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clear Age
【外交事務】特朗普將引爆新核時代?核擴散風險加劇(一)
【《外交事務》 3月8日報道】
特朗普政府正加速擊垮戰后國際秩序的關鍵支柱,似乎未曾考慮過某些顯而易見的負面后果,比如,引發新一輪核擴散浪潮,但主導這次核擴散的將不再是恐怖分子或“流氓國家”,而是那些曾被美國視為同盟的“老朋友”。
將外交政策的時鐘回撥一個世紀,也無法抹去我們當下所面臨的生存威脅:核能專家遍及全球、核技術也相對低廉易得。遏制核武器擴散機制,本質上是各國自愿達成一致的自我約束行為。各國之所以遵行這一機制,是因為有了這套機制比沒有更安全。而各國感到安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一體系嵌套在更龐大的國際體系之中,且該體系曾由美國護航,維護全球秩序。然而,現在特朗普政府正企圖瓦解這類國際合作體系(如北約等)。
每個人都應明白,如果自由秩序崩塌,核不擴散體系也會隨之瓦解。如果真迎來了那天,那些爭奪核武器的國家,將是那些美國曾經的盟友,他們不再確信自己能依賴美國的安全承諾,甚至還要擔憂美國的脅迫。
政治學家肯尼思·沃爾茲(Kenneth Waltz) 曾提出關于核武器擴散的著名論斷,即通過核威懾理論(兩國如果都擁有核武器,任何一方發動核攻擊都必然引起對方的報復,從而導致雙方毀滅)迫使國家避免戰爭,從而保證國際競爭持久穩定。當今世界格局即將驗證他的假設,因為核擴散過程最危險的階段通常是各國即將跨越核門檻的時期,除非特朗普政府改變政策方向,否則全球在未來幾年很可能陷入核危機。
戴高樂的遠見:法國為何選擇發展核武器
在經歷三十年戰爭和經濟危機后,美國在20世紀40年代開始構建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他們從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中汲取了一個簡單的教訓:純粹以短期自身利益為目的的行事會導致各國采取“以鄰為壑”的經濟政策和推卸責任的安全政策,進而引發社會經濟動蕩、侵略性專制政權崛起,最終導致全球性災難。為了避免這一模式重演,美國政府決定基于開明的長期利益行事,將國際政治視為團隊活動來經營。這意味著與志同道合的盟友合作,建立一個穩定、安全的框架。在這個框架內,團隊成員能夠共同成長,不必擔心威脅。
從一開始,這一秩序就建立在美國的強大實力之上,且是為了整個團隊的利益而非美國自身而部署的。這既不是純粹的利他主義,也不是憤世嫉俗的新帝國主義,而是一種共識,在現代社會,經濟和安全需要超越國家層面的治理方法。美國的政策制定者認識到,資本主義是一個正和博弈,在這個博弈中,各方可以共同發展,而不是彼此廝殺;在盟友之間,安全是非競爭性公共產品。因此,美國選擇推動盟友經濟復蘇并支持其國防,在霍布斯式國際體系中創造一個不斷擴大的洛克式合作區域。
作為戰爭的終極工具,核武器給秩序構成了獨特的挑戰。似乎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將獲得戰略自主性和威懾力,而沒有發展核武器的國家則會淪為獵物。不出所料,很多國家想擁有核武器,正如每當新的軍事技術出現,大部分國家都會考慮如何利用它或是否需要擁有它。在1950年到1960年間,一個粗略的解決方案問世,從而避免了大規模擴散,即美國通過威懾來對抗擁有核武器的敵人,同時利用其核武庫保護自己和盟友,使盟國不再需要發展獨立的核項目。這些安排通過1970年的《核不擴散條約》(NPT)得到確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可以保留核武庫,從而使威懾繼續發揮作用,而其他簽署國則放棄了發展核武器的權利。在當時,簽署該條約是合理的,并且條約內容基本一直得以維持,只有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后來加入了“核俱樂部”。
核領域的大部分關注點一直集中在超級大國上,其次是像朝鮮(2006年實現核武裝)、伊拉克(曾尋求核武庫)和伊朗(目前處于核門檻階段)這樣的“流氓國家”。然而,得益于近期事件,常被忽視的英法兩國值得更多關注。英國于1941年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個核武器項目,并在兩年后將其與曼哈頓計劃合并。戰后,美國停止合作,英國決定繼續自主發展,并于1952年成功試爆了首顆核彈。而法國于1954年啟動了秘密軍事核計劃,于1958年公開,最終在1960年成功試爆首顆核彈。
為什么法國得到美國核庇護后仍發展核武器?因為法國總統戴高樂不相信美國能履行其安全保障的承諾。他認為,延伸威懾是一種虛偽的承諾,而為了確保國家真正安全,法國別無選擇,必須擁有自己的核能力。正如他在1963年所說,“美國的核武器仍然是世界和平的根本保障……但必須承認,美國的核力量并不一定能立即回應涉及歐洲和法國的所有突發情況。因此……[我們已經決定]裝備一支屬于我們自己的核力量?!狈▏朔Q之為force de frappe——“打擊力量”。
幾十年來,大多數非法籍分析人士都對這種理由嗤之以鼻,認為它反映了高盧的傲慢和偏執,而不是冷靜的戰略邏輯。然而,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最初幾周,這一判斷似乎頗有先見之明,現在很少有人再對此嗤之以鼻了。(未完待續)
編譯:崔 穎(新能源部)
審校:謝榕蓉(新能源部)
編輯:崔 穎(新能源部)
能源轉型與雙碳觀察
ENERGY TRANSITIO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