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站代表一座城市的發展和歷史,一般見不到哪個火車站還能寫錯名字的。
但唯獨1952年10月投入使用的蘭州站,總讓人誤以為是個“錯別字”!
蘭州火車站的“蘭”字備受爭議,很多人質疑這個字的正確與否,甚至心底暗暗嘲笑:
堂堂蘭州火車站,竟然會把“錯別字”放在這么明顯的地方!
其實“蘭州站”這幾個字當時是請書法家張邦彥先生寫的,他是甘肅天水籍的著名書法家,至今蘭州站進出站口處都是他的書作,他在書法界也很有威望。
至于為什么張先生把蘭州的“蘭”字寫成上長下短,弄了這么大個烏龍? 說來也很有講究。
解放后很多字從繁體修定為簡體字,這個 “蘭”字的新寫法與歷史寫法出入很大, 剛從繁體書寫轉入簡體書寫的書法家一時難以適應,便帶入了往日的習慣。
歷史上類似“出錯”的現象比比皆是,很多景點都能看到。
比如康熙御筆“避暑山莊”的“避”字多一橫,您去景點游覽,導游肯定跟您說,這:“寓意著大清帝國的江山更穩當。”
其實,一些學過書法的朋友們可能知道,“辛”多一橫,歐陽詢就是這樣寫的!
還有一個“花港觀魚”,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同樣是康熙的御筆。
很多人附會說“魚”字應該是四點底, 當時康熙認為“魚”在沸水里,豈不死魚嗎?所以老人家將其改為三點底。
聽著很神秘,很有道理,但實際上這也不是康熙一時興起的發明,而是書法上素來有之的例子。
我們再來看更多看似“錯別字”的例子。
位于濟南的名勝“大明湖”,有人認為“明”字是故意寫錯:“清代為了避大明的諱,故意將日多一橫,意思是‘睜眼寫錯字’。”
然而這些人才是“睜眼寫錯字”呢!
在很早以前的古代,“眀”、“朙”的寫法比現在我們習慣的“明”更為常見,所以說“清代為了避大明的諱”的,可能是歷史演繹小說看多了。
江蘇揚州大明寺平山堂的牌匾,赫然寫著“風流宛在”四個大字,它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其中“流”字少了一點,“在”字多了一點。
于是有人說:“當時清政府內憂外患,‘流’少一點,‘在’多一點,是劉總督的良苦用心,意思是少一點風流,多一點實在!”
歷史小說總是聽起來很玄妙,可事實并非如此。歷史上早就有之,何來“劉總督的良苦用心”?
還有北師大的“新樂群”樓上啟 功先生寫的“群”字,其實這不是什么新奇的發明,歷史上早已有之, 也沒那么多講頭。
全國各地都有公共場所“錯字”書法的情況,有些是真的寫錯了,但大部分背后都有一定的深意——那并不是人們天馬行空的聯想,而是一段活生生的中華文字變遷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演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