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尼最新推出的真人版《白雪公主》從宣布之日起便籠罩在爭議的風暴中。從主演瑞秋·齊格勒(Rachel Zegler)對原版的批評,到視頻被同時指責為“過于覺醒”和“不夠覺醒”,再到蓋兒加朵(Gal Gadot)的選角爭議,這部改編自1937年經典動畫的電影似乎注定要面對失敗。
本片將于3月21日在美國上映,從現在已有的影評來看,評論者普遍認為,這部馬克偉柏(Marc Webb)執導的作品不僅未能為經典故事注入新活力,反而成為了當代文化戰爭的完美縮影。
盡管導演嘗試將白雪公主形象現代化,讓她成為一位獨立自主的女性,但電影卻陷入風格不一、設計粗糙和故事混亂的困境。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言,新版《白雪公主》內在美比外在美重要的寓意,在自身同時缺乏這兩種美的情況下顯得格外諷刺。
影評人幾乎一致認為,《白雪公主》真人版淪為“疲憊的IP開發”失敗案例,其五大致命缺陷讓這部備受期待的經典改編成為徹底的“平庸遺憾”。影評人指出,電影最大問題在于風格的嚴重分裂,既嘗試成為顛覆性的政治寓言,又想忠實重現1937年動畫,結果兩者皆未做好;其次是粗糙的設計,特別是被形容為“怪異”的CGI小矮人效果和“像主題樂園道具”的場景;第三是故事改編缺乏連貫性,原著修改執行不佳;第四是演員表現參差不齊,盡管齊格勒被認為是適合的白雪公主人選,但蓋兒加朵飾演的邪惡皇后表現平平;最后是電影定位尷尬,試圖討好所有觀眾卻“幾乎無法滿足任何人”,最終成為一部既非災難性失敗,也非成功之作的中庸產物。
現在,來看看這些評論是如何述說:
《SCREENRANT》影評Rachel Labonte:
《白雪公主》在上映前就飽受爭議,但實際上它只是又一部改編經典故事的真人版電影,既不值得事先批評,卻也存在典型的真人翻拍問題。電影保留了原著大部分情節,但也做了現代化調整,如將白雪公主塑造成更注重領導力而非等待王子的角色。
主角瑞秋齊格勒展現了出色的演技和歌唱實力,成為電影最大亮點。然而,視頻存在諸多缺陷:CGI制作的小矮人效果欠佳,場景也顯得人工和虛假;蓋兒加朵飾演的邪惡皇后角色缺乏足夠深度;故事結尾平淡且過于感傷。總體而言,《白雪公主》并非徹底失敗,但也缺乏足夠的特色來吸引已經對迪斯尼CGI重制作品疲倦的觀眾。
《BBC》影評Nicholas Barber:
《白雪公主》雖然“并非一場災難性失敗”,但卻是一部“令人費解的大雜燴”。本片遭受前所未有的敵意,部分原因是1937年原版作為迪斯尼首部動畫長片的經典地位,以及從政治光譜兩端受到的批評。
這部電影存在分裂的身份危機,像是同時制作了兩部不同風格的電影。一半是顛覆性的政治寓言,包含社會主義色彩和進步思想,另一半則是對1937年動畫的忠實但機械性重現。CGI小矮人呈現“怪異”,是導演最大的失誤。除此之外,缺點還有劇情雜亂、基調混亂、節奏失調等等,電影在兩種美學和兩個時代間擺蕩,無法建立動力。盡管如此,此片仍有獨特之處,但可能更適合政治和電影學生觀賞,而非期待迪斯尼魔法的兒童。
《Kidspot》影評Cassidy Pearce:
這部《白雪公主》不值得制作。本片自宣布以來就充滿爭議,從瑞秋齊格勒對原版的批評,到被同時指責為“過于覺醒”和“不夠覺醒”,再到蓋兒加朵的選角問題。
電影雖然試圖將白雪公主塑造成獨立女性,但實際上仍需依賴男性角色;故事改變了白雪公主名字的由來及愛情線,但執行效果不佳。不過,齊格勒確實是完美的白雪公主人選,但很遺憾她并沒有拿到充足的演唱機會;加朵飾演的邪惡皇后表現平平,臺詞與歌舞都未達到應有水準。而動畫風格還前后不一致,小矮人形象令人不安,場景設計像主題樂園道具。與其制作這樣一部失敗的改編,不如完全忠于原作或干脆創造全新故事。
《Rolling Stone》影評David Fear:
新版《白雪公主》是當代文化戰爭的時代膠囊,電影本身遠不如其引發的爭議值得關注。圍繞在這部電影的種種爭議包括:種族主義對選角的攻擊、明星不當言論、忠實粉絲的抱怨、有關小人族刻板印象的質疑,以及主演和反派演員在以色列-巴勒斯坦議題上的立場引發的不滿。
這部作品缺乏生氣,既不是原版的徹底解構,也不是成功的現代詮釋。電影雖然試圖表現出先進立場,但內容卻相當保守、平淡且毫無創意;瑞秋齊格勒的表演幾乎無法留下印象,蓋兒加朵的邪惡皇后角色則游移在詼諧和恐怖之間,最終變得什么都不是;就連場景設計和服裝也缺乏魔幻氛圍。這部《白雪公主》雖然不是最糟糕的真人翻拍,但可能是最平庸的一部,試圖討好所有人卻最終幾乎無法滿足任何人。
《The Guardian》影評Peter Bradshaw:
《白雪公主》真人版只是毫無意義的IP開發產品,一個僅為商業而存在的搖錢樹。電影本身缺乏創意,只是做了一些小心翼翼的修改以避免可能的反彈,同時確保品牌認同不變,特別是服裝設計的部分:邪惡女巫的尖頂黑冠與緊身頭套,以及白雪公主的泡泡袖裝扮。而瑞秋齊格勒和蓋兒加朵都給出了職業生涯中最乏味的表演。
故事做了一些改變:白雪公主的名字現在指的是她出生時的暴風雪而非皮膚;英雄不再是王子而是羅賓漢式的領導者;但電影對小矮人的處理卻相當失敗,使用了動作捕捉動畫人物,又同時引入了七名真人強盜,其中包括侏儒演員。白雪公主改編作品有很多,像是《魔鏡,魔鏡》和《公主與狩獵者》等等,值得贊賞的只有2013年西班牙推出的超現實版本《Blancanieves》。
《Polygon》影評Petrana Radulovic:
《白雪公主》的問題,主要是風格不一致和設計粗糙。作者一開始就嘲諷了一個特別突兀的服裝設計:男主角穿著一件染成森林綠的連帽牛仔外套,與電影的奇幻氛圍完全不協調。
每個角色和情節似乎都來自不同的電影,無法形成統一的整體。蓋兒加朵的邪惡皇后表演過于僵硬,她的服裝既有威嚴的皇冠,又有看起來像玩具的戒指;Andrew Burnap 飾演的Jonathan充滿不合時宜的機智臺詞,像是來自自我意識過剩的百老匯音樂劇;瑞秋齊格勒是唯一一個表現得像在迪斯尼公主電影中的角色,但她的表演力量被廉價的服裝和奇怪的對手演員所削弱。
這部電影從概念上就注定失敗,因為它試圖滿足太多不同的預期而沒有任何清晰的愿景。整體而言,電影缺乏內在美和外在美,這對于一個本應是關于內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的故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失敗。
迪斯尼的真人版《白雪公主》最終成為了一面魔鏡,映照出好萊塢IP開發的困境與當代娛樂產業的分裂狀態。這部電影試圖討好所有人,卻幾乎無法滿足任何一方。齊格勒的真誠表演與加朵的刻板演繹、現代主義的政治寓言與傳統童話的純真氛圍、CGI 小矮人與真人強盜團隊——這些元素的不協調結合顯示了創作者缺乏清晰愿景的事實。
當初華特迪斯尼制作這部動畫時,其革命性的藝術成就與感人的故事講述改變了電影史。而這部真人版《白雪公主》在嘗試翻新經典的同時,卻失去了原作的魔力與純粹。視頻既非災難性失敗,也非創新突破,而是一種平庸的遺憾——一次在IP礦山中的疲憊挖掘,一場被文化戰爭包圍的無謂爭斗。
真人版《白雪公主》之所以被評論家稱為“文化戰爭的縮影”,正是因為它完美體現當代社會在文化價值觀上的深刻分歧。從選角開始,拉丁裔演員齊格勒飾演傳統上白皮膚的白雪公主,即引發關于種族和代表性的激烈爭論;電影同時遭到“過于覺醒”和“不夠覺醒”的兩極化批評;對小矮人形象的處理更引發關于代表性和刻板印象的辯論;甚至主演們在以色列-巴勒斯坦議題上的不同立場也成為爭議焦點。電影試圖在這些文化沖突中取得平衡,卻最終陷入無法協調的身份危機,成為當代文化對立的完美例證,正如影評人所言,這部電影本身遠不如其引發的爭議值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