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國剛剛頒布《稀土管理條例》不到半年時間,俄羅斯突然宣布要和美國聯手開發本土稀土資源,這條消息剛被俄媒爆出,立刻在華爾街和硅谷引發了連鎖反應。
但我們中國握了三十年的稀土王牌,真的會因為這次美俄合作就失效了嗎?接下來一起吃透這場稀土博弈背后的真相!
先說這爆炸性新聞的來龍去脈,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最新披露,莫斯科計劃在頓巴斯地區和西伯利亞啟動兩個超級項目,不僅要和美國聯合開發稀土礦,還要恢復每年200萬噸鋁材對美出口。
這個價值150億美元的合作案,表面上看是要幫美國解決被中國"卡脖子"的難題,但仔細翻看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就會發現,俄羅斯公布的1200萬噸稀土儲量里,有超過60%分布在永久凍土帶,開采成本是內蒙古礦區的3倍以上。
更關鍵的是,俄羅斯現有的稀土加工廠連本國需求都滿足不了,去年還要從中國進口價值2.3億美元的釹鐵硼磁材。
然而就在上個月,中國的包頭稀土研究院剛公布了新一代綠色開采技術,采用原位浸出法讓稀土回收率突破92%,比美國加州的Mountain Pass礦采用的酸浸法整整高出15個百分點。
更讓西方眼紅的是,我們江西贛州的分離提純車間,能把17種稀土元素純度做到小數點后五個9,這種"超純級"產品全球獨此一家。
反觀美國,雖然重啟了封存三十年的加州稀土礦,但他們的氟碳鈰礦分離技術還停留在上世紀水平,生產1噸氧化鐠釹要產生8噸放射性廢渣,環保署的罰單都快堆成山了。
可能有很多人要問:俄羅斯不是號稱有全球12%的稀土儲量嗎?這話不假,但您知道他們最大的托姆托爾礦在哪嗎?就在北極圈里的亞馬爾半島,冬季零下50度的極寒天氣,礦工戴著防毒面具都撐不過兩小時。
再看我們內蒙古的白云鄂博礦區,全自動化的磁選生產線24小時運轉,無人運輸車在礦坑里穿梭自如,這種場景在俄羅斯的凍土礦區怕是再過十年都見不到。
更關鍵的是產業鏈,從礦山到磁材車間,中國形成了300公里產業半徑的"稀土走廊",而俄羅斯現在連像樣的永磁體生產線都沒有。
說到這兒,不得不提美國人的尷尬處境,別看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布要建"本土稀土鏈",實際上美國去年進口的3.2萬噸稀土產品里,仍有72%貼著"中國制造"的標簽。
他們那個被吹上天的MP Materials公司,開采的稀土精礦還得千里迢迢運到中國來加工,這就像種了小麥卻要送到別家磨面粉。
現在突然轉向和俄羅斯合作,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是病急亂投醫——頓巴斯礦區到現在還時不時有炮火聲,更別提那里稀土礦的鈰含量高達38%,這種低附加值元素在美國根本找不到買家。
不過話說回來,中國這些年確實在調整戰略,從2020年出口配額縮減40%,到去年實施的稀土產品追溯系統,每一噸出口稀土都能精確查到開采坐標和加工車間。
我們的工程師團隊最近還搞出了稀土回收黑科技,從廢舊手機里提取稀土的成本降到了礦山開采的1/3,這條技術路線直接把美日企業整懵了。
更絕的是包鋼集團研發的"稀土+鋼"技術,把萬分之一含量的稀土加進特種鋼,強度立馬提升兩個等級,這種高端玩法俄羅斯連門檻都摸不到。
當然美俄這次合作也不是全無看點,西伯利亞鋁業綜合體要是真能年產200萬噸鋁材,倒是能緩解美國波音公司的材料焦慮。
但別忘了中國南山鋁業早就拿下了空客A380的機翼板材訂單,我們的鋁合金里添加的稀土元素,能讓材料疲勞壽命延長30%。
所以說到底,稀土的較量早就不是拼儲量,而是比誰能在納米級材料上突破極限,就像中科院最近展示的稀土基量子點,這種能精準殺滅癌細胞的黑科技,美國人現在連實驗室樣品都造不出來。
步入到2025年,中國稀土產業這盤大棋越下越活,從當初的"白菜價"出口,到現在卡住高端磁材的命門,這場翻身仗打得漂亮。
反觀美俄的合作,更像是各懷鬼胎的權宜之計——俄羅斯想用資源換技術,美國盤算著給中國添堵,但雙方在關鍵技術上誰都給不了對方想要的。
所以大可把心放回肚子里,只要我們的科研人員繼續在實驗室攻堅克難,中國的稀土王牌只會越擦越亮,畢竟在絕對的技術壁壘面前,再多的資源儲量也不過是躺在賬本上的數字而已,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