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冬天的一個深夜,槍聲驚動了平靜的西南重鎮,一位將軍的生命被定格在血色黎明,他未曾倒在抗日戰爭的血火戰場,卻倒在了和平年代的政治漩渦之中,這位將軍名叫譚甫仁,是從井岡山走出來的開國中將,他用六十二載春秋書寫了一部充滿理想主義光輝與時代悲劇的傳奇。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開國中將譚甫仁的故事。
譚甫仁是廣東仁化人,生于1910年。
雖然譚甫仁來自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但是他還是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上世紀二十年代,革命浪潮風起云涌,國共兩黨展開了第一次合作,一心想要改變被壓迫命運的譚甫仁毫不猶豫地投身到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中。
大革命失敗后,譚甫仁一度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20軍賀龍部,并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然而在轉移的過程中,譚甫仁與主力部隊失去聯系,誤入江西國民黨軍第27師,成為國民黨陣營的一名士兵。
秋收起義遭遇嚴重挫折,毛主席將革命隊伍帶上井岡山,并創建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譚甫仁隨國民黨軍隊“進剿”井岡山,在新城戰斗中被俘,在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
有一天,被俘的譚甫仁唱起了國際歌,時任區隊長兼教官的陳士榘問誰在唱歌,譚甫仁應聲而起,回答是自己,并說:“如果不允許俘虜唱,就不唱了。”
陳士榘說:“不,可以唱,你唱的很好,叫什么名字?”
譚甫仁回道:“我叫譚甫仁!”
隨后,陳士榘將此事報告給毛主席,毛主席高興地說:
“這是一棵紅色的苗子哩,現在該讓他歸隊了,要把他留在革命隊伍里!”
于是,譚甫仁便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的一員,參加了隨后的反“圍剿”斗爭,以及接下來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練,譚甫仁迅速在炮火中成長起來,于1950年被任命為第44軍政治委員,參加了解放萬山群島的戰斗,此后,譚甫仁又擔任了廣西軍區副政委、武漢軍區第二政委等職務,于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966年,一場前所未有的政治風暴席卷中華大地,主持西南大局的云南省委第一書記兼昆明軍區政委閻紅彥自殺身亡,昆明軍區司令員秦基偉也在赴北京開會的途中神秘失蹤,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親自點將譚甫仁出任昆明軍區政委,隨后,譚甫仁又擔任了昆明軍區黨委書記和云南省革委會主任,成為云南省黨政軍的一把手。
在譚甫仁的主持下,西南邊陲逐漸穩定下來,然而,1970年冬天的槍聲卻終結了一個純粹軍人的生命軌跡。
1970年12月17日,譚甫仁夫婦在昆明軍區大院被槍殺,案發后,時任昆明軍區副政委的周興第一時間上報給周總理,周總理作出指示,要求“抓緊時間破案,重點是軍區機關內部”。
然而,在那個缺少攝像頭等設施的年代,想要破案并非易事,案件的偵破一度陷入僵局,最終還是一個13歲的男孩提供了關鍵線索,稱當天有人詢問昆明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陳漢中的住處,此人是男孩同院小朋友的父親,名叫王自正。
王自正原先是建國前的還鄉團分子,解放戰爭中渾水摸魚、改名換姓進入人民軍隊,后來還被分在昆明軍區工作,擔任軍區保衛部保衛科副科長。
當時,因歷史問題被家鄉人揭發,王自正被隔離審查,關了起來,令人沒想到的是,王自正竟然逃了出來,還偷走了保衛部的手槍,潛入譚甫仁將軍居住的32號樓,將將軍夫婦殺害。
案發現場那本染紅的《論共產黨員修養》,扉頁上"永不叛黨"的誓言依舊清晰可辨,歷史總是充滿黑色幽默,曾指揮千軍萬馬的開國將軍,最終倒在了自己誓死捍衛的信仰祭壇上。
為提升可讀性,此文歷經加工與潤色。劇情演繹,僅供娛樂,萬勿信以為真,切莫對號入座。圖文素材皆源自網絡,若有冒犯侵權之嫌,請及時聯絡,我會第一時間修改或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