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13歲未成年人在網上“開盒”(注:指通過網絡搜索、挖掘個人信息,并在網絡空間公布)一名孕婦的事件沖上熱搜。事件起因是該名孕婦在某明星的社交賬號下對其公開行程的評論,引發了“粉絲”群體的攻擊和謾罵,甚至有一名未成年人參與對該名孕婦“開盒掛人”,公開曝光了其真實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諸多個人隱私信息并對其丈夫發去辱罵信息,嚴重影響了該名孕婦的正常生活。事后,該名未成年人也公開向當事人和公眾道歉(據3月21日澎湃新聞報道)。
“開盒掛人”指的是惡意公開他人隱私等信息,然后煽動網民對被“開盒”者進行肆無忌憚的攻擊謾罵。相較于“人肉搜索”,“開盒掛人”可以說是升級版,其給被“開盒”者帶來的傷害不僅存在網絡上,還會延續至現實生活中。
“開盒”者與被“開盒”者之間難道有什么恩怨嗎?事實并非如此,有的“開盒”者,僅僅是為了宣泄自己的情緒,把曝光別人隱私當成釋放壓力或者取樂的手段;有的“開盒”者是基于病態的飯圈生態,追求同己言論的高度一致而產生對異己行為的絕對排斥,從而獲取情感認同。這種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實現自我滿足的“開盒掛人”行為,嚴重污染了網絡生態。
更值得關注的是,“開盒掛人”群體還呈現低齡化特點。在年輕人活躍的網絡生態中,“一言不合就開盒”的現象越來越常見,其中不乏未成年人的身影。網絡世界相較于現實生活充滿了更多不確定性和虛幻性,部分未成年人為了尋求刺激,尋找認同、歸屬,沉迷于網絡。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法治意識相對淡薄,極易在虛幻的網絡信息中迷失方向,被利用誤導成為“開盒”者,以“義氣”之勢行違法之舉,甚至有些未成年人成了被“開盒”者,陷入網絡暴力的泥潭。
“開盒掛人”的違法性和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從“人肉搜索”到“開盒掛人”,網絡暴力的表現形式升級了,治理也必須跟上。懲治網絡暴力,我們并不缺乏法律武器。比如,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的《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組織“人肉搜索”,違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數人發布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253條之一規定的,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處罰。2024年8月,《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實施,為打擊網絡暴力行為提供更為明確具體的指引。
懲治“開盒掛人”亂象,發揮好法律的剛性約束作用是關鍵。對于嚴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嚴重傷害公民個人感情、干擾公民個人及其家庭正常生活的行為,必須從嚴懲治,并通過媒體公開宣傳,發揮好案例的警示效應。對于買賣公民個人信息的“暗網交易”,更要深挖背后的黑色產業鏈,依法嚴懲幕后黑手。對于那些自以為可以在網上隱身的想法,也要讓其知道,在技術面前,隱藏在鍵盤后的肆意妄為是無處遁形的。同樣,也要讓每一個未成年網民認識到,年齡不是違法犯罪的擋箭牌。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踐踏法律的行為都將付出代價。
【來源:檢察日報·法治新聞版 作者:劉釗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