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真是難得,中日關系最近又有重大突破。
3月22日,在東京舉行的第六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達成20項重要共識。
算起來,這還是時隔6年后第一次舉行該對話。6年開一次,也可見過去幾年中日關系的跌宕起伏。
但6年來第一次開,一開就達成20項重要共識,我總覺得,這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中日關系,正在努力加速好起來。
看20項共識,我個人的感覺,就是14個字:對話對話再對話,合作合作再合作。
20項里提到的對話有:
碳減排政策對話、
環境高級別圓桌對話、
服務貿易政策對話、
汽車對話、
食品安全合作部長級對話、
出口管制對話、
中國政府部門與日本商會對話、
日本政府部門與中國企業協會對話、
海洋垃圾合作專家對話。
還有很多論壇,如:節能環保綜合論壇、海運政策論壇,以及各種交流活動。本質也是對話。
通過對話,化解誤解,增進互信,更多合作。
所以,在20條共識中,合作更比比皆是,提到的就有:
綠色貿易投資合作、
生態環境合作、
養老服務、護理合作、
第三方市場合作、
地方間經貿合作、
城市建設和現代服務業開放合作、
服務貿易合作、
汽車領域合作、
食品安全合作、
供應鏈合作、
知識產權保護合作、
世貿組織框架下作、
G20機制下合作、
APEC機制下合作、
10+3等機制下合作、
海事領域合作,等等。
中日之間,這么多的對話與合作,這在幾年前是難以想象的。
為什么會這么多?
王毅說得相當直白。他指出:中日產業合作緊密,經濟利益深度融合,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利益,也充分印證中日互為伙伴,而不是對手;互為機遇,而不是風險,應當相互支持,而不是彼此割裂。
當然,我們更要看到,國際大環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
簡而言之,人變了,環境也變了。
具體到日本,日本首相不再是安倍晉三,不是菅義偉,也不是岸田文雄,而是石破茂。
在自民黨內部,石破茂一直是被打壓的對象,一些政策觀點也與安倍等人大相徑庭。
石破茂上臺后,自然希望做出一番重大成就,繼續追隨安倍政策,只能一條道走到黑;中日關系突破,顯然是一個重要發力點。
這也有利于日本的國家利益。
再說環境變了。
其實還是人變了,在美國,特朗普又殺回來了。
我之前就說過,特朗普2.0,很多人認為,面臨最大沖擊的,可能是中國。
錯了。
中國肯定面臨沖擊和考驗,在這點上,我們不要有任何幻想,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但遭受最大沖擊的,一是美國國內,二是美國盟國。
日本首當其沖,即便當年安倍執政,特朗普就沒少對日本各種敲打。特朗普2.0的關稅大棒,同樣掄向日本,讓石破茂都很吃驚。
所以,我看到,日本官員此前坦陳:“日本需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于中國的關系,現在到了日本必須思考如何與鄰國相處的時候了。”
在中日韓外長會上,日本外相巖屋毅在開場白中就說:“鑒于日益嚴峻的國際形勢,我認為我們可能真正處在歷史的轉折點上。通過對話與合作,努力克服分裂與對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在這次中日經濟高層會議上,王毅就指出:面對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單邊保護主義甚囂塵上,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中日應該給合作共贏做“加法”,對問題分歧做“減法”……
2024年,日本是我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國(高于越南,次于韓國),中日外貿進出口總額占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5.0%。其中:
-在我國進口貿易伙伴國中,日本排名第3位,我國從日本進口貿易額占我國進口貿易總額的6.05%。
-在我國出口貿易伙伴國中,日本排名第3位,我國對日本出口貿易額占我國出口貿易總額的4.25%。
中國貿易伙伴排行(2024年)
根據海關數據,2024年,我國與日本進出口商品貿易總額為21934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2.0%。其中:
我國對日本出口貿易額:10816億元,同比下降2.3%。
我國從日本進口貿易額:11119億元,同比下降1.7%。
我國對韓貿易逆差額:303億元。
說到逆差,日本是我國排名第21位的貿易逆差國,從2014年到2024年,我國對日本累計貿易逆差1.45萬億元。近兩年(2023-2024年),我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大幅減少,從之前的每年逆差兩千多元億元降至現在的兩三百億元(接下來輪到走這個路徑的就是韓國)。
中國逆差貿易伙伴排行(2024年)
從2014-2024年時間線看,中日雙邊貿易呈緩慢增長發展態勢,近幾年有所回落。十年間,中日雙邊貿易額增長1.14倍,其中我國對日出口額增長1.12倍,我國從日進口額增長1.11倍。
中國與日本進出口貿易情況(2014-2024)
那么,我國從日本進口了哪些產品?出口了哪些產品?
一、中國從日本進口的主要產品
中國從日本進口的主要產品
我國從日本進口最多的是機械電子類產品,進口金額5430億元,占比近一半,為48.84%。其中:
我國從日本進口集成電路383億個,進口金額1380億元,占比12.41%。
進口制造半導體設備(含零部件)2.49萬臺,進口金額1018億元,占比9.15%。
進口二極管/晶體管、電容器、印刷電路8932億個/塊,進口金額578億元,占比5.19%。
進口音像設備及零部件218億元,占比1.96%。
其次是化學品與化工品,進口金額1454億元,占比13.08%。其中:
我國從日本進口稀土化合物295噸。
進口無機化學品331億元,占比2.98%。
進口化學藥品146億元,占比1.31%。
進口化妝品1.9萬噸,進口金額181億元,占比1.63%。
第三是金屬及制品,進口金額957億元,占比8.61%。其中:
我國從日本進口鋼鐵及制品356億元,占比3.22%;
進口銅材59萬噸,進口額410億元,占比3.69%。
第四是運輸設備類產品,進口金額815億元,占比7.33%。其中:
進口載人汽車22.66萬輛(電動汽車10.43萬輛),進口金額542億元,占比4.88%。
然后依次是精密儀器(809億元/7.27%)、塑料/橡膠及制品(785億元/7.06%)、金銀鉑(217億元/1.96%)、紡織鞋服類產品(142億元/1.28%)、石材/陶瓷/玻璃制品(140億元/1.26%)等。
二、中國向日本出口的主要產品
中國向日本出口的主要產品
我國向日本出口最多的也是機械電子類產品,出口額為4449億元,占比超2/5,為41.13%。其中:
我國向日本出口智能手機1988萬部,出口金額590億元,占比5.45%,單價折約2965元/部。
出口筆記本電腦875萬臺,出口金額344億元,占比3.18%,單價折約3937元/部。
出口平板電腦356萬臺,出口金額71億元,單價折約1990元/部。
出口通訊/音像設備及零部件656億元,占比6.06%。
出口電機/變壓器/穩壓電源/斷路器/電氣控制裝置353億元,占比3.26%。
出口特種機械、閥門/軸承247億元,占比2.28%。
出口鋰電池4648萬個,出口金額166億元,占比1.53%。
其次是紡織鞋服類產品,出口額為1278億元,占比11.81%。其中:
我國向日本出口服裝(含衣著附件)37.71億件/套,出口金額793億元,占比7.33%。
出口鞋靴4.71億雙,出口金額134億元,占比1.23%。
第三是家具/玩具/游戲/運動等雜項制品,出口金額為746億元,占比6.9%。
第四是農副食品,出口金額為728億元,占比6.73%。主要是水產品、果蔬、肉/水產制食品、罐頭等。
第五是化學品與化工品(以有機無機化學品/化合物為主),出口額為683億元,占比6.32%。
第六是金屬及其制品,出口額為668億元,占比6.18%。其中:
我國向日本出口鋼鐵及制品375億元,占比3.47%。
出口鋁及鋁制品133億元,占比1.23%。
第七是運輸設備類產品,出口金額為532億元,占比4.92%。其中:
我國向日本出口載人汽車(電動汽車為主)3.4萬輛,出口金額66億元,占比0.61%,單價折約19.48萬元/輛。
出口摩托車/腳踏車(電動為主)38.13萬輛,出口金額13億元,單價折約3390元/輛。
出口無人機13.69萬架,出口金額4.36億元,單價折約3185元/架。
然后依次是塑料/橡膠及其制品(442億元/4.1%)、精密儀器(290億元/2.69%)、能源類產品(172億元/1.6%)、跨境電商及低值簡易通關商品(173億元/1.6%)、皮革品(164億元/1.5%)、石材/陶瓷/玻璃制品(121億元/1.12%)、鐵礦石(117億元/1.1%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日本,總有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亂,在敏感問題上,時不時出現嚴重刺激中國人韓國人情緒的言行。
針對日本國內的一些雜音,這次王毅日本之行的一些講話,就著重強調了歷史和臺灣問題。
在與日本外相巖屋毅會談時,王毅就強調,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是日本戰后重返國際社會的重要前提,是日本同周邊國家發展關系的政治基礎,更是檢驗日本能否恪守和平發展承諾的重要標準。
他并且指出,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對歷史和臺灣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必須嚴格履行,不應模糊倒退。中日相關表明聲明連同條約一體,構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兩國關系指導文件,必須一同恪守,不容歪曲破壞。
我看到,巖屋毅也承諾:日方長期以來走和平發展道路,重視遵守日中四個政治文件,在臺灣問題上堅持1972年日中聯合聲明的立場沒有任何改變。
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日本必須信守承諾,不然,就會像這個中日對話一樣,開著開著,就開不下去,要6年后再開了。
未來的世界競爭,不僅僅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更是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歐洲有歐盟,北美有美加墨,東亞呢?東盟太小,中日韓更應攜手。
中國和日本,應該成為朋友,最好也成為朋友。實現這一點,對于兩國整體利益,應該說超越100個諾貝爾和平獎。
辱罵與恐嚇,決不是戰斗。
日本需要反省,深刻反省歷史的深刻教訓,消除鄰國胸中塊壘。中日韓都需要冷靜,越是憤怒的時候,越是要冷靜。怎么打蛇打七寸,怎么消除心中的藩籬,怎么最有利于國家利益……
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但高超的大國外交,就是將強敵化為朋友。
我們都是搬不走的鄰居,即使不想做兄弟,也沒必要成為仇敵。
中日已經邁出了積極的一步。接下來,繼續考驗著政治家們的智慧和遠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