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胡適
如果胡適留在了大陸,五七年的整知識分子,當會拿胡適開刀的。章伯鈞、羅隆基等不夠格。1954年批俞平伯,批胡適,其實許多人都是受了蒙蔽的。人們把握不住胡適,也不清楚為什么批胡適。到1957年反“右派”時,一切都明白了。
其實,而今看來,胡適并沒有被批倒。發起者批胡適的目的并沒有達到。胡適的兒子胡思杜死得太悲慘(被打成“右派”,上吊自殺),太可惜。胡思杜當年太年輕。年輕人難免會干出一些糊涂事。
談李大釗
建國后很長一段時間,中共黨史一直回避李大釗。這自然是不客觀的,也是不正常的。李大釗與胡適一樣,都在尋求救國救民之路。不同的是,胡適傾心歐美,李大釗仿效蘇俄。李大釗認為,只要能拯救中華民族,走什么樣的路并不重要。但在當時,他認為蘇俄的道路不錯。
談蔣經國
蔣經國目睹并親歷了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對獨裁統治的弊端及危害知之甚深。所以他決定放棄這種統治。改變一種體制,是會觸犯一部分人的利益的。蔣經國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在改制的過程中,沒有引發大的動亂。這是很不容易的。
談魯迅
魯迅總是縱觀上下幾代人,特別是下一代;而當今的人們,只關注自己和兒子。十九世紀的俄國知識分子,清楚自己在整個歷史的進步中所處的地位,以及他們所謂的意義和價值,他們是一群歷史的殉道者,人群的素質由此提高。
中國知識分子在十九世紀幾乎無所為,二十世紀初只有魯迅苦思冥想,尋求拯救中國民眾于水火的最佳方案,只有魯迅才是在歷史大進步中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人而已,而且是閃電式地消失了。追隨魯迅的,大多是學其皮毛而已,只有胡風得其真傳。
談冰心
冰心一生都在倡導一個“愛”字。她的愛,是博大的,也是超越了時代超越了政治的,她本人也是這樣。在她的一生中,各個政府,都很尊重她,都沒有難為她。在人們的心目中,冰心是個好人,難為了她,便是和一個好人過不去,便是容不得一個好人。似乎是誰都不愿擔這個名聲。
談蕭紅
蕭紅的《呼蘭河傳》,真實地描述了當時的中國農村,真實地描述了當時的中國農民。當時的中國農民麻木、愚昧、貧窮,這些人,是承受不起拯救民族危亡的歷史重任的。
蕭紅是個人物,值得研究。她的命運,代表了整個民族的命運。隨著時光的流逝,蕭紅的形象將會越來越突出,而她身邊的那些男人,將會越來越黯淡。《生死場》是蕭紅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實,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不過是生與死的演練場。
談王實味
王實味終究活得不明白。他有理想主義色彩。王實味作為個案,并不值得研究。之所以有人研究他,其著眼點也并不是這個人本身。
談胡風
胡風太天真,太善良,太富理想主義色彩。
談舒蕪
舒蕪大節有虧。1955年,舒蕪把胡風寫給他的私人信件,交上去了。緊接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整胡風運動就開始了。致使無數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令舒蕪感到痛心的是,并不是他把信交上去了害了那么多人,而是他沒有因此而得到想得到的東西。舒蕪是2009年去世的,活了87歲。真不容易啊!
談郭沫若
不想談這個人,只說他幾件小事吧。1958年,他出了本詩集——《百花齊放》,一種花一首詩,以配合黨中央提出的“雙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有位學生讀罷給他寫信說:“郭老郭老,詩多好的少。”他讀后,感到“后生可愛”,遂答道:“老郭不算老,詩多好的少;老少齊努力,學習毛主席!”
他有一首《獻給在座的江青同志》:“親愛的江青同志,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你奮不顧身地在文化戰線上陷陣沖鋒,使中國舞臺充滿了工農兵的英雄形象。”不過,他也夠可憐的,兩個兒子都慘死在“文革”期間。面對兒子的死,竟不能施于援手。在晚年,他用毛筆,一遍一遍地抄他兒子的日記,其情可哀、可憫!
談陳寅恪
一般人遇到問題,尤其是歷史問題,輕易不敢開口。害怕說錯,害怕出丑,害怕徒留笑柄。陳寅恪則不同。陳寅恪隨便怎么說都不會錯,還總是給人一種舉重若輕的感覺,因為他對歷史很通透。這也是人們欽佩他的原因之一。
談張中行
張中行晚年風行一時。張中行的《負暄瑣話》也風行一時。其后他又有了《負暄續話》、《負暄三話》等。張中行自己稱他的《負暄三話》是不三不四。不過,這幾本書依次讀來,是有點“一蟹不如一蟹”。
有人稱,張中行的“行文特點”是:有話則短,無話則長。該說的話,戛然而止,不說了。張中行那些“沒用的”話,絮絮叨叨,但讀來并不覺得煩,而那些“有用的”話,到到了嘴邊,偏又不說了,但讀者也已“心知肚明”了。這就是高手作文,或者說是“高手作文”的手法之一。
談梁思成
新中國成立后,梁思成看到北京城被大片大片地拆掉了,不禁失聲痛哭。在梁思成的構想里,是在老北京之外,再建一個新的北京。一老一新,狀似扁擔,“日月同輝”。但他的構想被否定了。
談老舍
老舍這人,很正直,也很正派。他自幼生活在北京底層,對底層的人很了解,所以能寫出《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優秀作品。老舍有點曹雪芹的流風遺韻。新中國成立后,老舍是真心高興,也是真心擁護。他開始用自己的筆來謳歌新社會,諸如《龍須溝》等。老舍的思想轉折,是在反右之后。
他回國后發現他的許多朋友全都成了“右派”,他和冰心一樣,想不通。這事對他觸動很大。到了“文革”,老舍終于受到了直接的沖擊。在當時的那個氛圍下,他的家人對他產生些不滿乃至怨恨,他感到這個世界沒有什么值得留戀或牽掛的東西了,于是才走出家門,去了太平湖。在老舍被斗被批,處境最困難、最險惡、最需要親人諒解扶持以熬過關的時候,他的妻兒也棄他不顧,與他劃清界限。
談俞平伯
俞平伯的文字,明白如話,卻經得住反復咀嚼。1954年對俞平伯的批判,聲勢浩大,當時好多人都不明就里,也跟著一起痛批,但隨著歷史迷霧的逐漸淡去,人們方有些如夢初醒,原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批“俞”是假,批胡適才是真。
談周揚
周揚在自己挨了整之后,才知道了挨整的滋味,才知道了懺悔。丁玲之所以至死都不肯原諒周揚,就是周揚往死里整人家。周揚是文藝界、理論界的太上皇。周揚與胡風的分歧,始自理論上的。周揚認為啟蒙與救亡是對立的,胡風則認為,啟蒙是長期的,救亡是暫時的。(因為有了日本入侵,所以才有“救亡”之急)。
周揚的懺悔,不僅僅是對個人行為的懺悔,而是對那個時代的懺悔。他意識到了那個時代是錯的。他是在否定那段歷史。這一點難能可貴。他晚年提出的“人道主義”和“異化”等等問題,也是長期反思的結果。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揚既是“害人者”,也是“受害者”。
談夏衍
夏衍整起人來,跟狼一樣。反右時期,夏衍以文化部副部長的身份來到中央美術學院,在全體師生大會上說:“中美院是什么?就是小臺灣。”這樣的“定性”,非常令人恐懼。“小臺灣”什么意思啊?“小臺灣”的意思就是說中美院已經不是共產黨領導了,是一幫國民黨在統治,中美院已成國民黨的天下了。這是什么性質啊?是敵我矛盾啊。一時間人人自危。包括院領導。
當時中美院的領導班子,在批胡風、反右時,特別積極,整了許多人,他們沒有想到,螳螂撲蟬黃雀在后,后來被來了個一鍋端,全給燴了。然而,“文革”一來,夏衍也開始被整了。被整的理由,說他是“電影藝術反黨黑綱領的炮制者”。
其實這就跟他說中美院是“小臺灣”一樣,純屬捏造誣陷。夏衍開始被游街,大會批、小會斗、被侮辱,被毒打,后來又被投進了秦城監獄,長達8年7個月。在獄中,夏衍的右腿被踢折了,卻不給治療,以致造成終生殘疾。
談吳晗
吳晗的最終命運,自然很悲慘,但他得勢時、在位時,整起人來卻是一點都不手軟,非常狠,幾近瘋狂。諸如“反右”期間,吳晗在民盟召開的對章伯鈞和羅隆基的批斗會上,做了題為“我憤恨!我控訴!”的發言,火力十足。
其實,吳晗當時的所作所為,不能歸結為“形勢所迫”,而是他一點廉恥都沒有。他不配稱作“知識分子”。吳晗的死,自是悲劇,但也符合因果。吳晗的寫作,“意向”太明顯,明眼人誰都清楚。吳晗的《海瑞罷官》,本來是“遵命”之作,或說是“逢迎”之作,連他本人也沒有想到,他會因此獲罪。
談丁玲
曾經見過丁玲一面。是在1955年前后。當時的感覺,她長得很丑、又老,就像個河北農村的老娘兒們。丁玲挨整,自然有其可憫之處,其實也“活該”,她在臺上時,整別人也同樣狠。
諸如建國初她就起勁地批判沈從文,比郭沫若批得還厲害呢!憑她和沈從文的交往或交情,可是不該啊!!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榮獲了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金二等獎。但在當時,比《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更優秀的小說很多,但沒人向“斯大林”推薦啊。
談鄧力群
鄧力群有名的“左”,甚至被喚作“左王”。其實,鄧力群在他的晚年,應該客觀、公正地看待一些問題了,但他不。一些被歷史證明明明是錯了的東西,他還堅持,這就有點像偽君子了。特殊的人生經歷,形成了他寧“左”勿右的性格。這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
談曹禺
多次見過曹禺,矮矮胖胖的,感覺不大像個作家,更像個商人。曹禺的戲劇,最好的也就是《雷雨》,那是他厚積而薄發的東西,其余的就乏善可陳了。而《雷雨》,似有剽竊之嫌。它脫胎于戲劇大師易卜生的名劇《群鬼》。曹禺寫《雷雨》時,只有22歲,其天賦自然是有的。
曹禺和老舍一樣,建國后,也十分地緊跟政治,積極地投身建設,體驗生活,其結果則是,“收獲甚多,頭緒全無。”(曹禺語)周恩來讓他寫“民族大團結”,他便寫了《王昭君》,但《王昭君》實屬下品;周恩來讓他寫“巴黎公社”,他先是欣欣然地接受了,而后來痛苦萬分,無從下筆,最終竟交了白卷!
談巴金
對巴金的總體感覺是:一個本不該懺悔的人,卻在一個勁兒地懺悔;而最該懺悔的那些人,則總是裝聾作啞。這,或可稱作是“巴金現象”。巴金原是個無政府主義者。因為他思來想去,委實找不出哪個“政府”是好的,也不知道哪種類型的政府是好的。
1921年春,巴金曾寫過這樣一句話:“妨礙人民自由就是‘政府’。自從有了政府后,我們的自由全然失去,一舉一動都要受政府的干涉。”英國哲學家戈德爾曾寫過另外一句話:“無論如何,政府本身就是邪惡,越少越好。”平心而論,這些話雖多少有些道理,卻也不乏偏激。巴金晚年因為寫了《隨想錄》,而使他的整個人生升華了。
談韋君宜
韋君宜的《思痛錄》,很有價值。比季羨林的《牛棚雜憶》深刻。
談孫犁
孫犁晚年的短文很好。尤其是一些懷人之作,融進了他自己對塵世對人生的諸多感慨。
談流沙河
流沙河不錯。人、文都不錯。他的“右派”被改正后,所反思的,不是個人的苦難,而是民族的興亡。流沙河的文字,往往從那些碎的撿不起來的小事寫起,讀的時候,也覺得那事兒是你不曾在意的。然而,讀著讀著,便恍然意識到,他寫得其實并不是小事。這一點和沙葉新恰恰相反。沙葉新往往著眼于大事。但這兩個人,殊途同歸。
談張賢亮
經歷了“反右”,張賢亮被扭曲了。他認為誰都欠他的,他需要社會或他人為他補償。若“反右”再晚幾年平反,可能就“沒有”張賢亮了。在張賢亮的作品中,虛構了一個世界,但那個世界,非常骯臟。張賢亮無論是為人還是經商,所缺乏的,都是誠信。張賢亮與“中國第一美婦”宮雪花的交往,則是真實的他。
談曲波
曲波從不炫耀自己。曲波的《林海雪原》,寫了能寫的,隱去了許多不能寫的,這和《紅巖》類似。《紅巖》里,只有甫志高一個叛徒,且地位極低,無足輕重,其實這與史實是不符的。真正的叛徒是地下黨重慶市委書記劉國定、市委副書記冉益智,《紅巖》的作者卻不敢實話實說。
《紅巖》的作者將烈士們生前強烈的要求、真誠的希望寫成八條意見,交給了黨組織,但也一直不愿公諸于世。曲波曾帶一文工團去深山老林慰問軍墾戰士,去后,那些女團員就被搶了。曲波個頭不高,身體瘦削,腿有殘疾(是戰爭時負傷所致),走路一拐一拐的。見到曲波的人都很納悶:這樣一個文弱書生,是如何在深山老林里剿匪的呢?
談浩然
浩然的一生,其實是場悲劇。浩然晚年對此也有所悟,但他不愿承認也不敢承認。承認了,太痛苦,可是不承認,同樣痛苦。浩然晚年稱:“我還從未為以前的作品《艷陽天》、《金光大道》、《西沙兒女》后悔;相反,我為之驕傲。”
其實這樣的話,聽來令人不由地想起某個死刑犯臨刑時說的一句話:“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是真瀟灑還是故作瀟灑?是真愚昧,還是真漢子?唯有他自己清楚,外人難以置喙。
一個小文人,突然得到了他不該得到的東西,或者說他突然得到的東西超出了他的預期,難免會發昏。浩然在北京作協時,對一些老作家極不尊重,譬如對老舍就極不尊重。
談王蒙
就個人而言,不喜歡王蒙。王蒙談《紅樓夢》的文字,沒有扎實的考證,學術價值不高,王蒙算不得學者。王蒙的人品也差些,不如從維熙,不如鄧友梅,甚至還不如張賢亮。
王蒙的經歷,成就了他的文學。他的小說政治氣味很濃。讀王蒙的文字,確實能感覺到他世事洞明,人情練達。
談黃永玉
黃永玉聰明,但多是小聰明,他筆下的許多文字、故事,多是從古代筆記小說里脫胎出來的,稍加留意,便能看出出處來。
沈從文落難時,黃永玉并沒有看望過沈先生,也不對誰說沈先生是他的表叔。但沈從文的聲名得到普遍認可后,他便一有機會,便稱沈先生是他的表叔,仿佛他是沈先生唯一的、最近的親人。
談黃苗子
黃苗子的字很好,很有特色。至于他的“人品”,如當“臥底”的“告密”之類,不便多說什么。在當時那種大的形勢下,他可能也有著他的無奈,具體情況不清楚,很難置喙。
談徐悲鴻
中央美術學院是徐悲鴻親手建起來的。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院的許多領導,都是從延安來的。延安來的人,對所謂淪陷區的舊人,很是不屑,也不尊重,即便對徐悲鴻也如此。
談江豐
建國初期,江豐主持中央美術學院的工作,任院長。江豐為人很好,很和藹,但很左,不過,不如周揚,周揚更左。可這兩個老“左”,偏又合不來。一次,周恩來把江豐叫到了中南海,臨進門時,江豐脫掉大衣,用胳膊挎著。
周恩來見江豐進來,站起身對江豐說:“坐吧坐吧,這次請你來,是想解決你和周揚的問題。”江豐一聽,立時就火了,他對周恩來說:“我有嘛問題!”說罷,掉頭便往外走,后來,即1957年,江豐等一批從解放區來的人,也被打成了“右派”。
談張光年
張光年(筆名“光未然”)等人,是從解放區(延安)出來的,終日都是一副救世主的神色。1984年,幾個中國作家隨張光年先生出訪日本。當游覽到日本箱根的地下溫泉時,面對冒著熱氣、翻著浪花的溫泉,張光年突然對從維熙耳語說:“維熙,這就是你,還有王蒙、劉紹棠……終于從地層下邊,涌動到地面上來了。”
從維熙回憶說:“難以想象,張光年會在這兒突發這種奇想,把我們五七年蒙難的一代作家,比作為奔涌而出的地泉。”接下來的話就更牽動從維熙的中樞神經了,張光年說:“當年,我雖然沒有直接處理過你們的劃右問題,但作為一個負責文學工作的老文化人,我有一定的責任——因而在歡迎你們歸來的同時,我常常有一種內疚和負罪之感。”其實,張光年反右時是沒有“直接處理”過從維熙,可他處理別的“右派”,非常狠。
談吳冠中
吳冠中總是說:“筆墨等于零。”可是,如果沒有筆墨,吳冠中的所有畫作,不都等于零了。吳冠中的筆墨,其實很到位,也十分講究。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吳冠中的畫,都是些小品,將他奉為大師,難以服眾。從美術史的角度看,也很難說他有什么值得記住的作品。吳冠中原是搞油畫的,沒搞出名堂,就改畫國畫了。吳冠中的一些小文章,寫得確實不錯。
談華君武
華君武太滑。
談顧準
顧準非常了不起。他把人們在地上建天堂的思想,徹底地顛覆了,或者說,從根本上給扭過來了。可惜他活的時間太短。假如能多活二十年,哪怕十年,其影響可能會更大。
這一點,顧準本人更清楚,他在臨終時說:感覺眼前,全是金燦燦的麥子,等著收割呢,只是沒機會了。顧準死時很凄苦:妻子已先他離世(自殺)了,孩子們又不認他,想見一面的愿望都得不到滿足。
加主編微信TZBB668,備注進群,可進大觀粉絲群(本群為邀請制,謝絕空降)
注:除本平臺聲明的原創外,其它內容源于網絡或它方投稿,旨在供讀者多種文化視角的探討與解讀,并不代表“新大觀”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后臺留言,將第一時間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