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每個國人都能背誦出大量朗朗上口的古詩。我們對于古詩非常的熟悉,從小就開始學習,而我們學習的所有詩當中便有一首《詠鵝》。
這首詩雖然簡單,但卻生動形象地給大家展現了一幅和諧的場景。古詩從來都不是文人的特權,我國就曾經有一位老農,模仿《詠鵝》寫下了一首《詠雞》,拿下了萬元獎金,網友看到之后紛紛腦洞大開。
《詠鵝》這首詩是駱賓王在8歲時寫下的,當時有客人來到他的家里做客,駱賓王的父親就叫他以池塘里的白鵝為題,給客人做一首詩。駱賓王沉思了一會兒,便做出了這一首流傳千古的古詩。
不過這首詩雖然流傳很廣,但歷史上卻鮮有人點評,基本上沒有文人按照這種思路去仿寫,大家都認為這首詩詩作簡陋,文筆稚嫩,即便是模仿出來也很難登得大雅之堂。
但很多事情不去嘗試一下,就不知道會收獲到怎樣的結果。
有一位老農文化水平不高,接觸到的古詩也不多,但他酷愛寫詩,曾經模仿《詠鵝》寫過一首趣味古詩《詠雞》。大家不要被這個名字迷惑了,雖然《詠雞》這個名字看上去非常淺顯,但是這首詩有它的獨到之處,我們來看一看這首詩是怎么樣的。
《詠雞》
雞,雞,雞,尖嘴對天啼。
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
寫下《詠雞》這首詩的老農叫做危勇,如今已經是70多歲的高齡了,但他卻依舊保持著一顆童心,對生活中的所以事物都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態度。
當大家問道這位老人:“您為什么會寫出這樣的一首詩呢?”
老人坦然的回答:“我第一次讀到《詠鵝》時就非常喜歡,將鵝的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心中就生出了模仿的心思。”
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得出來,老人并沒有在文筆上下太多的功夫,而是將文章的重點放在了趣味性之上。
不過也看得出《詠雞》有很強的模仿痕跡,比如說《詠鵝》的第1句是“鵝,鵝,鵝”,老人的第1句就是“雞,雞,雞”,第二句上也模仿的非常明顯,但也生動刻畫出鵝與雞的區別。
之后的兩句差別也并不大,雖然語言較為單調,但是卻并不乏味,讓人眼前一亮。總的來說,這一首《詠雞》雖然是模仿,但是卻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
湖南有一個農民文學獎,每年都會有著農民拿著自己的得意作品前去參選。
這個獎項和其他的文學獎項有很大差別,并不是太看重于作品的文筆,而是只看是否生動刻畫了某一件事情,是專門為文化水平相對不高的農民創立的一個獎項。
這個獎項自創立以來,就獎勵了很多頗有文學造詣的農民,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獎項的獎金也越來越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
老農很早之前就聽說過這個獎項,自然也是想去參加的,但那個時候他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作品,于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參加。后來在寫出了《詠雞》這首令自己十分滿意的詩后,老農覺得參加這個獎項的時機已經到了,于是就帶著自己的得意作品,趕到了湖南湘陰參加此次的農民文學獎評選。
這個獎項進行得頗為激烈,有著很多相當質樸的作品在競爭,最終老農的《詠雞》戰勝了一眾對手,成功獲得了獎項。
老農拿到這個獎項后十分驚喜,他萬萬沒想到自己模仿《詠鵝》所創作的詩,竟然真的拿到了大獎。
這一次的獎金足足有萬元,平均下來每個字都能值500多塊錢,對于家境一般的老農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錢財。此次獲獎更關鍵的是肯定了老農的創作,在參賽結束后,老農也激動地表示:自己之后會努力的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
當這位老農獲獎的消息傳出后,不少人對這首詩表示了不屑,認為這首詩就是一個山寨版,藝術水平非常有限。更有人認為,這不過是一首再普通不過的打油詩罷了,竟然能夠獲獎,真是讓人稱奇。
但這些只是網絡上的一小部分聲音罷了,大部分人還是對這位老農,以這么高的年齡還堅持創作表示了肯定。網友們之后也紛紛腦洞大開,還寫下了與這首詩相似的《詠鴨》、《詠豬》、《詠狗》等作品。
其實,任何人都可以來寫詩,只要你勇于表達。
來源:桃李楓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