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列夫·扎塞茨基(Лев Засецкий)從漫長的昏迷中醒來,發現自己眼中的世界碎成了千片。
他再也無法看到完整的物體,取而代之的是無數漂浮的碎片。它們不斷閃爍、錯位,仿佛處在無休止的流動當中。雜亂的光點與線條像成群飛蟲圍繞著他,一切輪廓都變得難以辨認。
△ 如果整個世界都變成了碎片,生活該如何繼續?(來源:圖蟲創意)
他的頭腦完全空白,沒有一絲想法與記憶,只剩下隱隱的頭痛與眩暈。他忘記了如何說話,甚至認不出自己是誰。
過去的他在那一刻已經死去,而殘存下來的他似仿佛一夜之間變回了嬰兒。
01
被子彈擊碎的世界
扎塞茨基是一位蘇聯紅軍戰士。1943 年 3 月 2 日,他在蘇德戰爭的戰場上被一枚子彈擊中頭部,受了重傷。
△ 扎塞茨基是一位戰士,也是一位著名的腦損傷患者(來源:mbuk-kikm.ru)
子彈在他的頭骨上開出4cm*4cm的大洞,穿入大腦左半球的頂枕葉區域,毀掉了他大約1/4的腦組織。炎癥與疤痕組織令傷勢進一步惡化,留下了不可逆轉的損害。
在人類大腦的頂葉皮層,存在著一個重要的“信息整合中心”。在這里,各種各樣的感官信號匯聚到一起,被神經元二次加工,最終形成一個整體。只有這部分大腦正常工作,人們才能感知到完整有序的世界。
△ 人類大腦左半球示意圖,其中標為橙色的是頂葉區域。這個腦區具有重要的信息整合功能(來源:Wikipedia)
在扎塞茨基的腦內,正是這部分區域受到了嚴重的損傷。他的視覺因此變得支離破碎,空間感知能力也徹底喪失。他無法分清左與右,無法判斷事物之間的聯系,甚至連自己的肢體都無法正確感知。
他有時感覺自己的頭變得像桌子一樣大,有時又覺得它像雞頭一樣小。他經常找不到手與腳的位置,甚至感覺腿長到了肩膀上。就像周圍的世界一樣,他對自身的感知也變成了毫無邏輯的碎片。
△ 扎塞茨基用手繪記錄下自己嚴重受損的視覺:他的右側視野因為偏盲而消失,左側視野則被難以辨認的混亂填滿(來源:The Man with a Shattered World)
更糟糕的是,他的記憶、語言和思維能力也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戰前,扎塞茨基曾經是成績優秀的大學生,在圖拉機械學院完成了三年學業。但在受傷后,他失去了所有過去掌握的知識,甚至徹底變成了文盲。
在頂葉嚴重損毀的同時,扎塞茨基的大腦額葉功能依然完好——這意味著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自我意識。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經歷的一切絕望,迫切地想要擺脫這場噩夢。
△ 對扎塞茨基而言,患上這種怪病就像是“沒有腦子地活著”,就像是迷失在漫長、枯燥的夢境中(來源:圖蟲創意)
02
無法閱讀的日記作家
傷口愈合后,扎塞茨基很快開始了康復訓練。他不得不像孩子一樣,從背誦字母表開始,一步步重新學習說話、讀書與寫字。
他的進步十分緩慢,在閱讀方面表現尤其糟糕。他沒法一眼看到整個單詞,一次最多只能看清三個字母。他總是很難將眼前凌亂的字母組裝成有意義的詞匯,也很難阻止剛剛讀到的片段從記憶中溜走。
然而,幾乎無法閱讀的他卻在寫作上找到了轉機。
腦損傷使扎塞茨基的視覺感知嚴重異常,但他的運動控制區域并沒有受損——也就是說,他的腦中依然保留著書寫文字的肌肉記憶。在康復醫生的幫助下,他成功學會了調動這些記憶,用鉛筆在紙上“不假思索”地寫下詞語。
△ 扎塞茨基放棄了在腦內想象文字的形狀,轉而用運動記憶替代受損的視覺功能。他用這種方法重新學會了寫字(來源:pixabay)
盡管每次能寫出的詞句都很短,但扎塞茨基終于找到了一件自己依然能做到的事情。從此,他開始書寫日記,記錄自己的內心感受,以及與腦損傷抗爭的漫長過程。寫作幾乎成為了他與“正常生活”唯一的聯系,成了他找回過去自己僅存的希望。
雖然寫字不再是障礙,但他的語言能力與記憶依然嚴重受損。他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在腦海里搜尋詞匯,把它們一一記在便簽上,再逐漸拼湊成句,有時要用一兩周時間才能寫完一頁。他時常被頭痛困擾,但依然固執地坐在桌前,花費數小時、數天、數年時間捕捉記憶的碎片,將它們記錄下來。
扎塞茨基用25年時間寫下了3000頁日記手稿。這份充滿錯漏、重復與標點混亂的手稿,是目前對腦損傷相關障礙最為詳細的記錄之一。
△ 扎塞茨基日記手稿中的一頁(來源:rbudny.ru)
03
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
神經心理學家亞歷山大·魯利亞(Александр Лурия)整理了扎塞茨基的日記手稿,在其中加入專業評論,將它出版成了一本書,題為《破碎世界的人》(The Man with a Shattered World)。
△ 扎塞茨基(左)與魯利亞(右)的合影。作為神經心理學研究者,魯利亞參與了扎塞茨基的康復訓練,并對他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觀察(來源:rgbs.ru)
這本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成為了廣受歡迎的科學普及讀物。它不僅直觀展現了腦部損傷與認知功能缺陷的聯系,而且深刻地反映了這些損傷對患者本人與社會的深遠影響。它為專業人士提供了腦損傷康復的參考,同時讓更多普通人有機會了解神經心理學知識。
△ 該書的英文版封面(來源: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這是一個戰士用堅韌的毅力試圖奪回人生的故事——但遺憾的是,它并沒有圓滿的結局。
人類大腦具有“可塑性”,它能在受損后改變運作方式、重建神經連接,讓缺失的功能得到彌補。然而,在扎塞茨基嚴重的損傷面前,這種恢復能力的作用實在太過有限。
△ 人類大腦可以在損傷后重塑,但這種恢復能力仍然很有局限性(來源:圖蟲創意)
在幾十年的努力之后,扎塞茨基恢復了少數失去的能力。在奮力思考遣詞造句的過程中,他的語言能力得到了顯著改善。他已經可以進行日常對話,對往事的記憶也漸漸復蘇。
然而,他依然有太多拼盡全力也無法做到的事。雖然掌握了不少詞匯,但他始終無法領悟語法結構的細微差異,無法進行最簡單的加減法心算,無法看懂電影情節,也無法再次學會自己曾經擅長的棋類游戲。
△ 扎塞茨基曾是國際象棋與西洋跳棋高手,但受傷后卻再也無法掌握這些游戲(來源:圖蟲創意)
他渴望投身工作,但實際卻連幫母親分擔家務都很難做到。無論怎么對準,他總是無法用斧頭劈開木柴:混亂的空間感知就像某種強大的磁場,總是將他的雙手扭向一邊,讓劈空的斧子落在地板上。
扎塞茨基于1993年9月9日去世,享年73歲。自23歲受傷起,他在支離破碎的迷霧中生活了整整50年。
△ 俄羅斯基莫夫斯克市托爾斯泰大街26號,扎塞茨基曾在這里生活了30多年(來源:rbudny.ru)
一開始,他把自己的日記命名為“可怕的腦損傷故事” (The Story of a Terrible Brain Injury)——但后來,他將標題改成了“我要繼續戰斗” (I'll Fight On)。
盡管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能恢復如初,但他從未放棄與殘酷的命運、與無意義的人生對抗。
作者:窗敲雨|編輯:Luna|封面圖來源: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1] A. R. Luria - The Man With a Shattered World_ The History of a Brain Wound-HarvardUP (1987)
[2] https://www.msdmanuals.cn/professional/neurologic-disorders/function-and-dysfunction-of-the-cerebral-lobes/overview-of-cerebral-function
[3] https://academic.oup.com/fordham-scholarship-online/book/20549/chapter-abstract/179797637
[4] https://www.popsci.com/science/lev-zasetsky-aphasia-videos/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v_Zasetsky
[6] https://www.msdmanuals.cn/professional/neurologic-disorders/function-and-dysfunction-of-the-cerebral-lobes/overview-of-cerebral-functio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