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侗寨考察時指出,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既要保護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風貌,傳承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要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鮮亮,不斷煥發新的光彩。要深化文旅體融合,豐富旅游業態,打造“多彩貴州”文旅新品牌。
在中華大地廣袤的鄉村版圖之上,少數民族文化宛如熠熠生輝的珍寶,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凝聚著民族的靈魂,正等待著一場深度喚醒,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磅礴偉力。
鄉村振興,是涵蓋經濟、生態、文化、治理等多元維度的系統工程,絕非單一維度的突進。當我們將目光聚焦于少數民族聚居鄉村,其獨特的文化便成為那把解鎖發展新局的關鍵鑰匙。從世代相傳的精美手工藝里,能雕琢出鄉村產業興旺的新增長點,傳統服飾、手工藝品走向市場前沿,讓本土技藝化作真金白銀;于古老悠揚的歌謠、別具一格的民俗節慶中,可衍生出文旅融合的鮮活樣本,吸引八方游客紛至沓來,讓綠水青山鑲上文化金邊,拓寬增收致富路。
保護與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是對民族根脈的堅守,更是為鄉村發展賦能的根基。它以無形之力塑造鄉村文明新風尚,凝聚民族團結向心力,在民主協商、村民自治進程里融入民族智慧,促使鄉村治理和諧有序。當下,各地正積極探索讓少數民族文化深度嵌入鄉村建設肌理,我們特此策劃專題,挖掘潛在路徑,期待能拋磚引玉,讓更多鄉村搭乘民族文化發展快車,奔赴振興新程,奏響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時代樂章。
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一種獨特而寶貴的資源,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深入挖掘、合理利用少數民族文化,可以為鄉村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帶來新的活力和發展機遇。以下從幾個關鍵方面探討如何讓少數民族文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一、在鄉村經濟上賦能,要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產業
1.打造文化旅游景點。充分利用少數民族獨特的建筑風格、傳統村落布局等,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景點。例如,將保存完好的少數民族古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像湖南的芙蓉鎮,土家族的吊腳樓依水而建,錯落有致,通過合理規劃和配套設施建設,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游覽。
2.開發文化體驗項目。設計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讓游客親身感受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比如在云南大理的白族聚居地,游客可以參與白族扎染技藝的學習,親手制作獨一無二的扎染作品;在廣西的壯族地區,游客能體驗壯族的繡球制作過程,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參與度。
3.舉辦民族特色文化節慶活動。以少數民族傳統節慶為契機,舉辦盛大的慶祝活動,吸引游客和商家。如貴州雷山的苗年,期間舉行盛大的蘆笙舞表演、斗牛比賽、長桌宴等活動,不僅弘揚了苗族文化,還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增長。
4.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手工藝產業化。深入挖掘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如蒙古族的馬頭琴制作、藏族的唐卡繪制、維吾爾族的艾德萊斯綢織造等。通過建立手工藝工作室、傳承基地等方式,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技藝。
5.加強品牌建設與市場拓展。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牌,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借助電商平臺、文化展會等渠道,將少數民族手工藝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例如,一些藏族唐卡作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不僅在國內市場受到歡迎,還遠銷海外,為當地手工藝人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6.產業集群發展。圍繞特色手工藝產業,形成從原材料供應、制作加工到銷售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協同發展。比如在某少數民族聚居地,圍繞銀飾加工產業,發展了銀礦開采、飾品設計、包裝印刷等配套產業,吸納了大量當地勞動力,促進了鄉村經濟繁榮。
二、在鄉村文化上賦能,要傳承與保護少數民族文化
1.建立文化保護機制。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設立專門的文化保護機構,加大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音樂、舞蹈、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例如,對瀕危的少數民族語言進行錄音、錄像和文字記錄,建立語言數據庫,確保文化傳承的完整性。
2.培養文化傳承人。通過舉辦培訓班、師徒傳承等方式,培養一批年輕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人。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經濟補貼,鼓勵他們積極投身文化傳承事業。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為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承人提供工作室和創作資金,支持他們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備人才。
3.建設文化傳承場所。在鄉村建設文化廣場、民俗博物館、文化傳習所等場所,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展示提供平臺。村民可以在這里開展文化活動、學習傳統技藝,游客也能更直觀地了解少數民族文化。例如,在一些蒙古族聚居的鄉村,建設了馬頭琴傳習所,定期舉辦馬頭琴演奏培訓和表演活動,讓這一傳統藝術得以傳承和發揚。
4.豐富鄉村文化生活。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如文藝演出、民俗比賽、文化講座等。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增強了村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一些彝族聚居的鄉村,定期舉辦彝族歌舞比賽,村民們踴躍參與,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在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適當融入現代文化元素,創新文化表現形式。比如將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音樂作品;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少數民族文化,制作短視頻、動漫等文化產品,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參與。
三、在社會治理上賦能,要增強民族團結與凝聚力
1.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契機。通過舉辦文化活動、開展文化合作項目等方式,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學習,增進民族團結。例如,在一些多民族聚居的鄉村,共同舉辦民族文化節,各民族群眾一起參與表演、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加強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
2.強化民族認同與歸屬感。深入挖掘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有助于增強少數民族群眾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當村民看到自己民族的文化得到重視和傳承,會更加熱愛家鄉、熱愛自己的民族,從而積極參與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3.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一是要借鑒傳統治理智慧。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治理經驗和智慧,如一些少數民族的村規民約、長老議事制度等,在維護社會秩序、調解矛盾糾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鄉村治理中,可以借鑒這些傳統治理方式,與現代治理理念相結合,提高鄉村治理的有效性。二是要激發村民參與熱情。以少數民族文化為紐帶,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開展文化活動、民主協商等方式,讓村民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共同參與鄉村事務的決策和管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四、在鄉村生態上賦能,要樹強化生態文化理念
1.傳承生態文化傳統。許多少數民族文化中蘊含著尊重自然、愛護生態的理念和傳統。例如,一些少數民族有崇拜山水、敬畏自然的習俗,將森林、河流視為神靈的居所,禁止過度砍伐和污染。通過傳承和弘揚這些生態文化傳統,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增強生態保護意識。
2.開展生態文化教育。利用鄉村學校、文化活動室等場所,開展生態文化教育活動,向村民普及生態保護知識,宣傳綠色發展理念。通過舉辦講座、培訓、展覽等形式,讓村民了解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發展的關系,自覺參與到生態保護行動中來。
3.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一是發展生態農業。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條件和文化特色,發展生態農業。例如,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采用傳統的農耕方式,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種植有機農作物。同時,將農業生產與文化旅游相結合,開發觀光農業、采摘體驗等項目,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增加了農民收入。二是發展生態旅游。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遵循生態原則進行旅游開發。建設生態步道、觀景臺等旅游設施,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引導游客文明旅游,愛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與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中國旅游協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分會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