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港中坪種糧記

0
分享至

  新華社北京3月25日電 3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港中坪種糧記》的報道。

  又是一年春耕至。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以港中坪村為核心、串聯周邊幾個村莊和社區打造的港中坪片區“8+1”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里一幅忙碌景象:剛剛竣工的農事服務中心和智慧農業系統正在進行最后調試,育秧工廠里一盤盤嫩綠的秧苗已破土而出,田野里孕育著豐收新希望……

  2024年3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港中坪村考察時說:“種糧戶不能吃虧,有錢賺,才有種糧積極性。”

  湖南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份之一,水稻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原本“天賦”并不突出的港中坪片區,也曾因為整體種植水平不高、土地破碎化嚴重,陷入“種田難賺錢”的困局,但近年來糧食產量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不少年輕人返鄉從事農業,成為湖南扛穩國家糧食安全責任的典型代表之一。春耕時節,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來到這里探訪它的“成長密碼”。

“8+1”提高種糧水平

  港中坪片區“8+1”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是湖南18個省級萬畝綜合示范片之一,包括港中坪村、向家巷村、匡家橋村等8個村和橋頭社區,總面積1.1萬畝。

  然而在9年前,這里卻面臨著雙季稻面積下滑、農民種糧積極性受挫的巨大壓力。

  “種糧成本持續走高、水稻單季畝產多年徘徊在三四百公斤上不去。”說起那時的情況,鼎城區農業農村局糧油站站長劉麗平的語氣依然嚴肅。

  今年62歲的橋頭社區居民梁恢軍回憶,當時的情形讓大家一致覺得“種糧賺不到錢,不如出門打工”。幾千人的社區里,種糧大戶只剩下他一人,其他農戶都是抱著“夠自家吃就行”的心態在種糧。

  如何讓農民種糧有錢賺、穩住雙季稻面積,成為農業部門思考的頭等大事。

  癥結在于沒有合適的品種和高效的種植模式。思來想去,鼎城區農業農村局在2016年選擇港中坪村和橋頭社區,辦起了一個規模2000畝的“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片”。

  政府免費提供種子并仔細比對不同品種的田間表現,從播種到種植再到收割全程機械化示范,農技人員手把手教農戶田間管理的方法……

  “效果很明顯!”1982年出生的匡家橋村村民匡天來當時流轉了300畝地,是村里最年輕的種糧大戶。村干部找到他,希望他能帶頭參與示范,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那年秋收,他的兩季水稻畝產就從之前的800多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每畝利潤從示范前的100多元增加到300多元。

  第二年,在農業部門支持下,匡天來組建了自己的農機服務隊,為鄉親們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這既是示范片的目標,也是他個人的愿望。“我當時給自己定了個目標,5年內要讓全村的所有水稻實現全程機械化,把每畝種田成本降低200元。”匡天來說,2024年這個目標已經超額完成,成本和效益的一減一增,讓自己每畝地的利潤超過了500元。

  不久后,示范片得到了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和中國水稻研究所的支持,更先進的技術和理念被應用推廣到田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介紹,他們和當地農業部門一起,為示范片確定了中安2號、湘早秈24號、盛泰優018、桃優香占等幾個優質品種作為主推品種,并在前期示范的基礎上,制定了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機插機拋、統一機械深施肥、統一綠色防控、統一物化技術的“五統一”模式,還組建技術服務團隊實行“保姆式”入戶指導服務。

  2024年,港中坪片區“8+1”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的雙季稻畝產達到1203.7公斤,比2016年剛設立示范片時,高出400多公斤。

“高標田”整合破碎耕地

  有了良種和良法的加持,港中坪片區又啟動了以“小田改大田”為主要內容的高標準農田建設。

  “以前片區的耕地非常零碎分散,田塊除了沒有圓形,什么形狀都有,嚴重阻礙規模化經營的發展。”鼎城區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與農墾股股長李獨明告訴記者,以港中坪村為例,全村1000多畝耕地,被交錯的田埂分成了585塊,有的田塊之間還有著30到50厘米不等的落差。

  去年底,港中坪村召開了一場村民大會,商討先把大伙兒的土地流轉給村集體,村里統一實施“小田改大田”。港中坪村村支書段德喜介紹,這次“小改大”共涉及200多戶村民,村里把標注了各家各戶土地確權底圖向村民公示無異議后,于今年2月完成了全部改造。

  “我們從村民手中把土地流轉過來的價格是每畝280元,改造之后,再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給大戶。”段德喜說,溢價部分的一半會給村民分紅,另一半由村集體用作高標準農田的日常管護資金。

  “以前,到處都是面積只有兩三分大的田塊。如今,面積最小的一塊田都有5畝了。”港中坪村“80后”種糧大戶戴宏告訴記者,“小改大”之后田埂減少了,全村不僅多出了10多畝種植面積,而且農機作業成本大大降低。

  戴宏仔細算了算,盡管土地流轉費增加了,但每畝至少能多產100多斤稻谷,節約100多元成本。更重要的是,由于土地連片了,可以按自己意愿種上統一品種,跟米廠簽訂單,這樣每畝每季至少又能多賺100元。他已經決定把規模從500畝擴大到800畝。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為農業科技的進一步運用打下了基礎。中聯智慧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中坪村建設的500畝智慧農業項目今年春耕就“大顯身手”。項目負責人李超介紹,“數字農田”通過在田間布設物聯網設備和各種采樣儀器,結合衛星、農機終端,利用多光譜影像獲取和長勢監測分析等技術,實現“天空地人機”的信息采集,指導農事生產和管理,可將種田效率再提升20%。

  李獨明介紹,去年港中坪片區“8+1”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通過“小改大”“瘦改肥”,共建成集中連片、設施完善的高標準農田4000畝,從今年開始,預計每年可新增糧食產量35萬公斤。

“新農人”回答“誰來種田”

  如今,回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田里到處可見“80后”“90后”的身影。

  “這段時間正是春耕,群里每天都很熱鬧。”“新農人”楊凡告訴記者,他從2020年進入當地“種糧大戶交流群”,群人數從當時的60多人增至如今的100多人,“增加的基本是年輕人”。

  1993年出生的楊凡有一股愛學習、愛琢磨的勁頭,除了下田,最喜歡干兩件事:一是利用外出培訓的機會到各地學習先進的理念和技術;二是到別人的田里轉悠,跟大家交流種田的心得體會。對于未來的打算,楊凡已是胸有成竹:“我要打造自己的稻米品牌。”

  去年3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示范片區,走進水稻田邊,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況,同種糧大戶、農技人員、基層干部和村民親切交流,詳細詢問春耕備耕等情況。這其中就有“90后”小伙兒陳帥宇和戴宏。

  前幾天,陳帥宇剛剛給自己的育秧大棚安裝好全新的智能噴淋系統。“這套系統可以自動調節溫度、濕度和光照,能大大提高育秧效率和秧苗質量,為今年豐收打下基礎。”陳帥宇告訴記者,他以示范片為原料基地創辦的大米品牌“花間稻”去年實現了5000多萬元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0%。他還另外拿出20多萬元,給片區的老鄉們二次分紅。

  在多種糧、種好糧的同時,陳帥宇也把精力投入到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上:他招募了9名年輕人,組建自己的新媒體運營團隊,利用網絡銷售示范片產出的優質稻米,發起“認領一畝田”活動,依托智慧農業平臺建立追溯體系,讓參與的消費者不僅可以全程看見稻谷的田間培管,還能親身體驗糧食生產,從而帶動當地鄉村文旅產業。

  “示范片交通便利,9個村子和社區都有主干道連接,而且土地流轉率超過了80%”。去年,戴宏約500畝水稻的純利潤達到了25萬元,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他告訴記者,自己今年新增了好幾臺新款農業機械,準備與示范片的農事服務中心合作,拓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根據鼎城區農業農村局統計,目前全區以“80后”“90后”為主的年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有218人,其中從事糧食生產的超過180人。這群有活力、有能力的“新農人”就是未來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帶領鄉親增收致富的主力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華社 incentive-icons
新華社
新華社是國家通訊社
562612文章數 2412064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強軍之路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原| 新和县| 营山县| 汉寿县| 海口市| 自贡市| 万荣县| 沂南县| 柏乡县| 永福县| 甘南县| 仁化县| 米泉市| 册亨县| 龙门县| 通山县| 资源县| 浦县| 平潭县| 乌拉特后旗| 凤台县| 四平市| 馆陶县| 新郑市| 额尔古纳市| 永济市| 三江| 曲松县| 梅州市| 平乡县| 革吉县| 抚顺市| 渭南市| 虎林市| 陇川县| 泉州市| 麦盖提县| 江津市| 陈巴尔虎旗| 镇远县| 二手房|