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第一性原理系列文章的第17篇文章,關注我,可以閱讀更多與邏輯思維有關的文章。
該系列文章專注于從邏輯學和第一性原理出發,分析網絡中某些借用第一性原理的名義宣揚的片面觀點(這些觀點在短視頻中大行其道),文章非實際指導。文章中的不妥之外,歡迎閱讀文章的朋友批評指正。
什么是理財和現金流?(以下綜合整理自網絡)
理財,指的是對財務(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產的保值、增值為目的。它是一種財務管理技巧,同時又是使投資收益達到最大化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理財分為公司理財、機構理財、個人理財和家庭理財等。
理財的前提是,有存量資產和預期的未來收入,也就是知道有多少財產可以進行管理(口袋比臉還干凈的人可能沒有這個選項,比如老頭)。
現金流是現代理財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按照現金收付實現制,通過一定經濟活動(包括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而產生的現金流入、現金流出及其總量情況的總稱。
現金流分為三種不同現金流:經營活動現金流、投資活動現金流和融資活動現金流。
現金流比傳統的利潤指標更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盈利質量。會計利潤可能通過虛假銷售、提前確認收入、推遲確認成本等手段被粉飾,現金流可以彌補利潤指標與企業實際盈利之間的偏差。根據對現金流的分析我們可以對企業獲取現金的能力做出評價;對企業償債的能力做出評價;對企業收益的質量做出評價;對企業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做出評價。
下面嘗試深入理解圖片中的觀點(以下簡稱“該觀點”)。
該觀點認為理財的根本性要素是現金流;保持現金流的核心是持續進賬而不是試圖暴富;其應用舉例是,不要提前消費,應當先把錢先存起來。
根據理財和現金流兩個概念,似乎可以看到,該觀點可能存在概念混亂的錯誤。當然,或許有人認為把現金流的概念移植到個人理財的領域,倒也無可厚非。
即便如此,無法判斷該觀點的應用場景是企業還是個人。下文將主要針對個人理財的場景進行分析(或有偏頗請見諒)。
依據第一性原理的要求,結合上述概念,或許可以把理財的基本核心要素分解如下:
明確收入:包括現金工資、其他多樣化收入來源等;
控制支出:包括個人預算、消費習慣等;
投資管理:如投資組合、風險控制等;
謹慎負債:債務結構(房貸、車貸、信用卡、網貸等)、利率優化等。
……
一、對“第一性原理”的錯誤理解和運用
1.現金流是財務分析的工具,而不是理財的根本目的。該觀點混淆了工具與核心要素,是典型的對第一性原理的錯誤理解和運用。
理財的核心要素是對財產進行合理資產配置,有效管理負債,以達到財產的保值、增值,投資收益屬于未來可預期的現金流入。
比如,通過投資股票、房產、債券(或許可以通過負債的方式投資)等,實現財產保值、增值,現金流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投資的過程中,也可能通過合理利用杠桿(負債)來放大資產收益,現金流是投資過程中進行評價的一個工具。
2.理財有多個更底層的核心要素
經濟目標:理財的核心目的是“財產的保值、增值”,通常是為了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或其他風險;
人性驅動:對財富的貪婪和對風險的厭惡,是人性中不可否認的成分,它也會影響投資決策;
享受生活:生活中的享樂離不開財產,通過理財來實現這種享樂的目的,是正常人的合理追求(也有只理財不享受的人,比如葛朗臺、嚴監生們)。
或許還有更多……
二、可能存在的邏輯謬誤與認知偏差
1.虛假兩難
“投資收益”是未來可以預期的現金流入,其與“現金流”不存在沖突或對立,該觀點的表達屬于虛假兩難的邏輯謬誤。
股市長期投資:長期持有某幾個高股息股票(股息是未來可預期的投資收益),可以獲得穩定的現金流;
房產租金收入:特定時期,投資者可能通過租金收入(現金流)與資產升值(投資收益)雙重獲益(提醒:只在特定時期存在可能性)。
研究表明,持續的現金流與投資收益的合理配置策略可有效提升財富增長率(可能只對一部分人有效)。
2.對賭徒心理的批判有道理,缺乏對“風險-投資”平衡的認識。
關于這個方面的分析,請參閱之前的文章《投資的第一性原理是風險控制,前提是你得有閑錢去投資!》
如果手里有可以投資的資產,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投資收益(如股票、房產)帶來的現金流是抵御未來通脹的主要工具。
3.以偏概全的邏輯謬誤
“現金流優先于投資收益”的觀點,可能適合于某一類人群,或者適用某些特定的場景(筆者能想到的一個特例是龐氏騙局,大家自行分析)。另外,這也涉嫌把個人偏好推廣為普遍性規律的認知錯誤。
關于存款和投資,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傳統,也有區別。比如在社會保障充分的條件下(教育、醫療和養老等保障),個人儲蓄的作用并不是最重要的,通過投資理財得到更多的財產,享受更好的生活,具有更多的價值。
如果生活在一個缺乏保障的社會,還是盡量存點錢更重要。
4.對“現金流”的過度依賴,往往忽視更深層次的問題
如何定義“持續進賬的錢”?是工資收入,還是其他的被動收入?還是說在可預期的未來有持續收入?
比如,對個人而言,為了追求“持續進賬的錢”,不得不忍受那種“長時間工作的低收入狀態”,這種狀態顯然是不正常的,更何況還存在著“35歲門檻”。
有研究表明,如果對現金流產生過度依賴,有可能導致“短視”,從而采取激進手段來獲得現金(比如企業靠拼命壓低價格銷售產品,或者個體在年輕時拼命工作而損害健康等等)。
2.對于有投資能力的人來說,該觀點有過度保守傾向
把“現金流”視為安全模式,忽略投資的價值,在高通脹、低利率社會,單純依賴儲蓄(現金流)可能導致財富縮水。
但是,對于處于社會經濟通縮狀態下的普通人,現金或許是一個最可能的選擇(守好自己的棺材本,特別是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
總結
是否進行投資,需要依據眾多因素進行判斷。首先,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有可以投資的資產;其次,一個社會的基礎社會保障決定了需要儲蓄多少現金,以及如何進行保值、增值;社會狀況,包括對于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期,是有風險投資不可忽視重要因素。
第一性思維,需要回答的關鍵問題可能是:如果有理財能力,我的根本需求是什么?
如果沒有,那就想都別想。
一夜暴富的夢想很可能陷入詐騙陷阱:你貪圖騙子的利息,騙子覬覦的是你的本金。
附:國家統計局數據
2025年1-2月份,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1074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1%,降幅比上年全年收窄7.8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3.4%,降幅收窄10.7個百分點。新建商品房銷售額10259億元,下降2.6%,降幅收窄14.5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0.4%,降幅收窄17.2個百分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