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汽車行業的關鍵詞被“激光雷達”強勢占據。當車企的智駕“軍備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這場技術博弈的底層邏輯正在發生微妙變化——激光雷達從“頂配專屬”快速蛻變為“全民標配”,而推動這一變革的不僅是車企的硬件堆料,更是中國供應鏈的顛覆性突破。
“爆單了。”某頭部激光雷達廠商的內部人士用三個字概括了當下的行業盛況。這種火爆在終端市場體現為兩個極端:一邊是問界M9將激光雷達數量從1個增至4個,極氪更是祭出“1長距+4補盲”的五雷達方案;另一邊卻是廣汽豐田、零跑等品牌將帶激光雷達的車型壓到12萬-14萬元區間,長安甚至預告了10萬元級產品。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恰恰揭示了激光雷達產業的質變——當單顆成本從數萬元降至千元級,車企既能用數量堆砌安全冗余,又能將技術普惠至入門車型。
這場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來自上游廠商的技術躍進。速騰聚創的MX激光雷達將價格打入1450元區間,禾賽科技則通過芯片化方案將成本壓縮30%。
成本下探的背后是量產的規模效應:2024年速騰聚創銷量暴漲109%至54.42萬臺,禾賽科技也拿下21家車企超百款車型定點。產能擴張同步進行,速騰在深汕合作區的新工廠已投產,禾賽2025年規劃產能達200萬臺,這些數字預示著激光雷達正在復刻當年攝像頭的普及路徑。
華為、禾賽、速騰聚創三巨頭吞下92.5%市場份額,但車企的“AB供”策略正在重塑競爭格局。
比亞迪同時采用速騰和禾賽的方案,這種分蛋糕策略既保障供應鏈安全,又形成價格制衡。頭部廠商的貼身肉搏延伸到技術細節:華為計劃推出AI增強的D3 Pro激光雷達,速騰聚創則推出數字化架構的EM平臺,禾賽展示全球最高線數雷達AT1440。這種技術迭代速度讓市場格局充滿變數——去年速騰還以33.5%份額領跑,今年1月華為就以37.5%的裝機量反超。
這場中國主導的技術革命正在改寫全球智駕路線之爭。當馬斯克堅持“純視覺方案”時,中國車企用事實證明了多傳感器融合的可行性。
理想汽車李想直言:“在中國開夜車就會明白激光雷達的必要性”,這種基于本土路況的選擇,讓激光雷達方案在復雜交通環境中展現出獨特優勢。而隨著10萬元級車型的普及,激光雷達不再是“高端”標簽,反而成為智能駕駛的基礎設施——就像安全氣囊一樣,從豪華配置變成全民標配。
行業狂歡的背后,真正的贏家或許是消費者。
當激光雷達車型價格下探帶來的不僅是技術體驗,更是安全門檻的降低。問界M9通過4個雷達實現的“溝渠識別”“大貨車夾擊避險”等功能,正在重新定義汽車安全標準。
這種技術普惠的背后,是中國供應鏈從追趕到引領的蛻變——8年前還需進口的萬元級設備,如今已被本土廠商做到千元級。當激光雷達成為大眾化配置,智能駕駛的普及速度可能會超出所有人預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