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嗎?在法國的某些小鎮,當地政府居然大張旗鼓地免費送雞!
對,就是那種會咯咯噠的雞,不是高級餐廳的菜品,也不是KFC的新品,而是活生生、會下蛋、還能蹦噠的真·家禽!
聽上去像是個愚人節玩笑?不,這可是真事兒,而且還挺成功的!
這一切要從2015年的法國小鎮科爾馬(Colmar)說起。
當時,當地的垃圾收集部門為了減少食物浪費,腦洞大開地提出了一個計劃:送雞!
這一計劃得到了鎮長吉爾伯特·梅耶(Gilbert Meyer)的全力支持。
他甚至在競選連任時,喊出了一個“魔性”口號——“一戶一雞”(One Family, One Hen)。別說,還真把他給選上了!于是,科爾馬開始發放免費雞。
當年,有200多個家庭報名,每戶得到了兩只雞——要么是紅毛雞(Poulet Rouge),要么是阿爾薩斯土雞(Alsace chicken),一種老牌的本地品種。
當然,這“免費雞”也不是隨便領走就行的。每個領取家庭都得簽署一份“養雞承諾書”,同意按時喂養、提供合適的生活環境,還得接受垃圾部門的隨機抽查。聽上去挺麻煩?可居民們卻樂此不疲。
科爾馬的這波操作非但沒翻車,還成功出圈。
截至目前,整個科爾馬地區已經發放了5282只雞,而下一輪“送雞”活動已安排在了2025年6月。
這波操作不光是居民們吃上了源源不斷的“零成本”雞蛋,讓孩子們了解動物以及保護自然世界的重要性,最關鍵的是,這些雞還能幫忙“消化”食物殘渣。
自2015年以來,雞們共計吃掉了超過273噸廚余垃圾!這相當于阻止了大量食物垃圾被丟入填埋場,減少了甲烷排放。
而甲烷可不是小事!它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80倍!所以,別看這些小雞們一臉“憨態”,它們可是拯救地球的小英雄呢。
其實,科爾馬并不是第一個這么做的小鎮。
早在2012年,法國西北部小鎮Pincé就干過類似的事兒。當時的鎮長萊迪·帕斯托(Lydie Pasteau)覺得“送雞”是個搞笑點子,結果沒想到,這個“笑話”居然意外成功了。
31個家庭領了雞,還免費得到了一袋飼料,居民們紛紛直呼:“這也太驚喜了吧!”
緊隨其后,比利時的穆斯克龍(Mouscron)和安特衛普(Antwerp)等城市也加入了“送雞大軍”。
甚至在比利時的林堡省,一年內就有2500多個家庭接雞回家!不過,為了防止有人“饞雞身子”,比利時居民還得簽署一份協議,承諾至少兩年內不吃雞(心疼雞兩秒)。
雖然法國和比利時的“送雞”計劃如火如荼,可放到其他國家,效果卻很一般。
英國的養雞法規比較嚴格,家禽飼養者被禁止給雞喂食廚房殘渣,擔心傳染病擴散。
而在美國,雖然一度出現了“蛋價飆升”,但專家卻并不看好“送雞”計劃。
耶魯大學可持續食品項目的主任馬克·邦福德(Mark Bomford)表示,雖然“送雞”聽上去很酷,但現實并不理想:
“養雞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需要足夠的飼料、飲用水、雞舍、空間和時間。”
“很多低收入家庭可能負擔不起這些開銷,最后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p>
此外,“送雞”計劃其實不是真正的免費。雞雖然不要錢,但飼養成本、
雞舍搭建、疾病預防等都是“隱形成本”。
不過,美國人民的腦洞也很大。
新罕布什爾州的克里斯汀和布萊恩·坦普爾頓(Christine & Brian Templeton)夫婦,開創了一個奇特的生意——租雞服務(Rent The Chicken)
他們提供6個月的雞租賃服務,包含雞、飼料和養殖指導。顧客在家就能輕松獲得新鮮雞蛋,既不用長期養雞,又能“嘗鮮”。這種模式居然意外走紅,吸引了不少用戶。
不過,除了環保和經濟效益,養雞還有個意想不到的“彩蛋”:它意外促進了鄰里關系。
在科爾馬,居民們經?;ハ鄮兔φ湛脆従拥碾u,假期時更是會互幫互助,雞成了大家溝通的紐帶。
科爾馬居民紛紛表示:“大家平時很少交流,但現在因為這幾只雞,我們變得更親近了?!?/p>
如此看來,“送雞”計劃的成功并不是意外啊。
快告訴菌菌,有誰被送過雞!
Ref: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50317-these-european-towns-in-france-and-belgium-hand-out-free-chickens
文|閃電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