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重申小米經營理念:克制貪婪,只掙一點點
3月24日,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在公開發言中再次強調了小米一直以來的經營理念:“我們克制了貪婪,只掙一點點?!?/strong>這一理念不僅成為小米成立多年來的精神圖騰,也揭示了這家科技巨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逆流而上的底層邏輯。
雷軍在演講中回顧了小米的發展歷程,特別提到了2018年4月25日那場在武漢大學舉行的發布會。在那場發布會上,雷軍代表小米董事會正式向用戶承諾,每年整體硬件業務(包括手機、IOT及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稅后凈利率將不超過5%。若實際凈利率超過這一比例,小米將把超出部分以合理方式返還給用戶。
雷軍表示,小米產品之所以能被廣大用戶認為物超所值,關鍵在于公司克制了貪婪,只掙合理的微薄利潤。正如其所言:“利潤不是目標,而是做好產品后的自然結果。”
來源: 環球網
小米7天前剛交出歷年最賺錢年報
3月18日小米集團公告,第四季度營收1090.1億元,同比增長48.8%;第四季度凈利潤90.0億元,預估52.5億元。 而1090.1億元的單季營收刷新了小米單季業績歷史記錄。在小米集團四季報發布后,小米集團全年財報數據也塵埃落定。小米集團全年營收3659.1億元,預估3580.5億元;全年凈利潤236.6億元,預估197.6億元。全年經調整凈利潤為272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41.3%。
若以272億元調整后凈利潤計算,小米集團2024年每日凈賺超過7461.39萬元。從股權持有情況來看,目前雷軍持有小米集團24.2%的股份,若依此估算,雷軍僅僅因小米集團就日賺超過1800萬元。從272億元的利潤看雷軍不是只掙一點點,而是賺億點點。
在這份業績炸裂的年報發布后,雷軍難掩激動的心情,在社交媒體上將這其稱之為“史上最強”。
單從硬件產品利潤率來看,2024年小米智能手機和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毛利率分別為12.65%和20.26%,同期蘋果硬件產品(iPhone,Mac,iPad,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及配件)為37.18%。
雖然硬件業務賺錢能力一般,但是實則暗藏商業智慧。雷軍將智能硬件帶來的流量通過互聯網服務與生態鏈產品收割長尾價值,這套"羊毛出羊在身上"的打法,在互聯網服務業務上實現了高利潤變現,并成為小米最賺錢的業務。2024年小米收入互聯網服務收入高達341億元,毛利率達到76.6%,毛利潤達到了261億元。其中廣告業務收入247億元,同比增長 20.5%。而341億元收入比小米的智能電動汽車業務收入還高出了13億元。
過往四年(2021年至2024年),智能手機毛利潤總額為871億,而互聯網服務毛利潤總額達897億。2024年,智能手機毛利潤243億、毛利潤率12.6%,該業務貢獻毛利潤總額的33.9%;IoT業務毛利潤211億、毛利潤率20.3%,該業務貢獻毛利潤總額的29.5%;互聯網服務毛利潤261億、毛利潤率76.6%,該業務貢獻毛利潤總額的36.6%。
而互聯網服務極高的毛利潤率,讓小米大賺特賺。
來源:金融界
雷軍,“王炸”來了!
3月25日,小米集團(1810.HK)一紙配售公告引發市場震動。
小米宣布以“先舊后新”方式配售8億股,募資425億港元,成為港股年內繼比亞迪后又一起大規模配售案。
值得玩味的是,這距離小米上次大規模配股已過去四年有余,彼時募集的240億港元主要投入造車業務。
如今,隨著小米SU7銷量超預期、AI戰略全面鋪開,雷軍再次祭出資本運作大招來屯糧積草。
細究配售機制,雷軍的資本運作手法堪稱精妙。通過“先舊后新”方式,既為公司注入巨額資金,又通過A類股的特殊投票權設計將控制權牢牢握在手中。
但從市場反應來看,折讓6.6%的配售價導致股價3月25日下跌6.32%,報收于53.4港元/股,總市值跌至1.34萬億港元,當天股票交易較為活躍,“天量”成交718億港元。部分投資者擔憂股權稀釋,但據傳機構參與配售認購熱情高漲。
更值得關注的是425億港元的具體去向——公告中“業務擴張”“研發投入”等措辭背后,暗藏著小米沖擊高端市場、發力生態的勃勃野心。
目前,小米既要維持硬件基本盤,又要重金押注汽車、AI等新賽道。財報顯示,2024年小米研發投入達241億元,同比增長25.9%,而汽車業務更是一個需要持續“輸血”的吞金獸。
此次425億港元配售背后,對于小米,堪稱一場關于未來的資本實驗。
對倒注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先舊后新”是港股上市公司快速融資的常見方式,尤其適合控股股東希望維持控制權的同時為公司注入資金的情況。
其核心分為兩步:第一步“先舊”,控股股東,即雷軍控制的Smart Mobile Holdings Limited將其持有的現有股份配售給獨立第三方投資者(如機構或高凈值個人),實現快速融資。
第二步“后新”,公司再向該股東發行同等數量的新股,使其持股比例恢復至原有水平。
從小米本次配售的核心條款來看,配售規模8億股,占已發行股本的3.2%,價格53.25港元/股,較5日均價折讓6.3%,較公告前一日收盤價折讓6.6%。
“這處于市場合理區間,港股配售通常折讓5%-10%。有一定的折讓幅度,既能吸引機構投資者參與,又避免因過度折讓引發市場對控股股東信心的質疑。”某券商資深保代對記者表示。
與此同時,為確保股權分散化,避免單一買家對股價形成壓制,承配人至少包含6名獨立機構或專業投資者。
多位受訪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港股上市公司選擇“先舊后新”有三大優勢,一是效率高,能避免新股發行漫長的審批流程,迅速鎖定資金;二是保證控制權穩定,比如雷軍此次通過認購新股維持投票權仍在64%以上;三是對市場沖擊小,相比直接增發,對二級市場股價壓力更可控。
本次配售前,雷軍持有小米集團約60.54億股,持有投票權比例64.9%。在配售后(認購前),其持股總數減少8億股,投票權比例降至63.7%。而當認購完成后,雷軍持股總數恢復至60.54億股,投票權回升至占總股本的64.1%。
從表面來看,因總股本擴大導致雷軍持股比例從24.1%降至23.4%,但因A類股份(每股10票)的存在,其投票權僅微降0.8個百分點,仍保持絕對控制。
通過“左手倒右手”的操作,雷軍未實際減持,反而迅速為公司注入資金,可謂一舉兩得。
波動陣痛
從小米自身財務狀況來看,配售確能改善其財務狀況。近年來,小米汽車新業務投入巨大,已拖累其償債能力。
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小米的流動比率為1.28、速動比率是0.93,均為201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一般來說,這兩個指標越高說明短期償債能力越強。
不過,大規模的融資行為猶如雙刃劍,在帶來資金支持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市場憂慮。
記者注意到,這并非小米首次實施配股。2020年12月,小米首次配股,當時以每股23.7港元配售10億股,籌資約31億美元(約240億港元),配售價較前一日收盤價折讓9.4%。
消息公布后,市場反應劇烈,小米股價當日下跌7.1%。但在隨后三個月內,股價反彈超過30%。
出現反彈主要受益于三方面,一是小米手機份額提升: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全球出貨量首次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二是AIoT增長:智能電視、手環等產品線持續放量。三是造車預期:2021年3月,小米官宣造車,刺激市場想象空間。
時隔四年多,小米再次進行大規模配股融資,歷史似乎在某種程度上重演。
首先是股價回調,受配售消息影響,3月25日,小米股價下跌超過6%。
從投資者在多個社交平臺的反饋來看,部分投資者依舊擔心大量新股的發行會攤薄每股收益。
本次配售完成后,小米總股本從251.16億股增至259.16億股,原股東持股比例被稀釋約3.1%。也就是說,原持有1%股份的股東,稀釋后持股占總股本比例降至約0.97%。
其次,機構投資者對于小米本次配股的態度亦有相似之處。
2020年小米配股時,高瓴資本、貝萊德等機構參與認購,推動市場信心回升。
而此次小米配售過程中,有市場消息稱,投資者表達出的興趣是小米配售規模的數倍,且該交易引發了純多頭投資者和主權財富基金的濃厚興趣。記者就此向小米方面求證,后者對此未予置評。
巨資投向
根據小米公告,此次配股預計籌資425億港元,資金將用于業務拓展、技術研發及市場擴張。
進一步來看,其資金用途或指向三大核心領域:智能電動汽車、高端手機及AIoT生態。
2024年是小米“人車家全生態”戰略正式啟動的一年。2024年,小米實現營收3659億元,同比增長35%;經調整凈利潤達272億元,同比增長41.3%。
其中,汽車業務方面,小米SU7自2024年3月上市后銷量超預期,截至去年年末共交付了136854輛小米SU7系列汽車。但汽車行業具有重資產、長周期特性,仍需持續投入。
3月19日,有市場消息稱,小米將擴大在建的二期工廠至約105公頃,以應對持續增長的訂單需求。
除了汽車業務,小米的其他硬件產品也持續發力高端、加碼AI。
2024年,小米研發投入高達241億元,同比增長25.9%。小米合伙人、集團總裁盧偉冰曾表示,2021年至2025年,小米預計五年研發投入預計超1000億元。其中,2025年,小米研發投入將超300億元,將有四分之一的資金投入AI相關研發。
“我們現在非常重要的任務是,把AI技術在小米各個終端產品上去做落地。”盧偉冰說。
以AI技術賦能“人車家全生態”,小米的目標是深度撬動汽車、手機和大家電三大萬億級市場。
在年報業績溝通會上,談及未來的發展戰略和?標,盧偉冰指出,小米將持續加?科技創新?度,打造?期科技護城河。他還提到,小米將推進全品類和全球化的?端化,并在海外建?新零售,通過全球基建實現模式輸出,以實現?期持續?質量增?。
整體來看,小米此次配售絕非簡單的“圈錢”行為,而是雷軍為突破增長瓶頸下的重注。其成功與否,取決于兩個關鍵問題:425億港元能否在幾大核心業務線砸出技術壁壘?資本市場是否愿意繼續為小米的“生態故事”買單?
答案或許在未來3—5年揭曉,但毫無疑問,小米已走上一條“不回頭”的轉型之路。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 者:雷晨
為偉大思想而生!
AI+時代,互聯網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讀自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