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朱強 孫筱娜
春日,在靈臺縣城關中學陶藝社團的工作室里,學生們用力地拍打著眼前的土坯,一時間,拍打聲此起彼伏。一塊塊形態單一的陶土也在他們不斷地揉搓、捏塑下,很快被賦予了新的形態,有的變成了精巧別致的杯子,有的化作憨態可掬的小動物,或蹲或立,栩栩如生。
天津何玉填老師為陶藝社團學生講課現場。
“我特別喜歡陶藝,學校成立了陶藝社團后我第一時間就報了名。何老師是我們的陶藝老師,他在陶藝方面教會了我們很多知識,我們都非常喜歡他,愛上他的陶藝課。”城關中學陶藝社團學生郭楊陽笑著說。
何玉填是天津市八里臺第二中學的一名美術教師,也是一位資深的陶藝愛好者。2024年來靈臺城關中學支教時,他發現在當地學校在陶藝方面還是一片空白,沒有專業的老師,更沒有相應的設備。為讓學生們感受陶藝魅力,他積極向學校領導匯報申請場地,又自己出錢購買了燒制陶器的設備,在學校和他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陶藝社團。
每周的陶藝課,成了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光。課堂上,何老師耐心地講解陶藝的基本知識和制作技巧,從揉泥、拉坯到裝飾、燒制,每一個步驟都細致入微。孩子們圍坐在拉坯機旁,眼睛緊緊盯著何老師的雙手,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在何老師的努力下,學生們課余時間變得豐富了。學生們在陶藝制作中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創造力和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自信和快樂。
“以前我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但是在陶藝課上,我發現我也能做出漂亮的東西,我覺得自己很棒!”城關中學陶藝社團郭子怡興奮地說。
何玉填為陶藝社團學生講解制培流程。
今年六月,何玉填在靈臺支教就要結束了。他舍不得學生,學生也舍不得離開他。他深知要想讓陶藝課程在當地持續開展下去,就必須培養出一批當地的陶藝教師來。于是,他又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陶藝技能傳授給對陶藝感興趣的老師們。手把手地教他們制作陶藝,從最基礎的手法開始,反復示范,直到老師們熟練掌握。遇到問題時,他總是耐心地解答,幫助老師們分析原因,找到解決辦法。
在何玉填的堅持和努力下,當地老師們的陶藝水平逐漸提高。他們從最初面對陶土的不知所措,到現在能夠獨立指導學生制作陶藝,其中離不開何老師的辛勤付出。
“何老師就像我們的領路人,沒有他的幫助,我們不可能這么快掌握陶藝技術。他不僅教會了我們一門技能,更讓我們明白了教育的意義和價值。”靈臺縣城關中學馬一鳴老師說。
離開的時間越來越近,何玉填心中滿是不舍。在這片土地上,他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和汗水,與孩子們和老師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他心中也充滿了欣慰。他相信,陶藝這顆藝術的種子已經在靈臺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未來必將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我相信,在當地老師們的努力下,陶藝課程會越來越好,孩子們也會在藝術的熏陶下茁壯成長,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何玉填滿懷期待地說。
何玉填與學生在一起。
何玉填的支教故事,只是眾多天津來靈支教老師中的一個縮影。他們用愛心和耐心,點燃了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用專業和熱情,為當地教師的成長提供了支持。他們的付出,不僅改變了孩子們的命運,也為當地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了解,截至目前,天津已累計向靈臺縣投入教育幫扶資金113萬元,兩地共互派一線教師、教育管理者668人次,靈臺縣7所學校與津南區學校結為“聯誼兄弟校”,簽訂了結對幫扶協議,津南區愛心人士和團體主動為靈臺教育捐款捐物達5.5萬元,惠及師生3000多人。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踴躍投稿:mrgst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