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的四川大涼山,正值抗戰最艱難的歲月。國民政府西遷重慶,而這片被稱為 "獨立倮倮" 的秘境仍處于奴隸制社會。莊學本以《良友》畫報特約記者身份深入彝區時,隨身攜帶的不僅是祿來雙反相機,還有時任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簽署的特別通行證。據其《西康夷族調查報告》記載,當時漢人進入彝區需繳納 "過山費",遭遇 "打冤家" 械斗的死亡率高達 37%。
這組別具一格的彝族老照片,拍攝者是民國時期大名鼎鼎的攝影師莊學本。1939 年,在那風雨飄搖的年代,莊學本深入四川大涼山地區,用鏡頭定格下了彝族同胞彼時的生活百態。如今,我運用現代數碼技術,為這些塵封已久的黑白影像進行了后期上色處理,賦予它們全新的生命力。
1939 年深秋,四川大涼山腹地的彝寨里,美姑三位彝族婦女正為五歲男孩制 "天菩薩" 發型。在彝族傳統觀念中,"天菩薩" 是靈魂棲息之所,嚴禁他人觸碰。扎制發型的過程需遵循嚴格的儀軌:先用柏樹枝蘸取苦蕎酒凈發,再由畢摩念誦《勒俄特依》創世史詩,最后由家族女性共同完成編結。據《西南彝志》記載,這種發飾習俗可追溯至古侯、曲涅兩大部落遷徙時期,是彝族父系社會結構的視覺化表達。
1939年霜降時節,四川大涼山美姑縣牛牛壩鄉的彝家山寨里,一縷青煙從土墻縫隙中裊裊升起。一彝族男子正坐在家門口的青石板上,雙手按住三斤重的蘆花公雞,準備殺雞。
據1941年《西康省彝族調查報告》記載,當時大涼山彝族家庭平均每戶養雞 4.7 只,雞既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也是節慶祭祀的必需品。
1939年暮春,四川大涼山腹地暖日融融。在美姑縣巴普鎮的碉樓群落間,一彝族青年心翼翼地從取出祖傳的畢摩經卷。這位通曉彝文的祭司后裔,正將一件承載千年信仰的文化瑰寶展現在民族學家莊學本面前。
這幀珍貴影像的背后,是莊學本歷時三年的西南民族考察。作為中國首位系統記錄彝族文化的學者,他在《西康彝族調查報告》中特別指出:"彝族圖騰藝術是研究氐羌文化的活化石。"當我們凝視這張照片時,看到的不僅是精美的繪畫作品,更是一個山地民族通過視覺符號構建的宇宙觀。那些歷經千年的線條與色彩,至今仍在大涼山的褶皺里流淌著文明的密碼。
1939年霜降后的第五天,四川大涼山美姑縣牛牛壩鄉的彝家山寨里,晨霧尚未散盡,三聲海螺號響打破了山谷的寧靜。彝族新娘身著七重百褶裙,頭戴綴滿珊瑚珠的"俄勒"頭帕,在四位伴娘的簇擁下走出碉樓。這幀由民族學家莊學本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彝族"搶婚"習俗向"明媒正娶"過渡時期的珍貴場景。據《西南彝志》記載,彝族婚禮需持續九天九夜,期間要舉行"跨火盆""射天箭"等十二項儀禮。
1939年,四川大涼山美姑縣依果覺鄉的山坳里,青煙裊裊升騰。按照彝族"尼木措畢"祭祖儀式的傳統,一場莊重的火葬正在進行,這幀由民族學家莊學本拍攝的照片。
據《西南彝志》記載,彝族火葬習俗可追溯至古侯、曲涅部落遷徙時期,其核心要義在于通過火的凈化,幫助逝者靈魂回歸祖先發源地"茲茲普烏"。
1939年秋分時節,四川大涼山美姑縣依果覺鄉的彝家山寨里,二十余位彝族男女圍坐在碉樓前的空地上,面前鋪著新采的蕨菜葉,上面擺放著砣砣肉、蕎麥粑和酸菜湯。這幀由民族學家莊學本拍攝的照片,無意間定格了戰時大涼山深處的集體用餐場景。
莊學本在《西康彝族調查報告》中記載:"彝族用餐必席地而坐,取天地為桌,日月為燈。"此時他們正用右手抓食,遵循"左手凈穢,右手敬神"的古訓——這種獨特的進食方式,在1974年云南昭通出土的東漢陶俑中得到印證。
據1941年《西康省彝族經濟調查報告》顯示,當時大涼山彝族家庭平均每日兩餐,蛋白質主要來源于狩獵和少量家畜。畫面中的砣砣肉用花椒、木姜子腌制,采用"石板燒"技法——這種烹飪方式在當地延續至今,2019年還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