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剛開始聽說“小米要造車”,我心里是帶點偏見的——一個做手機的,也敢挑戰車圈?
更別說,這年頭滿大街都是號稱“顛覆傳統”的新勢力,誰還信啊?
但真到我自己開上小米SU7那天,我發現,它不是那種靠噱頭撐起來的產品。
而是那種——你一開始不信,后來卻真香的典型。
現在我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搶著買,它確實有些東西,是很多二十萬的車,做不到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能看出來雷總是懂車、愛車的,不是為了“圈點錢”。
這話或許聽著很費解,因為現在品牌,不都是在“堆參數”嗎?
諸如續航800km、零百加速3秒、激光雷達、8295芯片,配置堆得天花亂墜。
小米 su7這輛車,從某種程度上看,其實和這些車也沒啥不同。
這么說,似乎沒毛病,但真要上車體驗一下,就會明白:差別真的很大。
像大家都做大屏幕,小米雖然也做了,但考慮到駕駛習慣,依舊保留了不少實體按鍵。
再說車上的很多細節,確實恰到好處的考慮了消費者的訴求。
說白了,不是勉強堆上去湊數的,而是每一樣都調得很舒服,像是認真做了用戶測試才上的。
就是一種“有人認真開過車”之后,才會去思考的設計。
我后來才知道,雷軍團隊在造這車的時候,是真的試駕了170多輛車,試駕筆記和資料有20多萬字。
并不是拍腦袋畫個車殼子就量產了,而是“真正在體驗中去做產品”。
你可能會問:這不應該是所有車企,都該做的事嗎?
是的,但現在很多品牌,連“該做的事”都懶得做。
他們覺得新能源紅利還沒結束,只要講好故事、廣告打足、配置跟上,消費者自然會買單。
可雷軍偏不。
他像是那種考前兩個月,突然發狠要把“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刷完的學霸。
不光是拼,還真是沖著“全班第一”去的。
這種認真勁,普通消費者未必一開始就能看懂,但用久了,你會不自覺地感受到:
這不是個來收割市場的“資本項目”,這更像一個“愛車人”憋著勁做出來的“夢中情車”。
所以,我現在特別理解一句話:
“小米雖然是第一次造車,但可能是第一次有’產品經理’,把車當成’人用的產品’來做。”
其次,是真的特別重視安全。
很多人看車,總愛看那些熱血的東西:多快、多智能、多炫酷。
可真到了關鍵時刻,能保命的,從來不是智駕、座艙,而是那一套你平時“看不見”的安全防護系統。
小米SU7給我的感覺就是,它在安全這件事上,做到了“藏而不露”。
譬如別家在只做了單電瓶,小米做了雙電瓶——就是為了保證車輛隨時有電,門窗可以正常打開。
再譬如,別家都在強調“車輛多安全”、“零自燃”…之類的話術。
但事實是,車輛還是燒了不少,車禍也不少。
小米沒說“我們是最安全的”,但從骨子里,的確很重視這件事。
所以,網上看到的車禍,不管有多嚴重,車主總能幸免,讓你“哇”的一聲叫出來。
這種設計,說實話,是不討巧的。
因為消費者很難快速感知出來,但成本卻很高。
但雷軍卻認真做了,并做到了頂尖。
所以,在車這么火的情況下,沒出一些很惡劣的事故,遭遇巨大的輿論反噬。
最后,就是駕駛體驗很好。
說真的,小米SU7開起來那一刻,給我最大的感受不是“驚艷”,而是——不像新手造的車。
因為很多新能源車,開起來其實有點“怪”:
要么電門特別靈,輕輕一踩車就躥出去,像沒調教好的遙控車;
要么剎車特別難控制,前段虛位多、后段一腳踩死,一不小心就點頭。
但小米SU7,卻沒有那種“電車特有的生硬感”。
電門踩下去是有“阻尼感”的——你想快,它就快,你想慢,它就慢,不需要刻意適應。
剎車更讓我驚喜——很線性,不突兀,踩下去的反饋就像油車那樣自然,不軟也不硬。
尤其是在城市跟車的時候,非常好掌控。
而這些細膩感,其實是最難調的。
因為你沒有經驗可以參考,別人也不會公開相關的技術。
同時,相對油車來說,還要考慮“動能回收”的機制。
說白了,要調出好的腳感和操控感,是真的難。
很多造車十年的新勢力,都還有這樣的問題——剎車和電門不好用。
結果,小米作為一個“第一次造車”的新品牌,居然把這件事做得很到位。
不能說它是“最運動”,或者“最極致”的。
但它是一臺讓你開起來就覺得舒服、順手、不需要學習成本的車。
這在如今這個動不動就“性能猛獸”,是很稀缺的。
總的來看,不買不知道:
買了小米 su7后,才知道活該小米汽車賣得好:很多車型根本比不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