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知原創作者丨思原編輯丨九黎
在科技行業的宏大敘事里,每一次巨頭的戰略轉向都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層層漣漪,引發廣泛的關注與熱議。
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現場,vivo官宣成立“vivo機器人Lab”, 聚焦孵化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同時主攻消費級市場,研發個人和家庭場景的機器人產品。這一舉動無疑成為業內外的焦點事件。
近幾年手機廠商“跨界”并非異事,只是在新能源浪潮之中,多數企業將目光投向了電動車賽道,從車機系統到賦能車企,甚至是整車制造,都能看到手機廠商的影子。vivo這一決策,顯得獨樹一幟。
從技術實力來看,vivo 在電子科技領域積累的深厚底蘊,如芯片研發、影像技術以及AI算法等,足以支撐其在汽車制造領域分一杯羹。
然而,vivo并未盲目跟風這一熱門且已經內卷的賽道,而是毅然選擇了同樣充滿挑戰但戰略更聚焦的機器人領域。這一決策背后,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戰略考量?是一時的沖動,還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的長遠布局?vivo的“底氣”在哪?
不盲目跟風,聚焦擅長領域有所為
“汽車廠商造手機屬于吃飽了沒事干,手機廠商跨界汽車領域是降維打擊。”這句在互聯網圈廣為流傳的話揭示了手機廠商的現狀。
不少手機廠商憑借在UI、交互和軟件工程上的深厚積累,以及龐大的出貨量,在汽車領域實現了技術和市場的無縫對接。
盡管手機廠商跨界造車看似水到渠成,但vivo始終對這一內卷的賽道保持謹慎,這并非不能也,而是不為也。
vivo認為,只有搞清楚目標用戶是誰,目標用戶的各種場景,包括使用場景、購買場景、生活場景到底怎么樣,才能確定vivo的各個產品線以及各個賽道。因此,vivo在研發、創新和產品工程學、技術應用,都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用戶導向型創新”的戰略布局和方法論。
重視可持續投入和商業閉環的“長賽道技術”是抵御市場波動、實現可持續增長的關鍵策略,需要拒絕短期技術誘惑,這樣做也能夠避免資源分散與方向迷失。
vivo深知這個道理,多年來始終深耕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推出許多用戶所需的產品和技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藍科技”的多點開花。
目前,藍科技有五個:通過藍晶芯片技術棧、藍海續航系統、藍心智能、藍河操作系統、藍圖影像來承接這些賽道的前沿創新。其中,藍晶芯片技術棧,布局芯片研發;藍圖影像、藍河操作系統、藍海續航是目前消費者對智終端性能最為關注的三個要點;藍心智能,毋庸置疑是未來AI Agent手機智能生命體的研發方向。
藍科技的扎實積淀,賦予了vivo越來越強的競爭力,并且逐漸將技術優勢覆蓋到其他領域。
不過對于vivo來說,進入一個產業或者一個新的賽道,不會看是不是風口,也不會單純的看市場規模,而是去看與是否與其核心能力匹配,以及能不能進去給用戶創造價值。對于vivo的基因而言,相比于汽車行業,機器人是更好的選擇。
當前,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分別代表著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頂尖創新成果,但兩者還是相對獨立,尚未實現深度協同與無縫融合。而手機行業有龐大的用戶基數、前沿的技術生態及多元化的應用場景,長久以來也是在做把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連接起來的事,所以應當有企業站出來推動這一融合。
vivo長期深耕移動終端領域,在端側AI技術、操作系統、影像等關鍵領域,進行了高密度的人才、資金、資源的投入,以藍心大模型為代表的產物,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多個領域展現出了強大的能力,為vivo的產品注入智能化“靈魂”的同時,更是其技術實力的有力證明。
從技術儲備和場景拓展的維度審視,vivo的聚焦戰略本質上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智慧,以“家庭機器人”為切口,也無需重復造輪子,便能為用戶、為行業帶來更多美好。
從造機到造“人”,一次技術和場景的延伸
客觀來看,vivo進入機器人領域,其技術復用和場景延伸的邏輯十分清晰。
首先是vivo在端側AI技術的優勢,與機器人領域對智能化的嚴苛要求高度契合。例如家庭機器人在執行任務時,需要具備快速準確的決策能力,能夠理解人類的語言指令,并對周圍環境做出及時的反應。vivo的端側AI技術,恰好能夠賦予機器人這樣的 “智慧”,使其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靈活應對各種挑戰。
vivo也表示,機器人實驗室重要子任務之一就是AI領域對AI Agent能力的訓練,這是未來機器人的大腦。
事實上,目前手機上做AI還是存在一些限制,因為算力、SoC架構等問題,很多想法還很難落地,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發揮AI更大的價值。而做機器人產品則沒有這個限制,更大空間設計便意味著可以用算力更強的硬件,甚至加風扇加外設,去跑更大的AI模型。甚至說,如果未來機器人的AI體驗更好,那么也可以針對性的反哺手機平臺。
同時,vivo在移動影像領域長期深耕,構建了一套引以為傲的視覺感知系統,這套系統未來也會構成機器人實現智能化的核心技術基礎,成為其布局家庭機器人的重要砝碼。
其中vivo自研的VCS仿生光譜技術、微云臺防抖、超大底傳感器等領先光學硬件,能夠讓機器人 “看清” 周圍環境的細節;以自研影像芯片為基礎,結合夜景降噪、運動防抖(EIS)、HDR技術,能夠實現復雜環境下視覺信息的高效穩定處理;再融合圖像識別算法與多模態大模型,讓機器人不僅“看得清”,更能“聽得懂”、“看得懂”。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去年年底,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胡柏山就公開表示,vivo將加大在MR(混合現實頭顯)和機器人領域的科技投入。據他透露,vivo已組建起專業的MR團隊,并計劃在2025年9至10月推出原型機。
機器人未來與物理世界的交互一定需要大量的空間深度信息,為讓機器人具備精準的定位、導航和避障能力,以及擁有仿人眼的立體感知與空間交互水平,vivo依托3D視覺、SLAM空間計算技術,將MR空間感知方面的深厚積累逐步向家庭機器人領域拓展。
一雙能識別信息的“眼睛”、一個能處理信息的“大腦”,再配上“身體”,就形成了一個機器人的雛形,至于這個機器人是雙足、四足還是輪足甚至履帶,這是由用戶場景、用戶需求去決定的。不過可以想象的是,一個既能干好活,還能很懂你的機器人,會應用在家庭服務、養老、醫療健康、教育等多個領域。
不過胡柏山也坦誠地指出,人們理想中的機器人可能需要長達10年甚至15年的時間才能成為現實。因此,vivo也表示將堅持聚焦消費級市場,個人和家庭場景的機器人產品,通過“漸進突圍、沿途下蛋”的路徑,讓技術走出實驗室,走進用戶的真實生活,回歸場景,解決痛點,迭代產品。
當然,vivo在機器人領域的布局,也與其在手機市場奉行的理念一致,在關鍵技術上堅持與產業鏈伙伴聯合研發,不做產業鏈上的霸主,希望通過技術共享,建立起一個良好的生態合作關系,為整個機器人行業的創新和升級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以用戶為中心,踐行技術改善美好生活
縱觀整個手機行業,科技創新的類型多種多樣,有在核心硬件上的創新,有基于應用層面的創新,也有跟隨式的創新,更有急功近利的創新。然而vivo多年來始終堅持的一個經營理念——用戶導向型創新。這或許是這家成立30年的公司最簡單的思考,但是在當下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中,它可能是最有效的。
但我們也必須清醒的意識到,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僅靠哲學、方法論和文化就可以打贏現代科技競爭,科技消費電子公司必須具備過人的硬核實力。這或許也是vivo緊密圍繞用戶需求,押重注到具有復利性技術的原因之一。
在博鰲亞洲論壇的聚光燈下,vivo機器人Lab的亮相,是vivo三十年科技探索的又一次升華——它不再局限于手機屏幕內的方寸之地,而是基于自身優勢、用戶需求和產業發展,回歸實際場景,將觸角延伸至物理世界的每個角落。
在我們看來,相較于那些還在實驗室中的“高大上”產品,vivo更在乎的是如何讓技術為用戶的生活、為這個世界帶來有意義的改變。
從工業革命的蒸汽機轟鳴到人工智能的算法迭代,人類文明的每一次技術躍遷都如同時空經緯的重新編織。但真正的歷史刻度,從不在于實驗室里儀器運轉的頻率,而在于這些創新漣漪如何蕩漾進每個普通人的日常。
vivo在機器人領域的探索,正是對這種價值轉向的深刻踐行。它不追求技術的炫技,也不追求無用的內卷,更沒有沉迷于資本游戲的狂歡,而是以“用戶價值”為錨點,專注于如何用技術解決用戶的真實需求。
隨著vivo機器人Lab的研發不斷深入,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一個新時代的開端——一個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時代,一個技術創新回歸人文關懷的時代。而vivo的探索,為這個時代寫下了最生動的注腳:真正的科技,永遠是溫暖的、包容的、面向未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