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凈利下滑、壞賬激增、連吃罰單,平安銀行還能穩住“零售王者”地位嗎?
來源丨九州鳳凰
撰文丨九裘
編輯|鄒貓
3月15日,平安銀行(000001.SZ)發布了2024年年報,首次出現營收與凈利潤雙雙下滑,成為當前A股已披露年報的17家銀行中唯一一家“雙降”的銀行,更是其二十余年歷史上的首次。這一“拐點”不僅令市場錯愕,也直指平安銀行背后潛藏的業績壓力、零售困局與風控隱患。
營收凈利雙降,零售金融“由王變啞”
財報顯示,2024年,平安銀行營業收入為1466.95億元,同比下降10.93%;歸母凈利潤為445.08億元,同比下降4.19%。其中,零售金融業務的利潤貢獻率僅為0.6%,僅3.56億元,創歷史新低。曾經營收占比超過60%的零售板塊,如今不再是“頂梁柱”,反而成為利潤“黑洞”。
盡管零售貸款規模縮減了10.6%,但減值損失卻未隨之減少。2024年,零售業務計提減值損失487.29億元,吞噬了近乎全部零售利潤。也就是說,零售金融創造的利潤幾乎被風險對沖完全“吃掉”。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銀行信用卡業務流通用戶數量從5388.91萬減少至5165.58萬,減少223.33萬戶;信用卡應收賬款也同比下降8.4%。手續費收入大幅縮水,成為零售滑坡的另一注腳。
“3月甩賣壞賬”,密集處置暴露資產質量承壓
進入2025年3月,平安銀行開始“大甩賣”不良資產。僅3月以來發布44則轉讓公告,合計不良貸款本息規模超136億元,起拍價僅5.4億元,預估損失率高達96%。其中,公司類不良貸款涉及127家企業,本息規模近60億元;個人不良貸款更是高達100.79億元,波及近20萬名借款人。
如此高頻率、高折價的甩賣,反映出銀行在貸款回收方面已陷入較深困境,也對外釋放出資產質量下行的負面信號。
接連被罰,合規管理問題頻現
2024年以來,平安銀行已收到17張罰單,累計被罰金額達7924.58萬元。問題涉及信貸投放、理財嵌套、自融違規、對公業務“三查”不到位、外匯與保險業務管理混亂等多個領域。
其中,最大罰單來自總行,罰款6073.98萬元,占全年被罰金額76.8%,表明系統性治理漏洞已由“點”蔓延至“面”。
更令人擔憂的是,平安銀行關鍵業務部門頻繁傳出“人事風波”。2024年10月,其信用卡中心總裁劉顯峰被證實“正在接受有關單位調查”。此后數月,分支機構和責任人員因違規被罰或問責者亦不在少數。
戰略焦點偏移,轉型與合規拉鋸中前行
在經營戰略方面,平安銀行近兩年大力推廣“輕資本”平臺、優化零售結構,轉向科技賦能與風控體系升級。雖然2024年投入35億元用于智慧風控系統建設,但效果仍有限:貸后預警模型準確率僅68%,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75%,高風險客戶識別存在漏洞。
并購貸款審批不到位、理財業務嵌套關聯方、固定資產貸款期限錯配等問題也頻頻出現在2024年監管通報中。上海監管局在3月12日對其罰款300萬元,揭示該行存在“并購貸資金挪用”“理財資金自融”等嚴重違法行為。
資本市場信心動搖,股價持續承壓
2025年3月21日,平安銀行收盤價報11.42元/股,較年初下跌超過12%。自年報發布以來,股價連續下探,市場對其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普遍持觀望甚至悲觀態度。
與此同時,2024年全年利息凈收入下降20.8%,凈息差降至1.87%,在全行業凈息差持續收窄的大背景下,平安銀行的壓力尤為顯著。
從營收凈利“斷崖式”下滑,到零售業務利潤“歸零”,從不良資產高密度甩賣,到17次監管處罰,平安銀行正在經歷其轉型以來最深層次的陣痛與考驗。曾經以零售金融著稱的“優等生”,如今正在接受合規與風控的“補考”。
未來,平安銀行能否依靠科技賦能走出困局?零售業務是否會重拾昔日光彩?這一切尚需更多時間與市場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