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唐詩則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珠。
《全唐詩》是迄今為止篇數最多、內容最全、影響最大的一部古典詩集,全書九百卷,共收錄唐代詩歌四萬八千九百多首。
對于研究唐代歷史文化的人來說,它是一部不可忽視的必讀經典,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唐詩與唐舞分別代表了中國古代詩歌和舞蹈兩大領域發展的高峰,二者一文一武、一靜一動,分別從陽剛與陰柔的角度出發,將盛唐氣象與中晚唐的凄涼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全唐詩》的近五萬首詩歌當中,詠舞詩就有37首。
才華橫溢的詩人通過細膩的筆觸,將精彩絕倫的唐代舞蹈記錄下來,二者的有機融合,使唐代樂舞藝術的審美情趣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唐代的舞蹈文化
大唐盛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公認的,所有盛世中綜合實力最強盛的一個,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來形容也毫不為過。
即使已經過去一千多年,但萬國來朝的盛況仍舊歷歷在目,成為每一位炎黃子孫心底的驕傲。
唐代之所以令人們心向往之,不僅僅在于它社會清明、經濟發達、疆域遼闊,以及對外關系的開放,還在于整個思想文化領域的高度繁榮。
舞蹈是唐代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唐代舞蹈品類繁多,有名目可考的就不下一百多種。
從長期分裂動蕩的年代里一路走來,普天萬民渴望安居樂業,各民族之間的文化習俗出現大融合的趨勢,與此同時,儒家思想與佛教文化也在悄悄生根發芽。
加上唐朝軍事、經濟實力的空前強大,社會風氣的高度開放,這些都為唐代舞蹈的蓬勃生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唐代集從先秦至魏晉南北朝上千年舞蹈藝術之大成,并在前人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本身就具有極深的藝術底蘊。
加之大唐盛世開放大度,以絲綢之路為代表的對外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強了對外的文化交流,使得周邊的天竺舞、波斯舞、高麗舞、新羅舞、日本舞等舞種流傳至國內。
與此同時,國內的少數民族舞蹈也不遑多讓,像是高昌舞、吐蕃舞、吐谷渾舞等同樣爭奇斗艷,彼此之間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很多從前鮮為人知的舞蹈,在唐朝都獲得了登臺綻放的機會。
民間舞蹈奠定了唐朝舞蹈的堅實基礎,通過藝術家們對前人的繼承、發揚和傳播,以及博采古今中外眾家之長,令中國古代舞蹈藝術在大唐盛世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統治階級同樣對舞蹈這門藝術情有獨鐘,有的不止喜愛觀看歌舞表演,還會親自動手改編舞蹈。
如唐太宗李世民總結多年帶兵打仗的經驗,將軍隊的進退、合圍、沖鋒、包抄等戰術編織成舞蹈,以體現其戰略戰術思想的高明,流傳后世的《破陣樂》就是這樣誕生的。
唐代舞蹈分類
(一)宮廷樂舞
唐朝中央每逢盛大集會或重要節日,往往少不了舉行大宴、搭臺舞戲。
如百官朝賀天子壽誕、招待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慶祝麥谷大熟豐收之年,包括當年玄奘和尚出使西域返回長安等等,除了鳴鑼開道和震天的鼓聲外,還要整套地演出宮廷樂舞相慶。
在繼承隋朝九部樂、保持原有樂制和舞制的基礎上,唐代舞師加以進一步改良,從唐太宗貞觀十六年統一高昌開始,新加入了一部《高昌伎》。
從此發展出十部伎、十部樂的固定模式,名目下除了《燕樂》和《清樂》兩部漢族傳統舞蹈以外,其余八部均為異域或少數民族舞蹈。
(二)霓裳羽衣舞
“千歌百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這首《霓裳羽衣歌》,高度概括了這支舞蹈在唐代舞蹈藝術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如果把唐代所有這些眼花繚亂的舞蹈,比作是一片燦爛的花海,那么霓裳羽衣舞絕對是其中最絢麗奪目的那一朵。
《霓裳羽衣舞》由唐代著名樂曲《婆羅門曲》改編而來,相傳該曲是唐玄宗為宣揚道教親自譜寫。
天寶年間經歷安史之亂,曲譜流落市井失傳,直到南宋時的音樂家姜夔偶然發現殘譜十八段,這部不可多得的名作才得以重見天日。
樂舞主要描寫唐太宗跟隨神仙的指引,前往月宮見到仙女的傳說,無論是如仙境一般的舞臺布景,還是如同仙女下凡一般的婆娑舞女,都令有幸一睹的人感到身臨其境、大飽眼福。
(三)宗教祭祀舞
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社會,科學理性的思想還遠遠沒有普及,人們對于天地神明有著本能的敬畏,對祭拜先人、祈福上蒼等宗教祭祀活動尤其重視。
比如在每年除夕之日,唐代宮廷都要按照慣例,舉行一種叫做“大儺”的巫術活動,活動中跳的舞蹈就被定名為“巫舞”或“儺舞”。
此外,祭祀場合有時也會表演一些雅正堂皇的樂舞節目。
(四)健舞、軟舞、歌舞戲
如果說以上三類舞蹈主要為皇親國戚服務,那么接下來要說的,則是真正屬于普通老百姓的平民舞蹈。
它們既登得了大雅之堂,也常見于大街小巷的賣藝人,可謂雅俗共賞,受到了唐朝民眾的普遍歡迎。
健舞即武術舞蹈,指在舞蹈表演中加入武術元素。
比較著名的如《明皇雜錄》中記載的,公孫大娘擅長表演的“劍器舞”,還有為了紀念忠勇將士創作的“黃獐舞”“涼州舞”“達磨支”等。
軟舞則主要包括“胡旋舞”“楊柳枝舞”等民族特色舞蹈,此外還有像《蘭陵王入陣曲》這種需要頭戴假面演出的歌舞戲,大都由西域傳入中原,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詠舞詩:唐舞與唐詩在亂世下的碰撞
作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發生在天寶末年的安史之亂無疑是大唐氣象永遠的傷痛。
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叛進犯京城,逼得天子百官狼狽出逃,引得各地藩鎮紛紛自立,打破了持續百余年的太平盛世局面,唐朝從此一蹶不振,逐漸消沉萎靡下去。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這無疑是令人扼腕的一場悲劇。
但是對于舞蹈藝術而言,卻好像打開了另一扇新的大門,憂國憂民的文人士大夫階層感物傷懷,借寫詩表達自己對于現實的憂慮和不滿,創作出一大批流芳百世的詠舞詩,為唐朝舞蹈的進一步發展和傳播提供了一片更加廣闊的舞臺。
楊玉環是公認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最受唐玄宗寵愛的一位妃子,同時也是眾所周知的安史之亂的女主角。
晚年的唐玄宗自暴自棄沉迷酒色,盲目信賴心懷不軌的安祿山。
而體重兩三百斤的安祿山,正是靠在楊貴妃面前扭臀跳舞博得了她的歡心。
但是鮮為人知的是,楊貴妃不僅愛好歌舞,自己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舞蹈家。
據《教坊記》記載,楊玉環跳舞時嫣然如游龍、飄然若回雪,舞姿極盡婀娜輕盈,將女性特有的柔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結合相關資料進行評價,楊玉環若生在當代,其舞蹈技術絕不亞于任何一位舞蹈大師。
但是,生在唐朝的詩人墨客卻無心欣賞她的舞姿,反倒以筆為刀抨擊統治階級的昏庸無能。
最著名的當推白居易的《長恨歌》:“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看似歌頌楊玉環的美妙舞姿,實則隱含著對亂世動蕩的憤懣和無奈。
從審美的角度來說,舞蹈是人體藝術的一種,而舞者曼妙的身體,就是用來傳達情感和生命體驗的媒介。
在一定的空間里,表演者通過自己的身體,創造出變化無窮的節奏和韻律。
現代詩人聞一多在《說舞》一文中,也對此作過精辟的闡述,他認為舞蹈是能夠最直接、最強烈、最尖銳表達生命情調的藝術形式。
唐代詠舞詩主要有三大表現手法,分別是白描、比喻和烘托。
白描就是不加修飾,用直白但卻精妙的動作語言直觀勾勒舞者的形象,常見的動詞有“舉”“踏”“轉”“凝”等,讀來如在眼前,令人難以忘懷。
典型的例子如《詠舞》:“霞衣席上轉,花袖雪前明。”
唐宋八大家中,唐朝的著名詩人占據了半壁江山,雕章琢句對他們而言不過是雕蟲小技,所以像比喻這樣的修辭手法可以說俯拾皆是。
“起舞蓮花劍,行歌明月宮”,重情率真的李白,一生嗜酒如命,且酒宴之上往往少不了觀舞吟詩,留下無數動人詩篇。
即便并不精通寫詩的楊玉環本人,其所作的《贈張云容舞》一詩同樣值得品味。
短短四行詩句,就用了“紅蕖裊裊”“輕云搖風”“嫩柳拂水”三個意象,形容舞者的身段像荷花、像云朵、又像嫩柳,將其柔軟圓潤的姿態刻畫得躍然紙上。
至于烘托,則是通過描寫觀者的表現和感受,側面反映舞蹈的精彩。如詩圣杜甫曾經目睹公孫大娘舞技,贊嘆之余揮毫潑墨,寫下“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的絕句。
熙熙攘攘的觀眾目瞪口呆,就連天地仿佛也在隨著她一起搖動,字里行間透露出一股大氣磅礴的韻味,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詞。
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遷,詩歌在文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論古今中外任何一位詩人,其畢生追求都是在與語言周旋。
手中的筆既是他溝通世界的工具,同時又是他最棘手的敵人。
只有完全降服了語言,詩人的生命才能與世間萬物融為一體。
作為華夏文明中的兩大瑰寶,舞蹈與詩歌在唐代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走到一起,碰撞出絢爛的火花。
在這個詩歌樂舞鼎盛的時代里,眾多文人士大夫所作的詠舞詩,成為唐代由盛轉衰的重要見證,向后世展現了唐代人獨特的精神風貌。
參考資料:
《全唐詩》
《明皇雜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