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近有書友問到什么是內擫和什么是外拓的問題,今天精微堂呂老師結合《書法的“內擫”與“外拓”》一文并附上一些圖片來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什么是內擫,什么是外拓,相信對大家臨習書法有幫助。
內擫(yè)與外拓,是我們在書法的研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一組概念。其正確含義,書史上一直有著不同的解釋。在《康熙字典》中擫(yè)的解釋為:“一指按也。”即用一指按壓。內擫,即用一指向內按壓。拓(tuò)的解釋為“手承物,手推物。”外拓,用指向上托,向上推。
此二詞首見元代袁裒的《總論書家》。他在此書中說:“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王羲之用筆向內按壓,筆鋒收斂,所以寫出的字氣勢奪人、章法嚴謹。下面我們就從用筆技法開始探討什么是內擫與外拓~
內擫、外拓用筆技法分析:
先用兩張圖來給大家分析:先看看第一張~
運筆力向示意圖
上圖 :起筆為第一折(a區波折線),行筆為第二折(b區波折線),收筆為第三折(c區波折線)。
用筆解析:
一折:筆之鋒尖向筆劃陽側,橫畫的上側平直或豎畫的左側豎直輕快擠拓入紙后,筆腹向陰側(橫畫的下右側、豎畫的右下側)按裹入筆成大陰之勢。正如朱和羹書論云:“秋鷹搏兔,側翅一掠,翩然下攫”,說明其勢順平;“驚蛇入草,飛鳥出林”,說明其速度快捷,如果慢了或不順勢則會因拓性元素過量而出現怪曲之相。
二折:由陰側向陽側(橫畫由下向右上中側、豎畫由右向左中側)裹腹聚鋒行筆。
三折:當筆鋒經過陰陽交合點后鋒尖向陽側擠拓而出,即橫畫的上側平直而出豎畫的左側豎直而出收筆或者繼續成大陰之勢。
再看看在二張圖~
運筆力向示意圖
上圖 :起筆為第一折(a區波折線),行筆為第二折(b區波折線),收筆為第三折(c區波折線)。
用筆解析:
一折:筆腹向筆劃陰側按裹入筆后略提筆向陽側(橫畫的下側、豎畫的右側)而起;
二折:由陽側向線條中線抽鋒行筆;
三折:當筆鋒經過陰陽交合點后以筆腹向陰側(橫畫的右下側、豎畫的下右側)裹運筆力向示意圖:
從“內擫”與“外拓”的用筆的方法探討上來看:“內擫”時,食、中、無名指“按”或叫“壓”住筆桿,向內、向右拉或叫轉。而與此同時,大姆指“托”住筆桿配合著向左推,因而“外拓”也同時完成。用此法是兩個動作、兩個方向、一個過程。是一次完成的。也就是說:“內擫”與“外拓”不可能單獨完成。
用此法,我們說某筆是“內擫”,只能說某筆以“內擫”為主,以“外拓”為輔。同樣,我們說某筆是“外拓”,也是說以“外拓”為主,以“內擫”為輔。兩種筆法相輔相成,誰也離不開誰。為了簡便,在實際運用時,我們不這樣說,只說“內擫”、“外拓”罷了。
舉例說明: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圖中標注的為典型的內擫筆法
需要強調的是,由于以寫字人自身為參照物,向自身方向壓筆為向內,向外推為向外,那么,食、中、無名指向左壓筆、轉筆也應該是“內擫”;同樣,大姆指向右拓、向右轉,也應該是“外拓”。
顏真卿的《勤禮碑》標注初為典型的外拓筆法
如果可以這樣理解的話,那么,我們在實際操作“內擫”、“外拓”這兩種運筆方法時,就會左右逢源,得心應手。而不會為了“內擫”只朝右轉,“外拓”只朝左轉;而無所適從手忙腳亂。
為了說明問題,我們用以上兩種運筆方法,試寫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中的任選的“安善”二字:
(也是為了說明方便,我們用數字代替筆畫:用“內”代替“以"內擫"為主。”以“外”代替“以"外拓"為主。”)
1、安:內外內內內內外內
2、善:外內內外內外內內外內外
以同樣方法,試寫王獻之《中秋帖》中任選的“中秋”二字:
3、外外內外內內外內外外內內外
在從用此法探索中,可以看出:“右軍用筆內擫”也是以內擫為主;“大令用筆外拓”,也是以外拓為主。只用“內擫”或只用“外拓”是行不通的。
最后,黑土想說的是書法理論研究者創造內擫和外拓的概念是為了方便研究,并不表明古代書法家們在書寫的時候有故意考慮形式上的內擫和外拓,所以您不必因為這個概念的發明而否定書法理論研究者的貢獻,也不要因為古人書寫沒有考慮內擫和外拓而否定這一術語對于書法理論研究的價值,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