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滴滴出行與花小豬緣何在吉林頻遭處罰 ?
來源丨九州鳳凰
撰文丨九裘
編輯|鄒貓
吉林省,尤其是長春市,已成為滴滴出行及其旗下品牌“花小豬”的“合規重災區”。據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僅長春市就查處滴滴違規案件130余起,日均0.38起,暴露出平臺對司機和車輛的審核機制形同虛設。同年11月,滴滴長春分公司因向無證車輛違規派單,連續5天被累計罰款15萬元;長白山管委會等地也將其列為重點整治對象。
執法案例顯示,2024年7月,長春市單月至少5名司機因使用花小豬平臺無證接單被罰,涉事司機及滴滴分公司均被處以5000元罰款并責令整改。然而,這類處罰似乎未能觸動平臺的根本利益。業內人士指出,滴滴日均千萬訂單的規模下,違規運營帶來的收益遠超罰款成本,平臺或借此“低成本”維持市場占有率。
用戶投訴激增:從亂扣費到服務失控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花小豬的消費糾紛呈爆發式增長,問題涵蓋隨意扣款、價格欺詐、司機辱罵、惡意扣費等。例如:亂扣費與價格欺詐:用戶反映平臺顯示6元“一口價”,付款時卻變為12元;司機結束行程后仍持續計費,導致“兩小時爬山歸來,費用仍在飆升”。
司機服務亂象:多起投訴指控司機擅自取消訂單、額外索要“上車費”,甚至辱罵、恐嚇乘客。有用戶因司機臨時取消訂單,被迫多花500元改簽航班,卻因平臺推諉“順風車非網約車”而投訴無門。
客服失能:大量用戶投訴平臺客服“打不通、不作為”,判責不公且拒絕提供罰款發票,涉嫌偷稅漏稅。
執法升級與平臺生存空間擠壓
面對平臺頑疾,多地執法部門采取“零容忍”態度。2023年初,濟南市交通執法部門發現滴滴及花小豬存在3200余輛無證車輛,責令限期整改并警告“整改不合格將吊銷許可證”。長春、聊城等地亦對違規派單行為處以5000至3萬元罰款。
然而,執法行動仍面臨挑戰?!鞍偃展浴逼陂g,滴滴濟南分公司被質問“只抽成不擔責”,暴露平臺責任缺位。盡管多地要求清理不合規車輛,但滴滴“屢罰不改”的模式,折射出網約車行業合規化與市場擴張間的深層矛盾。
消費者權益與行業合規化何去何從?
花小豬作為滴滴旗下的“低價品牌”,以簡化審核流程吸引司機入駐,卻將風險轉嫁給消費者與從業人員。用戶投訴中,《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價格法》等屢被援引,但維權成功率低,暴露出監管銜接與平臺自治的漏洞。
專家指出,若平臺持續“以罰代管”,不僅面臨執法成本遞增的風險,更將喪失用戶信任。隨著各地加大對非法網約車的查處力度,滴滴的“野蠻生長”空間正被壓縮,唯有完善審核機制、正視用戶權益,方能破解合規困局。
滴滴與花小豬在吉林的困境,是網約車行業粗放發展的縮影。當“便捷出行”的光環被亂象遮蔽,平臺需在利益與責任間重新抉擇。監管部門亦應推動“罰款”向“系統性整改”升級,建立長效治理機制,為消費者與合規從業者撐起保護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