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精英說(ID: elitestalk ),作者:elitestalk
「原來淅淅瀝瀝的雨聲,就是心跳的聲音。」
2018年,當女孩江夢南第一次戴上人工耳蝸,在清華實驗室里聽到林中布谷鳥的叫聲,感受著雨水敲打窗戶留下蜿蜒的水痕,屬于她長達26年的絕對寂靜終于被打破——
這個曾被醫學判定「終生無法言語」的女孩,在漫長而無聲的世界里摸索,跨越所有的「不可能」,此刻正用流利的英文講解著復雜的基因測序數據。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過去的26年時間里,屬于江夢南的聽覺世界,一直是模糊而混沌的。
半歲時,她因感染肺炎,藥物使用不當導致右耳失聰,左耳損失105分貝——幾乎相當于直升機起飛時聲響的聽力,被診斷為永久性失去聽覺。
一個聽不見聲音的新生兒,她所面臨的人生和困難是許多普通人難以想象的。醫生說,去聾啞學校吧。
但父母沒有松手。他們摒棄一切悲觀的勸導,暗下決心:“我們要讓她在健全人的賽道上競爭”。
每天飯后,父母都會把夢南抱在腿上,對著鏡子,讓她摸著自己的喉結,用手感受感受聲帶的振動,用眼睛感受口型的變化。日復一日,直到這些音節成為她的本能反應,她學會了唇語:
“這是父母給的特別特別大的禮物。”
江夢南和父母
在父母愛的包圍下,她逐漸和正常小孩一樣能聽懂,只是不會說。到了上學的年紀,江夢南和普通孩子們一樣走進學堂,她總坐在教室的前排,每天讀著老師的口型“聽課”。
憑借著驚人的毅力和記憶力,她在班級里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并成功考上了吉林大學醫藥學本碩,2018年她成為了清華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的博士生,主攻腫瘤免疫和機器學習。
“知命不懼,日日自新。” 一場知難而進的人生,締造出不可能的奇跡。
自幼失聰的她,通過唇語學會了“聽”和“說”,如今,在西湖大學攻讀博士后的她,每天樂此不疲地重復著“兩點一線”的科研工作,珍惜享受每一天的時光。
不過,與其說這是醫學奇跡,不如說是教育學的勝利——當99%的家庭選擇妥協,仍有1%的人相信「不可能」的另一種寫法。
“不特殊對待”的教養哲學,
造就無聲奇跡
1992年,江夢南出生在湖南郴州宜章縣莽山瑤族鄉永安村里,父母是莽山民族中學的教師。作為鎮上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他們把詩意寄托在女兒身上,為她取了一個如詩如畫的名字——“夢南”,即歲月靜好,夢里江南。
半歲的江夢南因患得急性肺炎,打了10多天點滴,然而身體恢復之后,父母卻發現自己的女兒好像過分“安靜了”,她很少吵鬧,也沒有張口說過話。
有時候,父母會故意在她的耳朵旁用鑰匙搖晃發出鐺鐺鐺的響聲,或者拍手,但大部分時候回應他們的都是女兒木訥的表情。即使外面響起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小小的夢南也毫無反應。
于是,在夢南9個月大時,父母帶著她渠道湖南湘雅醫院檢查,結果被診斷為“極重度神經性耳聾”。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父母焦慮之余,利用周末和假期時間帶著女兒四處求醫,他們去過長沙、到過北京,醫生感受到他們屢屢受挫的失望,好心勸告道:“放棄吧,孩子大點就送到特教學校,學習手語吧。”
然而接受女兒是聽障人士這個事實,對夫妻兩來說是場嚴峻的考驗。父親趙長軍早些年時常會被噩夢驚醒,突然坐起來大聲尖叫,妻子江文革只能無奈嘆息:“又夢到了他最害怕的事。”
他們也嘗試過給女兒佩戴助聽器,但哪怕是把功率調到最大,女兒依舊毫無反應。看著女兒,趙長軍心痛又失落。這般強烈而巨大的聲音,不分晝夜地在女兒耳邊響起,他心疼女兒,又暗自期盼,下一秒奇跡發生,她可以被巨響吵醒,重新遇見聲音......
在父母近于絕望之時,江夢南的生活迎來了轉機。她有天趴在床沿,用手夠著撿起床底下的皮球,無意中發出了“啊啊”聲,他們看著對方,一度以為只是自己的幻覺,反應過來之后他們激動不已,甚至哭了起來。也是在此刻,他們的內心忽而升起一個大膽的想法,希望通過教會孩子發音,讓她學會認字、識別口型,慢慢融入這個健全人的社會。
即便聽不到,江夢南也可以通過撫摸喉嚨,感受聲帶振動、體會說話氣流的不同,并努力聽懂。小時候,她坐在鏡子前,看父母說話,一邊學習一邊模仿。這個過程并不容易,有時候堅持一個下午、讀上一千次、一萬次,才能勉強認識一個字。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為了啟蒙江夢南,父母考了“聾兒聽覺語言康復師”培訓證書。通過訓練,夢南逐漸學會了發聲,但她聽不到自己的聲音,無法依靠聽覺記憶去糾正發音,所以大多數時候發音并不標準。
等到夢南再大一點,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讓夢南就對著新聞聯播學說話、發音。她一天至少要看三檔新聞節目,配合著字幕一遍遍練習。
直到后來夢南順利進入西湖大學學習,提起父母的付出她都十分動容:“我被保護的很好,從未因聾啞的生理缺陷被家人嫌棄、甚至被放棄。他們給了我最多的愛,我非常有安全感。”
他們會說,你只是耳朵聽不見,都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去讀書,還能考出一個不錯的成績,你是全世界最棒的小孩。
夢南最初入學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因為喪失聽力沒有學校愿意接收她。為此,父母四處求人,最終她得以用旁聽生的身份去融入學校。江夢南不服輸,拼命學。父母的話語她牢記于心:“聽不見是既定事實,與其怨天尤人,還不如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
最初因為跟不上老師的講課內容,她幾近被忽視。但她每天堅持第一個到教室,坐在第一排,緊盯著老師的嘴唇;下課后,一點點研究老師的板書。父親回憶說:“她可以完全按照順序把成語詞典背到100多頁。”
刻苦澆灌出成功之花,她用超越同齡人的努力叩開了學習的大門,不僅沒有因為聽力的缺陷拖班級后腿,還次次考試名列前茅。
命運按下靜音鍵,
我就把人生調成震動模式
到小學四年級時,夢南已經順利實現從“旁聽生”到正規軍的身份轉變。四年級暑假,她主動和父母提出,要把五年級的課程全部學一遍,通過學校測試之后,她直接跳到了六年級。
“笨鳥先飛”的諺語應驗。開學時,她自信地走進六年級教室,彌補了入學晚的遺憾。
“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作文比賽一等獎”......在跑贏時間的同時,臥室里掛滿的獎狀,印刻了江夢南超越自我的足跡。
小學畢業,她以高分考入郴州六中,開始獨立的寄宿生活。學校離家100多公里,父母十分擔憂她無法適應獨立的校園生活,開學一周,他們一直蹲在她看不見的角落,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一旦夢南遇到緊急情況就上前幫忙。所幸,自信開朗的個性讓她迅速適應了校園集體生活。
課間,周圍的同學們都在談論時下的流行歌,她偷偷躲在角落,戴上耳機聽周杰倫的歌曲,然而開到最大音量也無法接收到一點點旋律。
父親察覺到她的失落,安慰道:不和別人比較。有些人近視,就需要戴眼鏡。有些人腿腳不好,就要拄拐杖。你和別人沒什么不同,每個人都有難題,都需要自己克服。
聽了爸爸的話,她不再消極,生活中很多因聽障造成的難題,她都會想辦法解決:譬如擔心聽不到起床鈴聲,就在睡前把鬧鐘調成震動,一晚上緊緊抓著不松開。
2007年,江夢南要準備初中畢業會考,其中英語聽力成了一大難題。當地教育局聽到江夢南的故事后,十分動容,大家一致同意,為她一個人單獨設置考場。當天,除了監考人員外,還有2名英語考官現場為她朗讀考題。最終,江夢南以優異的成績升入高中。
江夢南說:“沒有父母、老師、同學和全社會的關愛,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在重點高中復讀一年后,2011年,她以615分的高考成績考入吉林大學。
因為自小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關懷,學校和同伴們的包容和接納,她思考良久,決定就讀藥學專業,為了有一天可以治病救人、造福社會。大學期間,她連續3年獲得校級獎學金,還曾獲得“白求恩醫學”獎學金。
本科畢業后,江夢南繼續在吉林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然而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做化學實驗很危險,在老師的建議下,她選擇以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作為研究方向,還用英文發表論文,收錄在核心C刊上。
2018年,江夢南如愿進入清華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就讀生物信息學專業,研究和免疫相關的機器學習建模課題。
這一路走來,江夢南從來都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靠著堅持、勤奮和勇氣,腳踏實地學習、讀書,改變命運,實現理想。
當殘缺成為另一種完整,
愛是永不放棄的相信
聽到夢南第一次開口叫出“爸爸”,趙長軍已足夠滿足。但一步步打破別人口中的“不可能”,激發了夢南內心蟄伏的野心,她渴望能夠聽到屬于這個世界真正的弦音。
高中時,夢南在父母帶領下了解了人工耳蝸的原理,但醫生并不建議她植入。直到2018年,長春一所專業醫院的耳鼻喉科醫生聽說了夢南的故事,覺得她適合植入人工耳蝸。 “你已經走這么遠了,為什么不試試看,自己的人生還有多大的可能性?”
她被醫生的這句話深深打動了。經過科學檢查評估后,右耳順利裝上人工耳蝸,她重獲了失去26年的聽力。
圖片來源央視開講了
恢復聽力后,等待著她的是密集的語言康復訓練。
父母始終陪伴她左右,通過視頻電話,陪夢南度過了漫長的語言訓練。在筆記本上寫下當天需要練習的內容,再擋住嘴,按照順序念出來,讓夢南分辨。這讓她頭腦里浮現出20年前坐在媽媽懷里的自己,在大人熾熱眼神的期盼下,無數次對著鏡子不斷練習口型的畫面......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從字到詞,再到成串的日常用語,她密密麻麻地記下兩個筆記本。逐步適應這個聲畫并茂的世界后,她感到刺耳又欣喜:“它原本就很吵,這就是它一直的樣子”。
騎著腳踏車穿行在清華校園,把手機連接耳蝸,不需要通過振動,電信號直接傳達至大腦。每一種聲音都是新鮮的,汽車鳴笛聲、下課的鈴聲、雷雨聲……她享受著每一幀屬于自己的獨處時刻,“普通人很難感受到這種奇妙的體驗”。
她無比珍惜這來之不易、失而復得的聲音,更理解父母的不易:“父母本來可以再要一個孩子,但他們仍然選擇把全部心血傾注在我的身上,他們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父母。”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2020年,她加入清華學生無障礙研究學會,并當選第五任會長。
或許是自己淋過雨,她更加關心自己所處的這個群體的生活,大力推廣無障礙理念,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論壇,舉辦活動讓大家體驗無障礙設施的重要性。
江夢南說,“我國有幾千萬殘障人士,如果無障礙做得非常完備,殘障人士也能跟健全人一樣生活,我覺得這才是更美好的世界。”
她的樂觀與堅持,讓她站在了“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的頒獎舞臺上。白巖松說,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我們覺得,是的,但是你又是那么不一樣。
而后,她又順利在西湖大學攻讀博士后,從事自己熱愛的科研工作。
2024年江夢南結婚了,新郎是她清華的同學。婚禮上的她端莊大方、優雅知性,網友們紛紛送上祝福:“她可是我無數次寫進作文里的女孩啊!”
沒有人喜歡苦難,但苦難總是無常。
正如歷史學家許倬云,即便一輩子無法正常行走,依靠拐杖、輪椅而生,依然能夠成為人人都敬仰的大學者。而他對待人生的態度只有一條:用心過好每一天。
江南夢的故事也是如此,她歷經風雨,卻依然保持著向上的生命力。正如她自己所言:自己不是最聰明的,但一定是最能堅持的那一個。
Reference:
央視六套《開講了》
讀者《他倆官宣結婚,沖上熱搜第一!網友炸了:她到底憑什么啊?》
環球人物《全網祝福的清華博士,美翻了》
鳳凰網《旅途》視頻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里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