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77年12月底的一天,四川自貢仲權公社大喇叭中連續傳來了三次陰沉的聲音:
“地主分子盧定義趕緊來公社報到。”
附近的居民們聽到這個廣播不免又好奇又擔心,好奇的是公社已經許久沒有搞“活動”了,為什么忽然叫他?
擔心的是過去幾年里,盧定義因為出身不好挨了很多次批,如今廣播的語氣又那么低沉,只怕他又要遭殃。
不到半個小時,心驚肉跳的盧定義便連忙跑進了公社,他低著頭十分緊張地肅立報告:
“地主分子盧定義前來報到,接受教育。”
然而這一次公社里的人卻都和顏悅色地看著他,其中一個人還請他坐下。
盧定義十分緊張自然不敢坐下,依然低著頭,直到平時他最害怕的公社革委會羅副主任也說:“調查組的同志叫你坐下你就坐嘛。”
盧定義這才敢悄悄挨著長條凳子的邊緣坐下,見他依然很緊張,一個同志笑瞇瞇地走上來對他說:
“你放心,我們來是希望你配合我們工作的,你還記得這張照片上誰是你幺叔嗎?”
聽到這話,盧定義忽然激動起來:“你們是要找我幺叔嗎?”
和他講話的人點點頭:
“對,我們今天是奉中宣部和江西省委宣傳部的要求,來調查秋收起義的總指揮,毛主席的好戰友,盧德銘烈士的。”
那么,盧德銘烈士有著怎樣光輝的過往?組織上有何事需要盧定義幫忙的呢?
堅定忠誠,不幸犧牲
盧德銘,1905年盧德銘出生于四川自貢,家里有兩個哥哥,他的父親盧安炳是市里一家鹽店的賬房,由于經營有方,多年來攢下值20多擔租的土地。
盧德銘的大哥盧德豐在解放前曾是國民黨任命的區長,是名副其實的地主,盧德銘的二哥,也是盧定義的父親盧德成則從小體弱多病,靠著收租和兄長的接濟維持生活。
與幾乎沒有什么革命理想的大哥二哥不同,盧德銘從小便聰明過人,同時頗具有反抗精神。
在就讀白花高小時,盧德銘和同學們發現校長吸鴉片、貪污學校經費,因此對他十分仇恨,白花高小沒有食堂,同學們每天吃飯沒有油水他毫不在意,也不愿出錢改善。
一次校長要招待客人,居然偷偷買了只老母雞養在床下,盧德銘知道后非常生氣,趁著夜色把雞偷走了,第二天校長拿不出東西招待客人,只能無可奈何。
雖然當時盧德銘沖動的性格不被長輩們喜愛,但他父親的好友顏湘甫卻對他十分看重,在他十一歲時就將女兒顏瑞琴許配給他。
1921年前后,盧德銘高小畢業到成都公學讀書,期間受“五四運動”影響,接觸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的書籍,也從心里萌生了拯救國家、造福人民的崇高理想。
很快黃埔軍校成立的消息傳到四川,滿懷愛國熱情的盧德銘當即決定棄學從軍。
但他的父親卻不同意,盧德銘好說歹說,又親自找老同盟會成員一起勸說才終于說服了父親,但也因此耽誤了入學考試時間。
此時盧德銘雖然年紀小,但他的心智卻十分成熟,他來到廣東后沒有冒冒失失去學校,而是先去打聽孫中山身邊的心腹。
隨后從這些心腹中尋找和自己關系相近的人,最終找到了一個遠房親戚盧思締,在盧思締的幫忙下,孫中山親自面試了盧德銘。
據盧德銘的同學回憶,孫中山對這種走關系的做法實際上并不高興,所以一來就給他布置了個比較困難的題目《當今國民革命之首要任務》,要他寫作。
沒想到盧德銘稍加思索便揮筆寫就,文章一氣呵成,道理通順,孫中山心里暗暗稱奇,但還是板起臉說這個題目可能之前盧德銘寫過,于是又換了一個,沒想到盧德銘依然很快寫成,文章同樣十分出色。
于是孫中山親自給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寫了個便條,同意補錄盧德銘入學。
進入黃埔軍校后,盧德銘更是能近水樓臺地接受共產黨思想的熏陶,不到一年就成為了共產黨員。
1925年2月,由于陳炯明叛變革命,盧德銘投入到東征中,他擔任學生軍探長,率60人多次打入敵后刺探情報,將叛軍的人員、火力、將領等信息摸得一清二楚,為正面部隊作戰提供了有力支援。
在東征勝利后,盧德銘曾經給家里寄去一份家書,信中他說,
“陳炯明叛變了...(現在我們)把反革命陳逆驅趕到了東江,我們打敗了敵人,我心里很高興。”
同年11月,葉挺獨立團成立,盧德銘在其中擔任連長,隨部隊在兩廣一帶開展農民運動。
聽說家中的未婚妻瑞琴決定等待他凱旋后再結婚時,盧德銘十分感動,在家書中提到他希望未婚妻多讀書,有革命思想,不要纏足,短短的三個心愿實際上飽含著一個青年對未來美好浪漫革命愛情的憧憬與幻想。
1926年,葉挺部舉兵北伐,在汀泗橋一役中,盧德銘親眼見到營長曹淵犧牲,悲痛之余更加堅定了他對于革命的忠誠。
此戰后,盧德銘每逢戰事必然沖鋒在前,獨立團所有難啃的硬仗中盧德銘幾乎全部參與,攻克武昌后,由于軍功卓越,盧德銘晉升為參謀長。
隨著革命深入,盧德銘心中也越發堅定,他要做真正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的人,為了革命他寧可舍棄自己的個人情感。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紛紛叛變革命,由于害怕牽連家里,盧德銘寫下了最后一封家書,告訴家人們他不能再寫信,也要家里不要再給他寫信。
據盧定義回憶,盧德銘的大哥拿到家書時就覺得情況不對,沒想到這竟然是盧德銘同他們最后的聯系。
1927年8月,盧德銘率警衛團決定參與南昌事變,但因故沒有趕上。
時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的夏曦不顧實際情況命令他必須跟上,湖南省委另一位同志向警予則不同意這樣做,他在請示中央后要求盧德銘到湘南等待,準備配合新的起義。
不久后,中央委員毛澤東來到部隊,他與盧德銘志同道合,很快確定了起義綱領,并決定由盧德銘擔任秋收起義總指揮。
起義開始后,由于誤判敵人力量,起義部隊遭受重創,盧德銘與毛主席聯合指揮部隊四處突圍。
然而此時,起義軍師長余灑度仍然堅持要打瀏陽取長沙,面對爭議,盧德銘堅定地與毛主席站在統一戰線上,并以自己在軍中的威望鼓舞了許多思想動搖的戰士重新拾起斗志。
1927年9月23日,盧德銘為掩護部隊撤退在萍鄉壯烈犧牲,年僅22歲。
他犧牲后,毛主席望著鮮血染紅的江水情難自已,悲痛地喊出“還我盧德銘”。
找尋遺骸,考察真相
盧德銘烈士犧牲后,黨始終沒有忘記對他的找尋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更是多次派人根據參加秋收起義同志的回憶下鄉找尋,但由于年代久遠,且盧德銘烈士犧牲的地方變化較大,因此一直難以得到確認。
1970年,湖南省采訪了蘆溪鎮周圍20個掩埋過秋收起義紅軍尸體的老人,初步得出了盧德銘烈士犧牲在蘆溪鎮的結果。
1977年,為紀念秋收起義50周年,尋找盧德銘烈士遺骸的工作成為了湖南省宣傳部工作的重點,經討論后,湖南省委派六位同志成立調查組深入調查盧德銘烈士犧牲的相關情況。
首先是確定盧德銘烈士的犧牲地點,第一個問題在于起義軍到底有沒有駐扎在高安,這個問題關系到盧德銘烈士犧牲時的方位,因此必須首先核查。
經過調查組的不懈努力,最終他們找到了時任秋收起義參謀處長的老人陳樹華,據他回憶,盧德銘和余灑度曾經為隊伍行軍問題發生矛盾。
當時余灑度在奉新時固執地要把部隊從武寧帶到修水,盧德銘好言相勸他卻不聽,最終陳樹華忍無可忍,于是大聲對他說:
“我恭喜你,共產黨這點家當全丟在你手里了。”
余灑度被這樣諷刺后非常不服,此時陳樹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武寧敵人布防嚴密,正面突破難度太大,如果從高安突圍成功率就會高很多。
盧德銘也支持陳樹華的想法,最終余灑度只能同意部隊從高安出發,但他也借此強行留下了陳樹華,不許陳繼續參加起義。
有了這個證據支持,調查組很快確定了盧德銘的行軍方向。
順著這個方向,調查組找到了蘆溪鎮附近,這與傳聞中盧德銘烈士犧牲的地方果然相符合。
但此時調查組手上只有一張黃埔軍校時期盧德銘烈士和其他人的合照,畫面模糊,辨認難度很大。
多次調查后,由于沒有盧德銘烈士的準確照片,當地老鄉也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收殮過盧德銘烈士。
于是調查組遠赴自貢,打算先從盧德銘烈士的親屬身邊入手,得到盧德銘烈士的確切照片。
在自貢仲權公社中,公社革委會羅副主任推薦了盧德銘的侄子盧定義,但盧定義由于出身不好,性格比較孤僻,調查組幾次打聽都沒能找到他。
羅副主任見狀便開啟了大喇叭,故意裝出生氣的樣子廣播尋找盧定義,果然盧定義在聽到消息后十分緊張,不一會便誠惶誠恐地到了公社中。
在說明來意后,盧定義十分愿意配合工作,不但自己參與了辨認照片,還為調查組推薦了幾位認識盧德銘的老人,甚至連陳毅元帥的弟弟陳季讓也參與到辨識工作中來。
同時盧定義還回憶自己的奶奶,也就是盧德銘的母親,經常在農歷五月初七燒紙祭奠兒子。
因此,調查組確定了盧德銘烈士生辰為1905年6月9日。
在照片初步確定后,調查組又將照片帶到北京,托德高望重的何長工同志辨認。
何長工在比對后也確定了盧德銘的身份,為紀念戰友,他還要走一份照片的復印件,經這些盧德銘烈士生前親友的一致確認后,盧德銘烈士的照片終于確定了。
另一邊調查組其他成員火速在蘆溪鎮重新開始走訪調查,但當地老鄉都表示沒有埋葬過盧德銘烈士。
正當調查組一籌莫展之際,有人提出或許盧德銘烈士不是像記載中一樣被朱培德所部殺害,那么他的犧牲地點也就并不一定只在蘆溪鎮周圍。
順著這個思路,調查組又走訪了蘆溪鎮附近的幾個村鎮,終于在鄰近的上埠鎮中,調查組找到一位名叫周仁榜的老人,他描述的情況十分像盧德銘烈士。
據周仁榜老人回憶,秋收起義后,國民黨政府不愿花錢掩埋紅軍烈士遺體,因此命令村鎮中人家自行掩埋散落在房屋范圍內的紅軍遺體。
而周仁榜老人所在的上埠鎮在激烈戰斗后留下多具遺體,周仁榜將其中一具身跨白馬,形似指揮官的遺體用杉樹皮草草包裹后掩埋在自家油茶林下,其余烈士遺體則全部被埋到一處廢棄的石灰窯中。
提到盧德銘烈士犧牲的細節時,周仁榜老人回憶說,那位身騎白馬的指揮官并不是死于正面交戰,而是在觀察地形時被后方來的一槍打中,摔下馬后犧牲的。
因此,很有可能是盧德銘烈士已經突圍后,被當地地主武裝偷襲身亡,這個說法也得到了其他上埠鎮老人的同意。
由于當時普遍認可的結果是盧德銘烈士是在阻擊朱培德所部白匪時右側中彈不幸犧牲的,因此對于這個結果調查組并不敢立刻確定。
此外周仁榜老人還回憶起自己曾經偷偷收治過一名叫劉寶忠的紅軍戰士,此人在1957年看望他時,曾對他說周仁榜老人當年埋葬的是一位大人物,因此他對當年的事情更加留心。
這時四川取得的照片送到了江西,周仁榜老人在不知身份的情況下辨認合照后指出右側第二人很像自己掩埋的紅軍軍官,而經過比對后已經確認此人正是盧德銘烈士。
因此很可能當年盧德銘烈士已經設法擺脫了朱培德所部的阻擊,但在經過蘆溪鎮時又遭遇到了當地地主武裝的無恥偷襲,因此不幸犧牲。
精神長存,永遠紀念
由于當地濕氣太重,幾乎所有掩埋的紅軍遺骨全部都化作了泥土,盧德銘烈士的遺骸也因此無法尋得。
1979年建軍節前夕,中國解放軍博物館公開展出盧德銘烈士的先進事跡;隨后多個雜志和自貢政府也展開了對盧德銘烈士的宣傳紀念工作。
1982年,蘆溪鎮修筑盧德銘烈士紀念碑時,根據周仁榜老人之子指出的位置挑了十幾擔掩埋他的泥土做地基。
此后1987年、2007年兩次擴建,都沒有移動盧德銘烈士紀念碑,保證了先烈的安息。
2007年,盧德銘烈士紀念碑擴建為秋收起義烈士陵園,收容了更多秋收起義中不幸犧牲的紅軍烈士遺骸。
同時在周邊修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宣傳盧德銘烈士及其他秋收起義烈士的光榮事跡。
時光遠去,歲月滄桑,雖然盧德銘烈士的身軀已經化為春泥,長眠大地,但他高尚的品德,對黨忠誠、對共產主義事業堅定奉獻的精神,將會永遠流傳,永遠成為后輩們寶貴的精神標桿。
參考資料:
今日頭條:平安南陽《盧德銘為掩護部隊英勇犧牲,毛澤東悲憤大呼“還我盧德銘!”》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39687093273379367/?channel=&source=search_tab
今日頭條:長安武穴《1927,秋收起義的總指揮盧德銘,英勇犧牲》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716378489294963211/?channel=&source=search_tab
今日頭條:封面新聞《塵封近百年的墨硯 見證盧德銘青少年時期的革命成長史|紅色文物講述百年黨史》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963870995249627685/?channel=&source=search_tab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