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已經因為長江和記與貝萊德集團之間的港口交易向李嘉誠發出了5次喊話,面對各方的指責,李嘉誠終于不再沉默了。
處于李嘉誠控制下的長江和記公布了自家的一組數據試圖替李嘉誠與長江和記“叫屈”,然而李嘉誠的這些舉動終究是徒勞的,看來,李嘉誠和長江和記內部的某些人的確是“不見棺材不落淚”。
據報道,近日,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發布2024年業績報告。財務數據顯示,長和2024年總收入約4766.82億港元,同比增長3.28%;股東應占凈利潤約170.88億港元,同比減少27.29%;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約1251.08億港元,同比減少1.73%。此前,長和公告稱,已與貝萊德牽頭的財團就交易初步基本條款達成原則性協議。長和擬向該財團全數出售持有的和記港口控股(HPHS)及和記港口集團控股(HPGHL)股權,二者合計控制著和記港口集團80%的全球權益。
巴拿馬港口(資料圖)
據金融界報道,近日,香港《大公報》發布題為《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的評論文章,文章提到無論在內地還是香港,對于遵守法律、維護國家利益的商家企業,不僅其合法權益會受到法律的嚴格保障,社會還將為他們提供廣闊的營商空間和發展機遇。反之,對于那些輕視法律、作出損害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行為的實體及個人,其道路只會越走越窄。商業決策若只求一己之私、漠視國家利益,那么無論其算計多精、利潤多豐,與遭到國人唾棄、背負“賣國”罵名相比,孰輕孰重不言自明。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已露出遏制中國的獠牙。路透社消息顯示,特朗普簽署命令,未來美國將對所有停靠本國港口的中國籍船只,甚至在中國注冊和制造的船只征收高額費用。李嘉誠在如此敏感時刻,將巴拿馬運河周邊兩個港口賣給美國貝萊德集團,無論他如何定義這筆交易,這些港口日后大概率會淪為特朗普政府反華的“工具”。
巴拿馬港口(資料圖)
目前,長和與貝萊德已簽署原則性協議,巴拿馬港口交易的最終文件預計在4月2日前完成簽署。但協議落筆遠非終點,交易需跨越三大核心關卡。交易涉及23個國家,需通過歐盟、美國等12個司法管轄區的反壟斷審查。貝萊德因持有馬士基12%股份,且與地中海航運關聯企業TiL存在利益紐帶,被質疑可能通過港口與航運公司“協同定價”,構成垂直壟斷,若歐盟認定其壟斷風險,交易或遭直接否決。
巴拿馬運河是中國對美貿易的“生命線”,其21.4%的過境貨物是來自于中國的。若美國成功掌控了運河港口,就等于捏住了中國外貿的“七寸”——加征運費、拖延船期、甚至斷供,都有可能成為中美博弈的籌碼。李嘉誠做的這筆交易,究竟是在商業套現,還是要將國家利益拱手送人?
巴拿馬運河港口(資料圖)
這場圍繞李嘉誠的風波既是商業與政治的碰撞,也是個人利益與集體敘事的較量。官方五次喊話的“軟硬兼施”折射出官方對資本外流的隱憂;而李嘉誠的數據反擊則暴露了全球化時代企業家的身份困境。當“商人無祖國”遭遇“民族大義”的拷問,李嘉誠該怎么掙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