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五胡十六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分裂、最動蕩的時期之一,諸侯割據征伐頻發,旌旗遮日兵甲漫天,發生了無數驚心動魄的經典戰役。
其中有這樣一場以少勝多的戰例,面對號稱百萬大軍的前秦部隊,東晉以區區八萬人馬頑強抵抗,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由這場戰爭衍生出的“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典故,千百年來也為后世久久傳誦。
淝水之戰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重要意義,足以與古代任何一場戰役相媲美。
這場南北對峙的戰略大決戰,決定了五胡亂華時期華夏大地的命運走向,讓第一個試圖完成統一大業的少數民族政權——前秦夢斷九泉,將中國版圖的再次統一推遲了近兩百年。
滾滾長江東逝水,雖然如今輝煌落幕,可每當文人史家重新談起這場戰役,都會為那個傳奇的時代所震撼。
那么,擁有百萬大軍的北方政權前秦,在手握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究竟為什么會敗給南方呢?
淝水之戰的背景:南北對峙,“投鞭斷流”
公元316年,華夏大地再次進入南北大分裂期,南方是由三國時期司馬家族建立起來的東晉王朝,北方的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政權也紛紛列土稱霸,不奉朝廷詔令,相繼稱王稱帝。
與此同時,十數個大大小小的政權也在悄然萌芽,北方的割據混戰成了這一時期的家常便飯。
其中有一位氐族后代叫做苻堅,占領陜西關中后自封前秦皇帝,并重用漢人推行改革,迅速壯大了自身實力。
此后近半個世紀里,野心勃勃的苻堅窮兵黷武,從未停止對周邊小國的討伐,陸續消滅了前燕等割據勢力。
至公元373年,前秦已經基本統一了黃河流域,但苻堅的野心遠遠不止于此,將勢力范圍不斷向南擴張,一度攻占了東晉的梁、益兩州以及襄陽、彭城等城池,將長江上游一帶也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對外攻伐捷報頻傳,讓苻堅逐漸在勝利中迷失,想當然地把一統天下這個宏大愿望提上了日程,絲毫沒有顧及國內漢族人民思念故國、抵觸統治的苗頭。
為了一鼓作氣吞并江南的東晉政權,苻堅于公元382年營建水師,升任弟弟苻融為征南大將軍,為即將到來的淝水之戰磨刀霍霍做足了準備。
大軍出征前,苻堅召集文武百官討論滅晉大計,他趾高氣昂地叫囂道,此番是一舉平定天下的天賜良機,不出一年定要將南方掃平。
朱彤等人趁機溜須拍馬,稱陛下御駕親征天威浩蕩,必然處處授首馬到功成。
然而,大多數朝臣卻保持克制理性的態度,對南征一事持反對意見,就連弟弟苻融都不同意此時伐晉。
尚書權翼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東晉雖然兵少將弱,但勝在君臣和睦,絲毫沒有敗亡的跡象,還不到動手滅晉的時機。
然而,苻堅早已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此時的他滿腦子都是一統天下之后的皇帝大夢,誰的意見也聽不進去了。
面對百官苦口婆心地勸阻,他不耐煩地發了火:憑我百萬大軍,每個人把馬鞭子投到長江里,都能阻斷江水的流動,東晉有何能力與我前秦作對?
聽了這番話,可見苻堅南征之心已經如火如荼,再沒有人能勸得動他了,這就是典故“投鞭斷流”的由來。
公元383年,五胡十六國中最強盛的前秦政權,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雄心勃勃地組建起一支近百萬人的軍隊揮師南下,與盤踞在長江以南的東晉政權一決雌雄。
習慣了在馬背上大殺四方的北方雄師,隔著數千里就散發出一股逼人的雄健之風,恰與江南水鄉的雍容之氣形成了矛與盾的對決。
最終,兩軍在古淝水,也即是今安徽瓦埠湖一帶相互對壘,形成短兵相接、張弓待發之勢。
北方前秦軍由苻堅、苻融率領,浩浩蕩蕩約90萬人,南方的東晉兵馬則只有8.5萬人上下,領銜的是謝安、謝石、謝玄叔侄三人。
淝水之戰中的戰爭藝術:誘敵深入,攻心為上
公元383年八月初二,苻堅派苻融為都督,張蠔、慕容垂為先頭大將,率領步騎兵二十五萬人馬當先出發,自己親率八十七萬大軍隨后,從水陸兩路大舉南下兵發長安。
前秦九十余萬大軍兵分四路,同時進犯項城、咸陽、彭城、穎口,對東晉的北方門戶形成圍城之勢。
面對大軍壓境的巨大壓力,東晉君臣一心同仇敵愾,尚書仆射謝石臨危受命擔任征虜將軍,徐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令拜謝琰、桓伊為輔國中郎將,統帥八萬步騎、五千水師三路北上應敵。
此時的苻堅躊躇滿志輕敵自負,認為此戰必定能速戰速決,甚至早早給謝石寫了一封勸降書。
接到書信的謝石雖然惱怒,無奈敵眾我寡,兵力懸殊太大,打算采取被動防守、節節抗敵的策略。
然而部下朱序卻認為,前秦雖然來勢洶洶,但他們千里迢迢長途跋涉,還沒有站穩腳跟。
我們以逸待勞,如果把全部力量集中到一個點上逐個突破,就能趁敵不備出奇制勝。謝石醍醐灌頂,遂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十一月的洛澗之戰是淝水之戰的轉折點,晉將謝玄利用敵軍輕敵冒進的弱點,在山高谷深的洛澗一帶早早埋下伏擊,誘敵深入萬箭齊發。
前秦大軍毫無防備,一日之間損失了十名大將及五萬前軍主力,另斬殺從淮河渡口趕來的后部援軍一萬五千,使前秦銳氣大挫,大漲東晉的兵威和士氣。
經此大敗,前秦軍心惶惶,不少將領已經萌生退兵之意,至少也應后退至淝水之畔,與晉軍正面決勝負。
然而苻堅仍然沒有吸取教訓,強令大軍渡水出擊。
晉軍將領朱序探得軍情后,悄悄率軍繞至前秦軍隊后方,趁其半渡之時突然大叫道:前方的秦軍敗了!正在渡江的前秦兵馬頓時大亂,進退兩難。
晉軍趁機南北夾擊,幾乎將前秦先頭的數萬大軍盡殲,還將都督苻融當場斬殺。
至此,淝水之戰大局已定,除了鮮卑慕容垂部的三萬人馬沒有參戰以外,前秦近十五萬人馬被殲,五十余萬人馬潰散而逃。
原本實力最強的前秦,一夜之間敗光家底,苻堅統一全國的大夢徹底破滅。
兩年后,苻堅本人也被俘殺,前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北方也再度回歸到四分五裂的割據局面。
淝水之戰中前秦戰敗的原因:晉軍巧用兵法,前秦驕兵必敗
作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著名的一場經典戰例,淝水之戰開戰的背景存在極為懸殊的力量差距,前秦強而東晉弱的基本態勢十分明確,然而最終的結果卻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東晉之所以能夠以少克眾、以弱勝強,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前秦君主苻堅輕敵冒進、用人不當,而是東晉將領對于戰爭藝術的巧妙運用。
千百年來,這場充滿傳奇色彩的南北大決戰,為無數后世兵家所折服。
(一)苻堅輕敵冒進、用人不當
苻堅被殺數百年后,北宋司馬光曾對他作出評價,認為其之所以在淝水之戰中恥辱大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早年白手起家的過程中,打了太多的勝仗了。
回過頭來看,司馬溫公的這番話可謂一針見血。從《資治通鑒》等諸多史料中,我們都能很明顯地看出苻堅其人的性格特點,就是把窮兵黷武、驕傲自滿這兩個兵家大忌貫徹到底。
據《資治通鑒》記載,苻堅南下江東之前,由于太過激動,一連好多天晚上睡不著覺。
仗還沒有開打,他已經在盤算一統天下之后的事情,就連如何冊封東晉君臣都想好了,可見他有多么急不可耐。
苻堅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個性,就是因為自他登上前秦帝位開始,到淝水之戰為止,幾乎每一年都在對外征戰,而且從來沒有打過敗仗。
更可笑的是,苻堅最終還是敗在了“自己人”的手上。
上文提到的那個朱序,原本并不是東晉這邊的人,而是苻堅派去勸降謝石的說客。
但是,苻堅忘記了朱序降將的身份,更不知道朱序進了東晉軍營以后,將前秦貪功冒進的弱點一股腦全說了出來。
包括最后的半渡截擊,也是朱序出的主意。可嘆苻堅用人不當,最終釀成萬劫不復的苦果。
(二)晉軍知己知彼,巧用兵法
前秦的百萬大軍付之一炬,最高統帥苻堅本人難辭其咎。
但是從東晉的角度來看,君臣同心、巧用兵法,也是其能夠以弱勝強的關鍵所在。
東晉宰相謝安眼光長遠,早在十幾年前就在苻堅身邊安插耳目,對苻堅本人的脾性和軍令等了如指掌。
正所謂兵家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正是由于東晉掌握了苻堅狂妄輕敵、文武不和的弱點,才制定出反守為攻的戰場策略,為最終的勝利做好了鋪墊。
當洛澗失守的敗報傳到苻堅耳朵里,又親眼目睹大隊晉軍集結淝水東岸,這位目中無人的君王終于開始冒冷汗,他急忙登上壽陽城樓,遠遠觀望晉軍的動靜。
只見八公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晉軍的旗幟,震耳欲聾的操練聲隨北風呼嘯而來。
苻堅心下一驚,開始對晉軍人馬的準確數字產生懷疑,認定晉軍絕對不止八萬五千人。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都是晉軍故意做給他看的。
其實八公山上只有區區幾百名晉軍,但是他們敲鑼打鼓搖旗吶喊,配合被風刮得左右搖擺的草木,遠遠看去好似千軍萬馬一般,上當的苻堅驚疑不定,在是否渡江決戰一事上開始猶豫不決。
這就是所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利用戰場地理環境對敵人造成錯覺,后被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反復提及。
結語:
綜上所述,發生在五胡亂華期間的“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戰爭的結果對中國歷史的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戰場勝敗的原因同樣值得深思。
苻堅本人狂妄自負的心理弱點,以及東晉君臣對兵法的巧妙運用,都是決定淝水之戰最終結局的關鍵因素。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鑒》
《中國通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