術”成功發展的路子,可是印度政府顯然是想法太美好了,到2024年10月,說好的230億美元補貼只發了不到一成,750家參與企業里,不少因為錢遲遲不到賬直接撤資跑路了。而且,這補貼的流程不僅太復雜耽誤事,印度官僚系統就像臺“永動機”一樣,光轉圈不干活,就算企業達到補貼的標準了,等補貼的時間也足夠讓投資人喝一壺的了。
除了補貼拖延外,還有更令企業頭疼的補貼分配,高達94%的補貼流向了手機和制藥業,為什么呢?因為這兩個行業是印度傳統的搖錢樹,還和政府高官利益綁定了,怎么能不拿錢呢?反觀鋼鐵、紡織這些能創造大量就業的行業,連口湯都喝不到。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印度制造業的嚴重失衡,比如塔塔、信實這些大財團瘋狂擴張,俄中小企業就窮得連鍋都揭不開了。
搞笑的是,莫迪總喜歡吹噓什么印度有8億年輕人,話里話外好像有勞動力就能趕超中國了,可問題是,印度的勞動力數量非常多,但質量也很差。斯坦福大學研究發現,只有15%的印度學生具備全球經濟需要的基本技能,而中國這個比例則是85%,更尷尬的是,印度仿制藥80%的原料得從中國進口,手機零部件的60%也是從中國進口的,就因為中國工人在效率、準確度等方面都遠遠甩開了印度一大截。
印度想學中國搞補貼,其實這也無可厚非,但中國的成功靠的是什么?是世界級別的基建和高效管理。比如,中國高鐵時速350公里,印度連“無塵車間”和穩定供電都搞不定,更別談什么進一步的工業發展了,再加上種姓沖突、罷工頻繁、土地改革停滯,外資哪里還敢落地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