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荀子·宥坐》中有這樣一段話:“少則傾,中則正,滿則覆?!?/p>
是孔子在魯桓公廟中見到一種懸掛的傾斜容器,名為“欹器”,于是開始進行觀察,就發現當“欹器”未裝水時,容器側傾不穩,注入一半水時,容器直立平衡,等到裝滿水后,容器反而翻倒。
這其實是孔子想借此告誡弟子:萬事須守“中庸”,過猶不及。是啊,凡事不求完美,只求八分剛剛好。
正如在《周易·復卦·象辭》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翻譯過來就是事盛則衰,物極必反。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當它到達頂點之后就會出現下降的過程,因為相當于另一個起點。
當然,并不是說我們不能夠追求完美,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到十分當然是最好的,只是很多事情都在告訴我們,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
不管是做事情,還是和人的相處,想要做到十全十美都是很難的。畢竟,再好的事情也會有人不喜歡。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沒有辦法做到完美的。就好像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那就是吃的太飽。
這個時候你的感覺是什么樣的,更多的時候應該是這樣的,沒有對吃飽飯的滿足,只有吃太多的難受。
相反,如果我們只是吃個八分飽,這個時候自己既不會感到難受,也能夠吃出美食的滋味。這就就是我們常說吃飯要吃八分飽。
是啊,很多事情不都是如此嗎?什么適當都追求最好,攤子攤的太大,擴展的速度過快,最后的結果只能讓自己崩潰。
正如看過一篇勸世歌謠里面這樣寫:“
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
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
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
仔細一想,不就是這樣嗎?如果我們不懂得知足常樂,不懂得中庸之道,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最后自己就會因此陷入到糟糕的境遇。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有欲望,有欲望是人之常情。只不過我們要明白它也是需要適度的。就好像是水墨畫的留白一樣。
人生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這也就是我們說的“八分飽哲學”。
確實,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一直在告訴我們這一點,就好像我們第一次用高壓鍋燉排骨,這個時候我們如果一直燉,最后就會發現排骨都燉爛了。
但我們只要掌握好時間,等到它一開就斷開電源,然后在壓一會,等我們打開后會發現剛剛好。是啊,很多事情并不是做到極致才算好。
有些事情做的太極致反而會讓事情變得糟糕。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就好像我們想要一蹴而就,最后得到的結果往往不會如意。
所以,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要明白,不要過度、八分剛好。確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管是對于家人、同事、鄰里,甚至是陌生人,都有可能會引發摩擦。
在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明白待人要留有余地,事情不能夠辦的過火。就好像有句話說得好:樂不可極,因為樂極生悲;欲不可縱,因為縱欲成災。
是啊,不管是事,還是和任何人相處,我們都應該要明白十分太難,八分剛剛好。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文|明浮生
圖|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