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第2輯)
朱健剛 主編
呂宗恕 副主編
趙杰翔 執行主編
2024年12月出版
ISBN 978-7-5228-4820-4
(點擊封面跳轉至購書頁面)
內容簡介
《公益》集刊以社會研究方法為導向,旨在開拓中國公益慈善研究創新方向,關注公益慈善理論與實踐中的典型問題,探索公益行動實踐中的學術洞見,沉淀現代公益慈善轉型中的經典案例與實踐樣本,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希望通過促進學術界與實務界跨界聯動、多元對話,打造國內第一部公益慈善領域以行動研究為導向的學術集刊。
集刊為半年刊,定于每年6月和12月出版。每一輯都將圍繞著特定核心主題進行探究,展現公益慈善相關的理論、案例與實踐研究。除一般的學術論文之外,也歡迎研究與爭鳴的短稿、翻譯與推介的譯文與書評,以及學術研究的調查報告等。目前設有學術專題、行動民族志、田野調查報告、生命史、筆談、書評、譯介、公益影像等欄目。
目錄
學術專題:社區慈善
中國社區慈善研究的發展態勢與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 劉阮卿 吳秋怡/1
服務匹配、激勵相容和業態共生:社區慈善運行機制研究 江亞洲 趙雙雙/20
信任構建與捐贈動員:鄉鎮社區公益基金的籌款策略研究 周小帆 潘權驍/38
社區慈善與社區社會組織雙輪驅動社區治理的模式研究 吳中盛 戴一鳴/60
社會工作何以助推慈善幫扶與政府救助銜接?——基于YH社工機構農村社區救助項目的案例研究 楊永嬌 隋勝杰 楊雨馨/87
“互嵌”與社會組織商業化:基于企社合作的案例分析 袁方杰/111
行動民族志
社區文化資產建設與鄉村共同體重塑:對W省三丘村的行動研究 羅雨笛 陳海賓 王瀚/136
農村獨居老人復原力培育的社會工作實踐研究 羅麗媛 林彩玲 鐘群英 郭思敏 郭淑燕 馮煥娣/162
口述史
社會工作如何運用口述史方法賦權弱勢邊緣群體?——基于粵北H鎮水上居民服務案例的行動研究 廖其能 陳 靜/189
田野/調查報告
社區基金“先有再說”到“何以有效”:基于廣州市N街道20支社區基金實踐探析 成群鵬/210
家族慈善與社區振興:對美國“鐵銹帶”城市的田野觀察 尚文鵬/234
義利何以相濟?——社會企業融合雙重目標的多案例比較研究 魏培曄/255
慈善歷史與文化
演藝為善:“演戲助益”的歷史個案呈現 岳鵬星/280
筆 談
社區慈善:從KPI到以信任為基礎 王筱昀/294
書 評
釋放社會創新想象力——《發展型社會工作:貧困治理視角》書評 陳安娜/313
譯 介
踐行“投身人類學” 翁雪瑞(Sherry B. Ortner) 劉曉茜(譯)/324
公益影像
以鄉村之“眼”觀公益影像 呂 賓 晏舒曼/345
影像與背后的故事/355
投稿指南
《公益》編委會/363
Contents of Some Columns/368
后記 廣州悅爾公益基金會/382
內容摘要
卷首語
隨著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首次將“社區慈善”納入法條,并伴隨政府出臺的一系列鼓勵政策,我們有理由相信,2025年或許將被視為“社區慈善年”。社區慈善也將成為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新方向,社區慈善的重點在于貼近民生、精準施助,從而更好地服務普通人,提升社區福祉。
在過去的十五年間,中國慈善事業的市場化快速發展,為公益領域帶來了新活力。然而,市場化也凸顯了公益倫理與商業邏輯之間的張力。一方面,市場化促進了慈善的職業化和創新,吸引了職業人士和企業家的參與,使慈善成為資本投資的新領域;另一方面,市場化的侵略性也逐漸模糊慈善的倫理價值導向,甚至讓“慈善”成為部分人無底線謀取私利的工具。公益組織需要回歸初心,關注困境中的群體,以內在的關愛為核心,而非單純追求市場化帶來的收益。社區慈善作為一種慈善模式,在這一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社區慈善不僅是地理上的擴展,還是一種基于社區需求,以小規模、靈活的公益形式回應需求的慈善模式。它強調居民自發參與,注重志愿精神,而非單純追求效率。社區慈善的主要特點在于,由居民根據日常需求組織小型公益活動,幫助社區困難人群或完善社區設施。這種公益形式包括社區基金、社區咖啡館、社區教育和社區農夫市集等。除了捐助服務設施,這些公益實踐更希冀通過多種多樣的志愿行動,來建立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
與市場化的公益模式相比,社區慈善強調公民的參與權和責任感。因此,社區慈善往往不依賴于注冊登記,甚至不需要專業的組織結構。盡管規模不大,社區慈善依然強調人心的正能量以及民間文化的傳承,并積極促進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通過多樣化的公益項目,社區有可能培養出大量積極公民。正如社會學家普特南(Robert Putnam)所說,社區公益的成功可以促進一個成熟而理性的社會的發展。
時間是社區慈善的重要變量,社區慈善需要長遠的深耕。過去的經驗顯示,許多社區發展項目因為短期化而未能留下持久的影響力。社區慈善不應將社區僅視為項目執行地,而要通過培力(powerment)和自我培力(self-powerment)的方式,支持社區本地居民和組織實現自治,進而推動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公益組織、社工機構和社區基金會等組織都應融入社區,培養本地公益骨干,使社區在項目完成后依舊具備自主發展能力。尤其是社區基金會,可以通過資助當地公益組織,充當政府與市場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從而推動社區持續、穩定的發展。
社區慈善的發展不僅要提升居民生活質量,也要助力社會的善治。在社區善治的形成過程中,地方政府、市場、居民和公益組織的協力尤為關鍵。政府的基本保障是社區發展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推動社區自我管理,實現社區治理的平衡。企業在介入社區時,應遵循社區自治的契約,而不是進行商業操控。社區居民則是自治的關鍵主體,他們通過自我管理和集體討論來推動社區公共事務的解決,確保社區不僅是生活空間,更是體現生活價值的公共領域。在這一過程中,公益組織和社區基金會共同努力,逐步構建起良性的社區公益生態。
做社區就是做“人的工作”,營造社區、作育新民是社區慈善的終極目標。為此,公益人需要長期深耕,借鑒傳統文化與現代經驗,不斷探索完善理論框架和實踐標準。同時,我們呼吁學者們持續關注社區慈善的實踐和理論研究,為社區慈善發展提供指導。
本輯學術專題為“社區慈善”,學術專題欄目下共收錄了6篇來自不同高校青年學者的文章:吳中盛和戴一鳴的《社區慈善與社區社會組織雙輪驅動社區治理的模式研究》和袁方杰的《“互嵌”與社會組織商業化:基于企社合作的案例分析》均關注了社區社會組織這一重要主體;江亞洲和趙雙雙在《服務匹配、激勵相容和業態共生:社區慈善運行機制研究》一文中探究了杭州市的社區慈善發展案例;周小帆、潘權驍的《信任構建與捐贈動員:鄉鎮社區公益基金的籌款策略研究》以及楊永嬌等人的《社會工作何以助推慈善幫扶與政府救助銜接?——基于YH社工機構農村社區救助項目的案例研究》則聚焦于鄉鎮地區的社區慈善發展;劉阮卿和吳秋怡在《中國社區慈善研究的發展態勢與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一文中,運用文本挖掘和知識圖譜技術,對中國社區慈善的研究現狀進行了全面展示。這些文章多主體、多角度地探討了社區慈善的運作機制與發展趨勢,為社區慈善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理支持和實證參考。除此之外,在“田野/調查報告”“行動民族志”“公益影像”等欄目,我們都可以看到行動者和研究者通過引入復原力、資產建設等理論,運用口述史、公益影像等多樣化的方式促進城鄉社區的發展。
總之,本輯我們匯聚了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社區行動者與研究者,圍繞中外古今的社區慈善案例展開深入探討,展現了社區慈善的多樣性與豐富內涵,揭示了社區慈善在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融合和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讓我們共同努力,讓社區慈善的光芒照亮每個角落,溫暖每一顆心。
朱健剛
2024年12月
集刊 | 《魁閣學刊(2024年第2輯/總第11輯)》
集刊 | 《關中農村研究(第七輯)》
策劃:dmz
編輯:dmz
審核:myx
封面:Photo by Jhnndy on Pexel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