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當我們研究紙幣收藏歷史時,領悟到一些驚人的啟示!有些甚至會顛覆我們原有認知。
從宋朝交子開始,紙幣來到了這個世界,目前出土的文物當中還沒有發現交子紙鈔,元朝發行的中統元寶交鈔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實物!明代發行的大明寶鈔出土一些,大部分在博物館。清代吸取了前朝教訓,堅持不發紙幣,用銅幣和白銀作為貨幣,但是到了金田起義之后,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籌集軍費,不得不發行紙鈔。統治階級發行紙鈔的初衷是為了便于掌控國家經濟,然而一旦陷入財政危機的時候,往往會超發紙幣,最終導致紙幣泛濫而大幅貶值。民國時期,雖然步入了現代金融時代,依舊避免不了法幣和金圓券超發泛濫現象,以至于人們把紙鈔都當做引火之物了。紙鈔作為統治階級實現自己意志的工具,大部分時間是方便交易,但是一到了危機存亡之時,便成了盤剝社會財富的劊子手!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了,先后發行了一、二、三、四、五版紙鈔,盡管經濟幾經磨難,但是都堅守了不濫發的底線,為紙鈔信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版鈔退市是1955年5月10日,二版鈔退市是1964年5月15日,直到2000年7月1日三版鈔正式退出流通領域之后,紙鈔的收藏和投資終于興起。這些歷史縮影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啟示一:為什么古代的紙幣一直沒有興起收藏呢?因為紙幣一直在使用,沒有保值增值的作用,自然激發不了收藏熱情。就像今天正在流通的紙幣,收藏它的人數也比較少,只有那些特殊號碼和發行量稀少的分幣,才會有人收藏。古代的紙幣大概沒有阿拉伯數字,想玩號碼也不太可能啊!由于一直沒有收藏,所以前朝的紙幣也都消失了,無法像古籍字畫那樣流傳下來。綜上古代之所以沒有興起紙幣收藏,就是因為紙幣數量泛濫成災。
啟示二:為什么古代紙幣退市時候沒有興起收藏呢?古代的紙幣退市之時往往伴隨著紙幣超發,泛濫成災。收藏講究的是物稀為貴,誰會收藏一個泛濫成災的紙幣呢?反觀三版幣退市的時候沒有超發,遂引起人們收藏興趣,在求全心理驅使下,一二版幣也成了競相購買的藏品,更古老的紙幣都成了投資收藏的對象(屬于國家文物的古代紙幣除外)。
啟示三:為什么曾經泛濫成災的紙幣,現在竟然成了收藏界的珍品呢?因為紙幣不好保存,完好品相的數量非常稀少,物稀為貴。可見紙制品的不易保存,成了紙幣收藏價值的保障。
通過以上三個啟示,讓我想起一些觀點,有的人說:郵票的使用一旦退出歷史舞臺,其收藏與投資也會落幕。通過對紙幣收藏歷史的研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三版幣的退市,讓其投資進入了高潮,真有一天郵票不再發行,郵票收藏投資和紙幣一樣,不僅不會消失,還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收藏熱呢!只有那些發行數量超大,沒有消耗的郵票除外,這一點一定要說清楚!
還有人說郵票就是紙,沒有什么收藏價值。通過對紙幣收藏歷史的研究我們認為:紙制品不僅不會阻礙,反而會促進收藏熱。因為紙制品損耗大,存世量少。例如:當年金圓券發行量那么大,人們用麻袋裝錢購物,現在呢?保存完好的哪一個不是收藏珍品。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它是紙制品,大都被人為損壞了,全品存世量太少了。
還有人說郵鈔是工業制品,可以批量生產,不會有什么收藏投資價值。然而我們研究發現,古代的紙幣確實是超量發行,但是這些曾經泛濫的紙幣現在都成了文物,可見這種斷言是經不起歷史檢驗的,也就是說收藏價值大小和工業制品無關。
綜上,紙幣收藏歷史的研究對于今天的郵幣收藏的未來發展,具有很強的啟示作用。收藏投資是一種文化現象,既然是文化現象,就要有自己的研究與分析,千萬別人云亦云,要不然收藏自信從哪里來!
來源:畢氏郵品
免責聲明:本文章源于互聯網公開信息,不代表本平臺最終觀點
注:以上為中國郵政集郵網廳入口,本號僅提供資訊及直達入
↓↓↓ 辨 偽 研 究 必 讀 ↓↓↓
欣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