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鐘撥回三周前那個深夜,長江集團突然拋出的交易公告。
更致命的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早已磨刀霍霍,計劃對中國貨輪征收單次150萬美元的"過路費",這相當于給每艘經過的中國貨輪掛上"買路錢"的價簽。
若交易達成,中國每年將多付300億美元物流成本,戰時更可能面臨"斷港"危機,這種赤裸裸的"經濟絞殺"讓港澳辦罕見轉發《大公報》檄文,五問李嘉誠"是否考慮民族利益"。
資本市場的反應比官方更快更狠。
長和系股票連續11個交易日暴跌,323.6億港元市值灰飛煙滅,創下2015年撤資歐洲以來最慘烈跌幅。
香港茶餐廳里,阿伯們端著凍檸茶痛心疾首:"李超人這次真是觸了眾怒!"
95后創業者甚至在TikTok發起#新商業文明#運動,用短視頻對比霍英東抗美援朝時期冒死運送物資的壯舉,質問"商人無祖國"的邏輯。
但商業世界的吊詭之處正在于,所有看似非理性的瘋狂都有其冰冷邏輯。
翻開長和2024年財報,港口業務41%的凈利潤率確實誘人,但特朗普政府威脅收回運河運營權的陰影始終高懸。
貝萊德開出的13倍估值雖被批"地緣政治折扣",卻比長和自家股價高出30%溢價。
對于深諳"不賺最后一個銅板"之道的李嘉誠來說,這或許真是"高位套現"的絕佳時機,如果忽略那些戰略價值的話。
轉折發生在3月23日北京釣魚臺的清晨。
當李澤楷西裝革履步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鎂光燈立刻鎖定了這位向來與長和系保持距離的二公子。
盡管官方議程里只字未提港口交易,但知情人士透露,中遠海運董事長朱濤在閉門會議中直言"對一帶一路沿線港口興趣濃厚"。
這種隔空喊話猶如圍棋中的"試應手",既給李家留足體面退路,又暗藏國資接盤的殺招。
要知道中遠海運2024年凈利潤僅58億元,但背靠國開行千億授信額度,真要打起收購戰未必落于下風。
更微妙的博弈發生在法律層面。
香港特首李家超那句"任何交易須合法合規"絕非空話,若查出交易涉及《國安法》第33條"勾結外國勢力",港府有權凍結資產。
而歐盟反壟斷機構對貝萊德在地中海航線壟斷的質疑,巴拿馬政府迫于中方壓力重新評估運營權條款,都在給這場交易套上層層枷鎖。
就連美國內部也不平靜,部分議員指責貝萊德搞"港口壟斷",要求通過12個司法管轄區審查,這種"自己人拆臺"的戲碼,活脫脫上演著美式民主的黑色幽默。
站在時代分水嶺回望,這場228億美元的交易早已超越商業范疇。
當李澤楷在北京與央企大佬推杯換盞時,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的中國貨輪正排隊等待美方"特檢",北極航道的破冰船已悄然開辟新貿易路線。
霍英東家族旗下的航運公司股價逆勢暴漲,用真金白銀投票詮釋著"國運即商機"的古老智慧。
而李嘉誠辦公室墻上左宗棠"發上等愿"的墨寶,在三月陰雨里顯得格外刺眼,這位祖上受晚清名將庇護的潮汕商人,此刻正站在家國情懷與資本逐利的十字路口。
倒計時第9天,中遠海運突然宣布啟動南美港口收購計劃,被外界視為"圍魏救趙"的資本戰術。
交易天平開始微妙傾斜:若將43個港口拆分為"巴拿馬歸美方,其余歸中方",既能保全李家顏面,又可守住戰略要沖。
但特朗普那句"不會把港口交給中國"的狂言,又把這種設想逼進死胡同。
此刻的李嘉誠像極了高空走鋼絲的雜技演員,稍有不慎就會跌入萬丈深淵,要么被愛國輿情吞噬,要么遭資本反噬。
當北京論壇落幕時,李澤楷的航班劃過香江夜空。
這個向來特立獨行的"小超人"或許正在盤算:父親當年從塑膠花廠起家,靠的就是在政商夾縫中精準卡位。
如今面對世紀變局,是繼續做"無國界商人"追逐228億美金,還是學華為斷臂求生保住民族大義?答案或許就藏在霍英東紀念館的展柜里,那艘冒著炮火為志愿軍運送藥品的舊貨輪,至今仍在訴說"沒有國哪有家"的樸素真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